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薩欽哲仁波切《普賢上師言教﹒口傳》
巴珠仁波切所著的《普賢上師言教》,是一部超時空的口訣教授,對於所有不同根器的弟子們而言,不論他們是否為學者,它都是直指教法中心的一部巨著。
對於那些非常認真遵循這條道路的人,我希望你們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研習《普賢上師言教》,因為這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課題。對於那些追尋成佛的人而言,這是一門從此刻到成佛都必須研習的課題。
【殊勝的人身】
很多時候當我們佛教談到功德,你就會發現:佛教所說到的功德,實際上和我們現在講的“人類殊勝的特徵”很有關係。
很多時候當我們看到一個很富裕,很有權力的時候,我們都會講:“這個人很有“功德”所以他才富裕、所以他才有權力”。但是從‘靈性’上的角度來說,這些人並不一定具備功德的。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正是遠離功德,正走向“靈性貧窮”的狀況。
所以當我們講到功德的時候,實際上是以我們前面說的,以這個人“對輪迴有沒有很不舒適的感覺”來作判斷,來作度量的。因此當我們看到這本《普賢上師言教》的時候,你就會知道,當我們談到“勝妙的人生”或“暇滿的人生”的時候,如果有選擇的話你會寧願選擇做‘人’,而不要做‘天神’。
如果是一個天神,它又富裕、又有權力、長得又漂亮,但是它沒有時間來接近佛法。為什麼呢?因為它並沒有“對輪迴有很不舒適的感覺”。
現在我們要考慮一下自身,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其實我們已經有一點正在過上天神般的生活。
舉例來說:九小時內從臺灣就可以飛到蒙古了;從連鎖店“7-eleven”就可以買到新鮮的番茄;這些事情,比如番茄我們自己都不用去種植了,這一切都改變了,而且我們充滿無盡的各種各樣娛樂、電影、音樂、秀台、臉書(交友網站),等等娛樂。這些東西都是在做什麼的?它們其實都是讓你忘掉對輪迴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這些都是各種各樣的干擾——干擾其實有點像‘止痛劑’。
如果我們沒有前面所說的‘娛樂’或‘干擾’在的話,我們就被逼迫非得往自己內在看——但是對於一個充滿染汙,背負非常非常多‘串習’的心靈來說,往自己裏面看,簡直是不可忍受的事情。而構成“殊勝人身”的‘殊勝’,有許多特質,其中一個就是‘各種各樣的功德’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5/12 下午 02:39:30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