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大乘佛教的懺悔觀持咒的懺悔功用
持咒的懺悔功用
咒語的懺悔功用,似乎跟禮佛不相上下,也有它不可思議的功效。在佛門的早晚課中,咒語的誦念,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早課,從楞嚴咒到大悲咒、十小咒的持念,已經占了一半的功課;晚課雖然咒語較少,但仍然安排有大悲咒;同時,蒙山施食,也多靠咒語的加持,就是念完了阿彌陀佛經,也要念上三遍的「往生咒」來消業障。
咒語究竟有什麼奧秘?持咒會予人怎樣的作用呢?先來談「楞嚴咒」。
楞嚴咒的滅罪功用之大,與敬禮五十三佛是不相上下的,同樣能滅五逆等五無間重罪;並且,還能滅除被稱為斷頭罪的比丘四棄(四波羅夷)和比丘尼八棄罪,似乎已超過五十三佛了;至少對出家眾來說,楞嚴咒是比五十三佛來得有意義。因此,楞嚴咒被古代祖師安排在早課的第一篇誦念中,或許是含有特別的意義吧?
楞嚴咒之外,大悲咒在中國佛教界,也是很受重視的。大悲咒所滅的也是最重的十惡五逆等罪。佛門早晚課中,都安排有大悲咒的誦咒;單就滅罪方面來說,無形中,誦念者已得了極大的利益。
幾乎大部份的咒語,都有滅罪、消業障的功用,譬如:廣為凈土宗信徒所持誦的「往生咒」,也有「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等罪,悉得滅除。」再如「准提咒」也有滅罪的功用。《准提經》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無量劫來所造五無間等一切諸罪,皆悉消滅,所在生處皆得值遇諸佛菩薩。」此咒跟其他咒不同的是:規定要誦滿八十萬遍,一切重罪就能滅除。
另外,「七佛滅罪真言」更是為滅除佛教四眾所犯的四重、八重等罪而說。佛陀說出了七佛滅罪真言。這真言乃是過去七佛所宣說的,它主要的功用,就是在滅犯禁戒的重罪。因此,叫做七佛滅罪真言。
從上面的引例,持咒所能產生的懺悔功用,就不難了解了。
大乘佛教的懺悔觀
站在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犯了戒的人,無論他犯的是輕戒或重戒,只要誠心懺悔,沒有不可滅除的。
例如:前面提到禮五十三佛、三十五佛都可以滅除四波羅夷罪;持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准提咒、七佛滅罪真言,也都可以滅除最重要的性罪與戒罪。另外,大乘佛教還有「無生懺」,專治犯了不通懺悔的五逆等重罪。如此的重罪,都可以除滅了,其他較輕的罪,自然不用說了。
在比丘(尼)律儀來說,戒罪必須經由「作法懺」才能滅除;要不然,也要有特殊因緣,才能用「心念法」或」對首法」出罪。但在大乘佛教,卻加以否認,戒罪也可以由禮佛、持咒以及「無生懺」來懺除。依比丘(尼)戒律來說,犯了波羅夷是不通懺悔的;雖然有「與學比丘」的處置,仍可在僧團中,不失比丘(尼)身份。但竟終身奪其三十五事,雖有比丘(尼)份,卻不能行比丘事,這也等於是不許懺悔。不禁讓人覺得:一旦失足犯了重罪,要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了。真是殘酷!
因此,在不行「作法懺」的中國僧團中,出家眾仍然可以依照大乘教理來懺除犯戒的戒罪,乃至在比丘(尼)律中不通懺悔的重罪,也可以依大乘的諸佛威德和經咒而得到懺悔。
但是,卻不可以為一切惡業重罪,在大乘佛教中都可以懺除,就不在意的去犯戒造惡。必須知道,大乘雖然許可一切罪都可以滅除,但要真正的懺除罪業,尤其是重罪,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就要談到「取相懺」了……
懺悔方法的演變
比丘戒律中規定的,犯了戒必須在僧團中發露懺悔出罪;但在中國佛教的僧團中,似乎可免了,犯了戒只要禮佛、向佛菩薩懺悔就好,何必那麼麻煩呢?這可能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但犯戒很容易,尤其是出家比丘、比丘尼,他(她)們受持的戒條多(比丘戒有二百多條,比丘尼戒有四百多條),可以說,出家人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在戒律中,稍有不慎,便會犯戒。犯了戒,自有戒罪;戒罪不除,後世就會受到罪報。但要如何除罪呢?要依作法懺來除罪,在當前的國內佛教界,已是不大可能了。犯了比丘(尼)戒,竟然不能以比丘(尼)戒律所規定的方法來懺悔除罪,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依比丘(尼)戒律所立的作法阡,既然不能實行,那麼,就只有採用菩薩戒所建立的取相懺了。
所以,國內佛教徒,不管是出家、在家,禮佛懺悔是很普遍的事;也不管是犯了什麼戒,也唯有禮佛懺悔一法,最為方便了。
但也不可否認,要達到取相懺,並不容易,那麼,無生懺呢?同樣也不是容易的。還好,除了犯下性罪以及五逆重罪,必須以取相懺、無生懺才能滅除,非得從事那兩種辛苦懺法外,其他較輕的惡業,則只要有心懺悔,肯改過自新、止惡行善,也是可以消除的。
回向偈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文章來源:福子仁家
咒語的懺悔功用,似乎跟禮佛不相上下,也有它不可思議的功效。在佛門的早晚課中,咒語的誦念,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早課,從楞嚴咒到大悲咒、十小咒的持念,已經占了一半的功課;晚課雖然咒語較少,但仍然安排有大悲咒;同時,蒙山施食,也多靠咒語的加持,就是念完了阿彌陀佛經,也要念上三遍的「往生咒」來消業障。
咒語究竟有什麼奧秘?持咒會予人怎樣的作用呢?先來談「楞嚴咒」。
楞嚴咒的滅罪功用之大,與敬禮五十三佛是不相上下的,同樣能滅五逆等五無間重罪;並且,還能滅除被稱為斷頭罪的比丘四棄(四波羅夷)和比丘尼八棄罪,似乎已超過五十三佛了;至少對出家眾來說,楞嚴咒是比五十三佛來得有意義。因此,楞嚴咒被古代祖師安排在早課的第一篇誦念中,或許是含有特別的意義吧?
楞嚴咒之外,大悲咒在中國佛教界,也是很受重視的。大悲咒所滅的也是最重的十惡五逆等罪。佛門早晚課中,都安排有大悲咒的誦咒;單就滅罪方面來說,無形中,誦念者已得了極大的利益。
幾乎大部份的咒語,都有滅罪、消業障的功用,譬如:廣為凈土宗信徒所持誦的「往生咒」,也有「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等罪,悉得滅除。」再如「准提咒」也有滅罪的功用。《准提經》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無量劫來所造五無間等一切諸罪,皆悉消滅,所在生處皆得值遇諸佛菩薩。」此咒跟其他咒不同的是:規定要誦滿八十萬遍,一切重罪就能滅除。
另外,「七佛滅罪真言」更是為滅除佛教四眾所犯的四重、八重等罪而說。佛陀說出了七佛滅罪真言。這真言乃是過去七佛所宣說的,它主要的功用,就是在滅犯禁戒的重罪。因此,叫做七佛滅罪真言。
從上面的引例,持咒所能產生的懺悔功用,就不難了解了。
大乘佛教的懺悔觀
站在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犯了戒的人,無論他犯的是輕戒或重戒,只要誠心懺悔,沒有不可滅除的。
例如:前面提到禮五十三佛、三十五佛都可以滅除四波羅夷罪;持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准提咒、七佛滅罪真言,也都可以滅除最重要的性罪與戒罪。另外,大乘佛教還有「無生懺」,專治犯了不通懺悔的五逆等重罪。如此的重罪,都可以除滅了,其他較輕的罪,自然不用說了。
在比丘(尼)律儀來說,戒罪必須經由「作法懺」才能滅除;要不然,也要有特殊因緣,才能用「心念法」或」對首法」出罪。但在大乘佛教,卻加以否認,戒罪也可以由禮佛、持咒以及「無生懺」來懺除。依比丘(尼)戒律來說,犯了波羅夷是不通懺悔的;雖然有「與學比丘」的處置,仍可在僧團中,不失比丘(尼)身份。但竟終身奪其三十五事,雖有比丘(尼)份,卻不能行比丘事,這也等於是不許懺悔。不禁讓人覺得:一旦失足犯了重罪,要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了。真是殘酷!
因此,在不行「作法懺」的中國僧團中,出家眾仍然可以依照大乘教理來懺除犯戒的戒罪,乃至在比丘(尼)律中不通懺悔的重罪,也可以依大乘的諸佛威德和經咒而得到懺悔。
但是,卻不可以為一切惡業重罪,在大乘佛教中都可以懺除,就不在意的去犯戒造惡。必須知道,大乘雖然許可一切罪都可以滅除,但要真正的懺除罪業,尤其是重罪,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就要談到「取相懺」了……
懺悔方法的演變
比丘戒律中規定的,犯了戒必須在僧團中發露懺悔出罪;但在中國佛教的僧團中,似乎可免了,犯了戒只要禮佛、向佛菩薩懺悔就好,何必那麼麻煩呢?這可能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但犯戒很容易,尤其是出家比丘、比丘尼,他(她)們受持的戒條多(比丘戒有二百多條,比丘尼戒有四百多條),可以說,出家人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在戒律中,稍有不慎,便會犯戒。犯了戒,自有戒罪;戒罪不除,後世就會受到罪報。但要如何除罪呢?要依作法懺來除罪,在當前的國內佛教界,已是不大可能了。犯了比丘(尼)戒,竟然不能以比丘(尼)戒律所規定的方法來懺悔除罪,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依比丘(尼)戒律所立的作法阡,既然不能實行,那麼,就只有採用菩薩戒所建立的取相懺了。
所以,國內佛教徒,不管是出家、在家,禮佛懺悔是很普遍的事;也不管是犯了什麼戒,也唯有禮佛懺悔一法,最為方便了。
但也不可否認,要達到取相懺,並不容易,那麼,無生懺呢?同樣也不是容易的。還好,除了犯下性罪以及五逆重罪,必須以取相懺、無生懺才能滅除,非得從事那兩種辛苦懺法外,其他較輕的惡業,則只要有心懺悔,肯改過自新、止惡行善,也是可以消除的。
回向偈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文章來源:福子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