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真為生死(1)
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真為生死(1)
淨土法門的綱領,概括起來,就是四句話,十六個字:“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這是清代徹悟禪師提出來的。徹悟禪師早年參禪,大徹大悟後,改修淨土,致力專弘淨土法門。太虛大師論述近代中國佛教史,談到由禪而淨提倡淨土的大師們時,說:“……而成就最高,得大受用者,當首推紅螺山徹悟師。他的語錄,對禪淨一貫,卓特獨到。”徹悟禪師這十六個字被印光大師尊奉為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我們一定要遵循這十六個字來修行,這樣才能獲得念佛的真實利益。
第一部分 真為生死
“真為生死”這句話說的是學佛的目的問題。
我們學佛究竟是為了什麼?在我們佛教教徒中,不少人對這個問題是模糊的,有的甚至是錯誤的。歸納起來,一般人的學佛目的,常見的大概有這四類:
第一類,求消災免難,保全家平安。
這個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好象小孩遇到危險了,自然只有求爹喊娘,而當父母的必然要幫忙。佛菩薩是眾生的父母,我們有災難,當然要求他。
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切事情都可以念佛求保佑,求得到解決,除了做壞事。”我們看,這個範圍該有多寬?除了做壞事不能求佛菩薩,其他一切事情都可以求。《普門品》上說,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還不是一般的男女,得到的是福德智慧之男,得到的是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敬愛,又有很好的品德。這絕不是隨便講的,只要我們認真求,都可以得到。《楞嚴經》上說:“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這都是真實不虛的。許多人正是這樣做,得到好處。消災免難,得到了利益。因此,對佛法生起了信心。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佛陀出世度眾生,他的根本目的不是這些,這個是教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佛經上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眾生都想得到。佛菩薩為化度眾生,總是先滿足眾生的正當的要求。“後令入佛智,”然後逐步引導他們進入佛的正知正見。也就是讓我們這些凡夫嘗點甜頭,得點利益,才會生起信心,才會進一步認真地學習佛法,逐步提高我們對佛法的認識,更進一步才會使我們的思想提高到要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度眾生的境界。我們必須弄清楚,要求消滅災難,保全家平安,並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把它當作學佛的目的,那就錯了!佛經上有一個比喻:就像把一顆價值連城的珠寶去換了一個糖來吃,這樣太不划算了。
第二類,為了求無病無痛,健康長壽。
娑娑世界的眾生,病苦的折磨是很厲害的。也有不少人因為病苦認識到人生苦惱而學佛、念佛;也有不少人因為念佛,疾病痊癒而增強了信心;也有不少人因為信佛、念佛,而得到健康長壽。這是什麼原因?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就是“阿伽陀”藥。“阿伽陀”,意為“普去”,普去眾生一切病,是萬病總持,一切病都能治療。我們希望無病無痛,健康長壽,當然可以滿願。但這也並不是佛陀度眾生的本意。因為,縱然讓你活到120歲,也不能了生死,出輪回。
還有一層道理,學佛的人清心寡欲,飲食清淡,加上戒殺,放生,種了一些善因,自然獲得健康長壽的果報,但這只是學佛的付產品。我們學佛的人不應該去追求它,即使得到也沒有用處。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出輪回,追求健康長壽有什麼用?所以,求無病無痛,健康長壽,不應該作為學佛的目的。
........續
淨土法門的綱領,概括起來,就是四句話,十六個字:“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這是清代徹悟禪師提出來的。徹悟禪師早年參禪,大徹大悟後,改修淨土,致力專弘淨土法門。太虛大師論述近代中國佛教史,談到由禪而淨提倡淨土的大師們時,說:“……而成就最高,得大受用者,當首推紅螺山徹悟師。他的語錄,對禪淨一貫,卓特獨到。”徹悟禪師這十六個字被印光大師尊奉為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我們一定要遵循這十六個字來修行,這樣才能獲得念佛的真實利益。
第一部分 真為生死
“真為生死”這句話說的是學佛的目的問題。
我們學佛究竟是為了什麼?在我們佛教教徒中,不少人對這個問題是模糊的,有的甚至是錯誤的。歸納起來,一般人的學佛目的,常見的大概有這四類:
第一類,求消災免難,保全家平安。
這個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好象小孩遇到危險了,自然只有求爹喊娘,而當父母的必然要幫忙。佛菩薩是眾生的父母,我們有災難,當然要求他。
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切事情都可以念佛求保佑,求得到解決,除了做壞事。”我們看,這個範圍該有多寬?除了做壞事不能求佛菩薩,其他一切事情都可以求。《普門品》上說,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還不是一般的男女,得到的是福德智慧之男,得到的是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敬愛,又有很好的品德。這絕不是隨便講的,只要我們認真求,都可以得到。《楞嚴經》上說:“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這都是真實不虛的。許多人正是這樣做,得到好處。消災免難,得到了利益。因此,對佛法生起了信心。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佛陀出世度眾生,他的根本目的不是這些,這個是教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佛經上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眾生都想得到。佛菩薩為化度眾生,總是先滿足眾生的正當的要求。“後令入佛智,”然後逐步引導他們進入佛的正知正見。也就是讓我們這些凡夫嘗點甜頭,得點利益,才會生起信心,才會進一步認真地學習佛法,逐步提高我們對佛法的認識,更進一步才會使我們的思想提高到要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度眾生的境界。我們必須弄清楚,要求消滅災難,保全家平安,並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把它當作學佛的目的,那就錯了!佛經上有一個比喻:就像把一顆價值連城的珠寶去換了一個糖來吃,這樣太不划算了。
第二類,為了求無病無痛,健康長壽。
娑娑世界的眾生,病苦的折磨是很厲害的。也有不少人因為病苦認識到人生苦惱而學佛、念佛;也有不少人因為念佛,疾病痊癒而增強了信心;也有不少人因為信佛、念佛,而得到健康長壽。這是什麼原因?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就是“阿伽陀”藥。“阿伽陀”,意為“普去”,普去眾生一切病,是萬病總持,一切病都能治療。我們希望無病無痛,健康長壽,當然可以滿願。但這也並不是佛陀度眾生的本意。因為,縱然讓你活到120歲,也不能了生死,出輪回。
還有一層道理,學佛的人清心寡欲,飲食清淡,加上戒殺,放生,種了一些善因,自然獲得健康長壽的果報,但這只是學佛的付產品。我們學佛的人不應該去追求它,即使得到也沒有用處。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出輪回,追求健康長壽有什麼用?所以,求無病無痛,健康長壽,不應該作為學佛的目的。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