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不
只
是
臘
八
粥,
單
單
是“
粥”,
在
中
國
就
已
經
具
有
悠
久
的
歷
史
了。
估
計
大
多
數
人
不
一
定
知
道
為
什
麼
要
過
臘
八
節,
但
是
應
該
都
知
道
這
一
天
得
吃
“
臘
八
粥”
。
說
來
也
有
意
思,
中
國
人
在
過
一
些
節
氣
的
時
候,
特
別
喜
歡
吃
點
東
西,
例
如
冬
至
的
餃
子、
立
春
的
春
餅……
說
起
臘
八
的
粥,
你
知
道
中
國
人
喝
粥
的
歷
史
有
多
少
年
了
嗎?
粥
的
歷
史
悠
久
粥
的
歷
史
比
飯
更
早,
因
在
甑
出
現
之
前
的
鬲、
釜
型
陶
器,
只
能
用
來
煮
流
質
食
物。
流
質
的
主
要
原
料
是
穀
米,
那
就
是
“
粥”
。
因
那
時
的
主、
副
食
即
後
世
所
謂
的
飯、
菜
尚
未
分
開
烹
制,
還
是
各
種
食
料
共
煮
一
器
的
進
食
方
式,
故
早
期
的
粥
很
可
能
不
是
用
單
純
的
穀
物
原
料
煮
制
的。
也
就
是
說,
當
時
的
粥
極
有
可
能
是
各
種
各
樣
的
菜
粥、
果
粥、
肉
粥、
魚
粥
等。
早
在
新
石
器
時
期
的
龍
山
文
化
遺
物
和
半
坡
村
遺
址
中,
人
們
就
發
現
了
用
於
煮
粥
的
工
具——
“
蒂”
。
粥
字
本
來
寫
作
“
鬻”
,
非
常
像
龍
山
文
化
時
期
創
製
的
陶
器
炊
具
“
鬲”
中
放
米
烹
煮
之
狀。
這
恰
恰
說
明
了,
我
們
的
祖
先
早
在
數
千
年
以
前
就
已
經
開
始
懂
得
煮
粥
了。
《
左
傳・
昭
公
七
年》
中
有
記
載:
“
餷
於
是,
鬻
於
是,
以
糊
余
口。”
孔
穎
達《
疏》:
“
稠
者
曰
糜,
淖
者
曰
鬻。”
顯
然,
粥
之
薄
者
稱
作
“
鬻”
,
粥
之
厚
者
謂
作
“
糜”
,
與
糊
同
義。《
方
言》
解
說:
“
糊,
饘
也;
饘,
厚
粥
也。”
在
古
代,
粥
還
稱
作
“
糜”、“
飦”、“
酏”
等。
漢
代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記
述:
“
黃
帝
初
教
作
糜。”
《
初
學
記》、《
藝
文
類
聚》、《
北
堂
書
鈔》
還
有
類
似
的
記
載:
“
黃
帝
始
烹
谷
為
粥。”
可
見
在
軒
轅
黃
帝
時,
就
已
經
教
其
子
民
“
烹
谷
為
粥”
。
食
粥
有
助
於
養
生
古
人
的
食
粥
都
與
養
生
延
年、
追
求
健
康
長
壽
有
關,
許
多
醫
藥、
保
健
的
書
籍
中
記
載
的
最
多。
最
早
記
載
用
藥
物
與
穀
米
煮
粥
來
治
療
疾
病
的
羹
書,
應
該
算
是
是
漢
代
司
馬
遷
着
的《
史
記》。
在《
史
記》
中
記
述
了
西
漢
名
醫
淳
于
意
“
以
火
齊
粥
且
飲”
為
齊
王
治
療
疾
病
的
案
例。
在
長
沙
馬
王
堆
漢
墓
出
土
的
許
多
種
醫
書
中,
同
樣
發
現
了
粥
膳
治
病
的
記
載,
比
如
服
用
高
梁
米
粥
治
蛇
傷;
用
加
熱
的
石
塊
煮
米
粥
內
服,
竟
然
可
以
治
療
肛
門
瘙
癢
等。
東
漢
名
醫
張
仲
景
所
着
的《
傷
寒
雜
病
論》
中
也
記
述
了
很
多
米
葯
合
用
的
名
方,
如
“
白
虎
湯”、“
桃
花
湯”、“
竹
葉
石
膏
湯”
等,
這
湯
中
都
有
粳
米。
唐
朝
孟
詵
曾
作《
食
療
本
草》
一
書,
據
甘
肅
敦
煌
石
窟
殘
卷
本,
此
書
中
載
有“
茗
粥、
柿
粥、
秦
椒
粥、
蜀
椒
粥”
四
方;
昝
殷
的《
食
醫
心
鑒》,
收
錄
葯
粥
方
五
十
七
首,
並
按
中
風、
心
腹
冷
痛、
五
種
噎
痛、
七
種
淋
痛
等
分
為
九
類。
孫
思
邈
的《
備
急
千
金
要
方》
“
食
治”
中
有
治
療
腳
氣
病
的
穀
皮
糠
粥,
有
溫
補
陽
氣
的
羊
骨
粥,
還
有“
去
四
肢
風”
的
防
風
粥
等。
據
說
唐
穆
宗
李
恆
特
別
欣
賞
自
居
易,
於
是
賜
予
他
防
風
粥。
據
馮
贄《
雲
仙
雜
記・
防
風
粥》
記
載:
“
白
居
易
在
翰
林,
賜
防
風
粥
一
甌,
剔
取
防
風
得
五
合
余,
食
之
口
香
七
日。”
也
就
是
將
防
風
草
和
大
米
一
起
煮
成
的
稀
飯。
“
口
香
七
日”
當
然
是
在
誇
張
了,
不
過
也
說
明
這
時
候,
人
們
已
經
把
粥
作
為
一
種
養
生
滋
補
的
食
品
來
對
待
了。
粥
廉
價
又
便
利
在
中
國
古
人
的
眼
中,
人
們
普
遍
認
為
粥
比
飯
更
好。
這
種
觀
念
出
現
的
原
因
主
要
有
兩
點:
一
是
喝
粥
比
吃
飯
更
節
省
糧
食。
在
當
時
的
社
會
中,
農
耕
技
術
還
不
成
熟,
糧
食
產
量
少,
又
是
一
種
十
分
稀
缺
的
生
存
必
需
資
源,
因
此
適
當
的
節
儉
是
十
分
有
必
要
的;
二
是
粥
比
飯
更
簡
單
方
便。
在
古
代
製
作
米
飯
的
烹
飪
工
藝
比
煮
粥
要
有
技
術
含
量
得
多,
那
時
候
如
果
要
想
吃
米
飯,
首
先
要
有
鍋,
還
要
有
類
似
於
現
代
籠
屜
的
蒸
具,
因
此
在
烹
飪
上
比
較
複
雜,
遠
遠
沒
有
一
口
鍋,
水
開
加
糧
一
直
煮
來
得
簡
單,
這
也
是
粥
在
當
時
日
常
飲
食
中
的
地
位
遠
遠
高
於
飯
的
一
個
重
要
原
因。
粥
的
廉
價
與
方
便
致
使
它
很
長
一
段
時
間
並
不
被
貴
族
所
看
好。
在
大
災
之
年,
“
施
粥”
成
了
一
種
慈
善
手
段,
因
此
在
多
數
上
層
人
士
看
來,
喝
粥
只
是
窮
困
人
家
以
及
災
民
的
食
物。
這
種
情
況
直
到
宋
朝
才
有
所
緩
解。《
太
平
御
覽》
中
“
飲
食
部”
有
“
糜
粥”
一
節,
首
次
把
粥
“
冊
封”
成
國
食。
讓
我
們
來
看
看
宋
朝
的
文
人
對
食
粥
有
多
麼
的
喜
愛。
喜
愛
粥
的
古
代
名
人
說
起
吃,
不
得
不
提
蘇
軾,
他
在
吃
了
豆
漿
中
摻
入
無
錫
貢
米
熬
煮
的
粥
後,
寫
下《
豆
粥》
一
詩,
其
中
就
有
這
麼
一
句
“
身
心
顛
倒
不
自
知,
更
知
人
間
有
真
味”
他
還
寫
過
一
首
與
粥
相
關
的
詩
歌,
名
為《
過
湯
陰
市
得
豌
豆
大
麥
粥
示
三
兒
子》,
這
裡
寫
的
是
另
一
種
粥——
“
豌
豆
大
麥
粥”
。
東
坡
先
生
的
文
字
中
還
提
道,
白
粥
“
能
推
陳
致
新,
利
膈
益
胃。
粥
既
快
美,
粥
後
一
覺,
妙
不
可
言”
。
對
食
粥
的
有
着
深
度
痴
迷
的
人,
當
屬
詩
人
陸
遊,
他
寫《
食
粥》
云:
“
世
人
個
個
學
長
年,
不
信
長
年
在
目
前。
我
得
宛
丘
平
易
法,
只
將
食
粥
致
神
仙。”
在
他
眼
裡,
“
食
粥”
都
能
與
延
年
益
壽、
長
生
不
老
聯
繫
起
來
了。
宋
代
記
載
的
粥
品
對
比
前
朝
更
是
豐
富,
此
時
的
粥
也
不
僅
僅
是
填
飽
肚
子
了。《
聖
濟
總
錄》
收
錄
食
療
粥
方
一
百
一
十
三
首,《
太
平
聖
惠
方》
收
錄
食
療
粥
方
一
百
二
十
九
首,《
養
老
奉
親
書》
中
收
載
適
合
中
老
年
人
的
補
養
葯
粥
四
十
三
首。
宋
代
開
始
流
行
的
臘
八
粥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臘
八
節
與
佛
教
故
事
有
關,
這
天
幾
乎
大
家
都
會
吃
臘
八
粥。
而
臘
八
這
天
要
吃
的
臘
八
粥,
也
是
自
宋
代
開
始
盛
行
起
來
的。
臘
八
這
個
節
日
源
出
佛
教
中
的
故
事,
何
時
傳
入
中
國,
並
沒
有
詳
考。
後
漢
安
世
高
翻
譯
的《
溫
室
經》
中
稱
佛
勸
人
供
養,
設
浴
洗
佛,
不
過
並
未
特
意
指
明
臘
月
八
日。
孟
浩
然
的《
臘
月
八
日
於
剡
縣
石
城
寺
禮
佛》
提
到:
“
石
壁
開
金
像,
香
山
繞
鐵
圍。
下
生
彌
勒
見,
迴
向
一
心
歸。
竹
柏
禪
庭
古,
樓
台
世
界
稀。
夕
嵐
增
氣
色,
余
照
發
光
輝。
講
席
邀
談
柄,
泉
堂
施
浴
衣。
願
承
功
德
水,
從
此
濯
塵
機。”
這
首
詩
反
映
的
正
是
唐
代
十
二
月
八
日
佛
教
寺
院
浴
佛
的
情
景。
不
過,
到
宋
代
此
種
活
動
才
盛
行
起
來,
此
前
書
中
對
這
件
事
的
記
載
還
是
很
少
的。
在
吳
自
牧
的《
夢
粱
錄》
曾
這
樣
描
述:
“
此
月
八
日,
寺
院
謂
之‘
臘
八’,
大
剎
寺
等,
俱
設
五
味
粥,
名
曰‘
臘
八
粥’。”
《
東
京
夢
華
錄》
也
說:
“
初
八
日,
街
巷
中
有
僧
尼
三
五
人,
作
隊
念
佛,
以
銀
銅
沙
羅
或
好
盆
楊
枝
灑
浴,
排
門
教
化。
諸
大
寺
作
浴
佛
會。”
唐
宋
時
期,
佛
教
寺
院
浴
佛
會
送
粥
的
習
俗
對
民
間
影
響
甚
大。《
東
京
夢
華
錄》
曾
記
載,
寺
院
“
送
七
寶
五
味
粥
與
門
徒,
謂
之‘
臘
八
粥’,
都
人
是
日
各
家
亦
以
果
子
雜
料
煮
粥
而
食”。
這
十
二
月
八
日
是
佛
祖
釋
迦
牟
尼
悟
道
成
佛
之
日,
據
印
度
佛
經
記
載,
釋
迦
牟
尼
在
成
佛
之
前,
曾
經
出
家
修
道,
但
是
經
過
理
念
的
苦
行
生
活,
仍
然
沒
有
在
精
神
上
擺
脫
人
生
的
各
種
苦
惱。
這
時
他
已
經
飢
餓
疲
憊
到
了
極
點,
此
時
有
一
位
牧
女
送
來
了
乳
糜,
他
喝
下
去
之
後
恢
復
了
體
力。
因
此
釋
迦
牟
尼
發
願
說:
“
今
食
飲
食,
得
充
氣
力,
以
保
留
智
慧
年
壽,
為
度
眾
生。”
自
此
之
後,
他
每
日
都
會
受
牧
女
供
獻
的
乳
糜。
一
月
後,
等
他
體
力
強
健,
便
到
河
中
沐
浴,
洗
去
身
上
污
垢,
在
菩
提
樹
下
靜
思
七
天
七
夜,
最
終
覺
悟
成
佛。
於
是
佛
教
徒
便
把
佛
祖
成
道
的
十
二
月
八
日
這
一
天
作
為
成
道
節,
藉
此
紀
念
佛
祖。
佛
教
到
了
南
北
朝
時
期,
對
民
間
的
影
響
已
經
很
大
了,
甚
至
簡
介
影
響
了
人
們
的
一
些
風
俗
習
慣。
其
中
佛
門
子
弟
在
臘
八
佛
祖
成
道
節
時
施
粥
的
行
為,
在
中
國
民
間
逐
漸
演
變
為
臘
八
節
里
吃
臘
八
粥
的
習
俗。
明
清
吃
臘
八
粥
的
習
俗
明
清
時
期
食
臘
八
粥
風
俗
進
一
步
發
揚,
嘉
靖
年
間
編
撰
的《
隆
慶
志》
上
記
載:
“
用
黍
稷
稻
粱
米
雜
之
以
豆,
並
棗、
栗、
核
桃
仁
等
物,
煮
粥
食
之”
。
明
代
劉
敏
的《
歷
乘》
也
有
“
十
二
月
八
日
作
臘
八
粥,
好
施
者
濟
貧”
的
記
載。
清
代《
日
下
舊
聞
考》
中
也
提
到:
“
十
二
月
八
日,
賜
百
官
粥,
民
間
也
作
臘
八
粥,
以
米
果
雜
成
之,
品
多
者
為
勝,
此
蓋
循
宋
時
故
事。”
到
了
臘
八
這
一
天,
不
論
是
皇
宮、
官
府、
寺
院
還
是
黎
民
百
姓
家
都
要
做
臘
八
粥。
清
朝
時,
喝
臘
八
粥
的
風
俗
更
是
盛
行。
在
宮
廷,
皇
帝、
皇
后、
皇
子
等
都
要
向
文
武
大
臣、
侍
從
宮
女
賜
臘
八
粥,
並
向
各
個
寺
院
發
放
米、
果
等
供
僧
侶
食
用。
老
百
姓
也
是
家
家
戶
戶
也
要
做
臘
八
粥,
祭
祀
祖
先,
同
時,
合
家
團
聚
在
一
起
食
用,
饋
贈
親
朋
好
友。
臘
八
粥
究
竟
有
多
講
究
?
全
國
各
地
臘
八
粥
的
花
樣
非
常
繁
多,
北
平
的
甚
為
講
究,
摻
在
白
米
中
的
物
品
有
很
多,
如
紅
棗、
蓮
子、
核
桃、
栗
子、
杏
仁、
松
仁、
桂
圓、
榛
子、
葡
萄、
白
果、
菱
角、
玫
瑰、
紅
豆、
花
生……
差
不
多
有
不
下
二
十
種。
一
般
是
在
臘
月
初
七
的
晚
上
就
開
始
忙
活
起
來,
洗
米、
泡
果、
剝
皮、
去
核、
精
揀,
然
後
在
半
夜
時
分
開
始
煮,
再
用
微
火
燉,
一
直
燉
到
第
二
天
的
清
晨,
臘
八
粥
才
算
熬
好。
一
些
比
較
講
究
的
人
家,
還
要
先
將
果
子
雕
刻
成
人
形、
動
物、
花
樣,
再
放
在
鍋
中
煮。
有
些
臘
八
粥
中
還
會
放
上
“
果
獅”
,
果
獅
是
用
幾
種
果
子
做
成
的
獅
形
物,
用
剔
去
棗
核
烤
乾
的
脆
棗
作
為
獅
身,
半
個
核
桃
仁
作
為
獅
頭,
桃
仁
作
為
獅
腳,
甜
杏
仁
用
來
做
獅
子
尾
巴。
然
後
用
糖
粘
在
一
起,
放
在
粥
碗
里,
活
像
一
頭
小
獅
子。
在
大
一
點
的
碗
里,
可
以
擺
上
雙
獅
或
是
四
頭
小
獅
子。
更
講
究
的,
就
是
用
棗
泥、
豆
沙、
山
藥、
山
楂
糕
等
具
備
各
種
顏
色
的
食
物,
捏
成
八
仙
人、
老
壽
星、
羅
漢
像。
臘
八
粥
做
好
之
後,
要
先
敬
神
祭
祖,
之
後
要
贈
送
親
友,
並
且
一
定
要
在
中
午
之
前
送
出
去,
最
後
才
是
全
家
人
食
用。
吃
剩
的
臘
八
粥
要
保
存,
要
是
吃
了
幾
天
還
能
剩
下
來,
那
就
是
個
好
兆
頭,
代
表
“
年
年
有
餘”
的
寓
意。
在
東
北
也
有
諺
語
“
臘
八
臘
八,
凍
掉
下
巴”
之
說,
意
指
臘
八
這
一
天
非
常
冷,
吃
臘
八
粥
可
以
使
人
暖
和、
抵
禦
寒
冷。
“
臘
八
粥,
吃
不
完,
吃
了
臘
八
粥
便
豐
收。”
關
中
一
帶
到
了
這
一
天,
家
家
戶
戶
都
要
煮
上
一
鍋
臘
八
粥,
美
餐
一
頓。
不
光
大
人、
小
孩
吃,
還
要
給
牲
口、
雞
狗
喂
一
些,
在
門
上、
牆
上、
樹
上
抹
一
些,
以
圖
吉
利。
粥
的
元
明
清
歷
史
好,
我
們
接
着
再
說
粥
的
歷
史。
元
代
對
於
粥
膳
也
非
常
重
視,
其
宮
廷
飲
膳
太
醫
忽
思
慧
編
著
的《
飲
膳
正
要》
中,
也
有
不
少
滋
補
強
壯、
延
年
益
壽
和
防
治
疾
病
的
粥
膳
方。
比
如
“
補
脾
胃,
益
氣
力”
的
乞
馬
粥,
實
際
上
就
是
用
羊
肉
與
高
梁
米
煮
成
的
稀
粥;
另
外,
有
“
治
陽
氣
衰
敗、
五
勞
七
傷”
的
枸
杞
羊
腎
粥;
有“
治
虛
勞、
骨
蒸
久
冷”
的
山
藥
粥,
還
有
“
麻
子
粥”、“
馬
齒
莧
粥”
等。
除
此
之
外,
李
東
垣
的《
食
物
本
草》
仲
介
紹
了
二
十
八
方
最
常
用
的
粥
膳
方,
如
綠
豆
粥、
茯
苓
粥、
麻
仁
粥、
紫
蘇
子
粥、
竹
葉
粥
等。
粥
膳
在
當
時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發
展。
明
代
在
粥
膳
方
面
有
了
更
大
的
發
展,
著
名
醫
藥
學
家
李
時
珍
編
著
的《
本
草
綱
目》
中,
收
錄
了
大
量
的
粥
膳
方。《
普
濟
方》
這
一
漢
唐
以
來
最
大
的
方
書
中
收
集
了
粥
膳
方
達
一
百
八
十
方,
對
每
一
個
粥
膳
方
都
進
行
了
全
面
且
詳
細
的
論
述。
另
外,
在
劉
伯
溫
的《
多
能
鄙
事》、
高
濂
的《
遵
生
八
箋》、
朱
權
和
王
象
晉
等
人
的
著
作
中
也
都
發
現
了
粥
膳
方。
由
此
可
見,
在
明
代,
用
粥
膳
治
病
養
生
已
經
非
常
的
普
遍
了。
清
朝
粥
譜
更
是
琳
琅
滿
目,
曹
庭
棟
作《
養
生
隨
筆》
收
錄
食
療
粥
方
一
百
零
二
首,
他
將
葯
粥
分
為
“
上
品”、“
中
品”、“
下
品”
三
類。
黃
雲
鵠
在
光
緒
年
間
編
寫
的《
粥
譜》,
是
中
國
最
早
的
一
部
葯
粥
專
著,
載
粥
方
二
百
四
十
七
首,
有
穀
類、
蔬
類、
木
果
類、
植
葯
類、
卉
葯
類、
動
物
類
等,
品
種
之
全
可
見
一
斑。
南
北
粥
的
差
異
甚
大
各
地
區
因
為
種
植
的
食
材
不
同,
粥
的
特
色
各
有
差
異。(
以
上
皆
為
網
絡
圖
片)
各
地
區
因
為
種
植
的
食
材
不
同,
粥
的
特
色
各
有
差
異。(
以
上
皆
為
網
絡
圖
片)
儘
管
都
是
粥,
但
南
方
和
北
方
在
食
材
選
擇
上
卻
有
很
大
的
差
異。
北
方
中
原
腹
地
在
古
代
是
糧
食
的
主
產
區,
種
植
的
作
物
不
僅
有
小
米、
黍
子、
高
粱、
麥
子
等
糧
食
作
物,
還
有
諸
如
紅
豆、
綠
豆、
赤
豆、
黑
豆
等
雜
糧
豆
類
作
物。
除
此
以
外,
中
原
地
區
還
盛
產
各
種
乾
果,
比
如
我
們
常
見
的
紅
棗、
花
生、
核
桃、
松
子、
杏
仁
等
都
是
主
產
於
北
方
地
區
的。
這
些
食
材
都
可
以
作
為
粥
的
主
原
料,
因
此
北
方
的
粥
大
多
以
糧
食、
豆
類、
乾
果
等
食
材
為
主。
少
數
會
雜
之
於
蔬
菜、
果
品
甚
至
蜜
餞
等,
味
道
一
般
以
清
淡
為
主,
油
葷
比
較
少。
與
北
方
少
葷
腥
的
粥
不
同,
南
方
的
粥
在
用
料
上
十
分
生
猛,
尤
其
是
沿
海
一
帶,
幾
乎
什
麼
活
物、
雜
碎、
邊
角
料
都
可
以
放
入
粥
里
一
起
煮。
不
管
是
各
式
各
樣
的
海
鮮,
還
是
豬
牛
羊、
燕
鮑
翅,
抑
或
是
牛
鞭
羊
寶
頭
頭
腦
腦
等,
無
一
不
能
煮
粥。
北
方
的
粥
更
注
重
修
身
養
性,
以
素
為
主,
南
方
的
粥
則
滋
補
功
能
強
勁,
以
葷
為
特
色。
至
於
煮
粥,
古
人
對
此
也
頗
有
講
究。
袁
枚《
隨
園
食
單》
中
語
“
見
水
不
見
米,
非
粥
也;
見
米
不
見
水,
非
粥
也。
必
使
米
水
融
合,
柔
膩
如
一,
而
後
謂
之
粥”
。
明
末
清
初
的
李
漁
在《
閑
情
偶
寄
·飲
饌
部》
中
對
於
粥
的
論
述
更
是
至
善
至
美,
他
認
為
“
粥
之
大
病,
在
上
清
下
淀,
如
糊
如
膏,
此
火
候
不
均
之
故”
,
這
是
沒
有
煮
好
的
粥,
想
要
做
出
好
粥,
則
對
米
與
水
的
比
例、
煎
熬
的
時
間
與
火
候
都
要
拿
捏
準
確
才
可
以。
他
對
熬
粥
是
這
樣
敘
述
的:
“
挹
水
時
必
限
以
數,
使
其
勺
不
能
增,
滴
無
可
減,
再
加
以
火
候
調
勻,
則
為
粥
為
飯,
不
求
異
而
異
乎
人
矣。”
太
平
盛
世,
粥
是
品
賞、
養
生
的
享
受,
而
在
戰
亂、
災
荒
時
期,
黎
民
百
姓
對
粥
的
感
受
更
殷
切,
不
管
天
下
再
亂
成
“
一
鍋
粥”
,
只
要
手
裡
捧
着
粥,
心
裡
就
踏
實。
歷
史
上
有
一
個
關
於
粥
的
典
故,
叫
“
啜
粥
聲
聞”
。
講
的
是
周
宣
王
時,
有
一
年
鬧
饑
荒,
一
個
大
臣
在
院
子
里
用
大
鼎
鑊
熬
粥
喝,
全
家
老
小、
主
僕
幾
百
人
一
起
啜
粥。
幾
百
人
喝
粥
的
聲
音,
幾
里
外
都
能
聽
到。
災
荒
期,
天
子
下
令
煮
粥
賑
濟
災
民,
用
一
碗
粥
安
定
民
心,
力
保
江
山,
這
是
最
實
在、
有
效
的
辦
法
了。
參
考
資
料:
《
中
華
粥
膳》
馬
綱;《
漢
字
的
故
事》
吳
東
平;《
中
國
面
點
文
化》
邵
萬
寬;《
舌
尖
上
的
文
化》
清
渠
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