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我獨自一人將身體貼在塔上,雙膝跪了下來(淨信法師)
佛陀的弟子有五種特質,或多聞,或具有良好的正念,或精通教法秩序,或各方面堅定,或為佛陀的侍者。其他的弟子皆擅長一種或兩種,而阿難卻被宣佈為五種特質皆為第一。作為一位佛弟子來説,這無疑是最佳的讚許。
在去往廣嚴城的路中,一座幾里長的大橋架於殑伽河上,這裏的殑伽河非常寬。我看着這寬廣的大河,淚水已從眼角溢出,因為這裏河的中央,是阿難尊者涅槃的地方。
當年阿難尊者知道摩伽陀國和廣嚴城即將開戰的事情,慈悲的尊者從容走到這裏,就在這兩國交界的殑伽河上,那一葉小舟承載了他在人間最後的身影,尊者的身體破為兩半,兩位國王悲痛撤兵,取尊者的半身舍利回國供奉。一場干戈的止息,阿難做完了他在人間最後的事情。
廣嚴城是當年佛陀講説《藥師經》和《涅槃經》的地方。來到這裏,雙腳踩在這片土地上,如今所見到的廣嚴城已失去了它當年的繁華,唯有阿難尊者的舍利塔在這裏,顯得何其孤獨。
站在尊者的舍利塔前,我想到了阿難尊者的一生……
阿難在佛陀的弟子中,是相貌最莊嚴、記憶力最好的。他的年輕貌美引起了女子的戀慕與追求,常常在不經意間的邂逅中,讓情竇初開的妙齡姑娘變得失魂落魄,阿難崇高的儀表、温和的語言,常常在那些姑娘白紙般的心靈上濃濃的畫上了一筆。而阿難對女眾感情永遠都是純潔的,他將這些感情全都作為教導的方便。女人的出家、比丘尼對他的戀慕、分餅惹來的嘲諷,這些故事都記錄在他所誦出的經典中,他那温和慈悲的天性,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而面對這些,阿難能做的只有一心去意念佛陀和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涅槃,讓更多的佛弟子懂得了珍惜,那些放逸的弟子開始專一精進,得道證果的人與日俱增,阿難也是其中之一。因為他之前不懂得珍惜,爛熟於心教法,似乎還不如大迦葉尊者的一次威逼,珍惜讓他開始精進。我不知道阿難的那一夜用了哪些方法,或許在打坐,或許在經行,或許在思維佛陀的教法,或許在觀察世間的實相。這個不眠之夜對他是有意義的,一夜的努力,從此他所有的煩惱不再生起。
在七葉窟中,數千盞油燈在洞窟內光光相映,這位名叫阿難的比丘身影出現在洞窟之中,他邁着堅實的步伐從眾位比丘身旁走過,走上那塊鋪有吉祥草的巨石,緩緩坐下。藉着油燈的光,人們看清了他的面龐,表情嚴肅而從容,讓人們感到如此的神聖。光照在了他的袈裟上,讓人們想起了佛陀。五百雙眼抬頭望向他,此時,他是這裏的主角。
阿難開口,開始背誦他記得的經典,這個聲音不僅在窟內有着迴響,更是響徹了整個天地,那一刻,連宇宙都震動了。
“我聽到是這樣的:當時佛陀住在舍衞國的祇園。佛陀教導大家們:‘應該去觀察一切物質都是不會永恆存在的,這樣的觀察是正確的觀察。正確的觀察就會生起厭離;生起厭離則斷除貪愛;完全斷除貪愛時心便得到了解脱。心徹底解脱的人便不再生起煩惱。……”就這樣,阿難一句一句將他所記得的佛陀教法逐一背誦,將近五百位比丘在下面認真的聽着,偶有幾位比丘聽到了阿難所背誦的內容與自己所記得的內容不符時,他們會站起來提出,並由大眾一起審定。時間一天天的過去,直到有一天,阿難宣佈自己已經背誦完了所記得的所有教法。那一刻,他的心中的愉悦,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體會的?
當佛陀的大弟子們相繼入了涅槃,一百二十歲的阿難在人間又是何等的寂寞,他已不能夠再為佛陀的教法遮風擋雨,對世間也早已沒有了絲毫的留戀。
有一天,一童子將佛陀説的“若人壽百歲,不了生滅法(udayabbaya.m),不如生一日,得了生滅法。”這一頌誦成了“若人壽百歲,不了水白鶴(udakakaaka.m),不如生一日,得了水白鶴” ,阿難聽到佛陀的教法被誤傳,這位煩惱斷盡的聖者是否也會發出感慨?我想他會更厭離這個世間吧!
“尊宿已過去,新者不齊行,寂慮我一身,猶如殼中鳥。過去親皆散,知識亦隨亡,於諸知識中,無過定中念。所有時間燈,明照除眾暗,能破愚痴惑,此等亦皆無。所化者無邊,能導者但一,如野孤制底,殘林唯一樹。”——阿難尊者的“孤寂”又有誰能懂?
禮塔、繞塔、誦經,我在用種種方式試圖去親近尊者的心。
我獨自一人將身體貼在塔上,雙膝跪了下來,雙手和額頭觸碰着塔上的磚石,閉上眼睛,彷彿隱約看到尊者的身影向我緩緩走來。這個世界似乎只有我們兩個人了,靜靜感受着尊者的加持。心裏浮現出一個聲音:“學習佛陀完整的教法,並把它流傳出去……”在尊者的懷抱中,短暫的十幾秒對我來説似乎過了很久,我此刻的心是如此的真實。
睜開眼睛,看到了光,看到塔的外面有如此多的人。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只要這世上還有人流傳着佛法,阿難尊者便不會是孤獨的。
我靜靜地看着這座塔。那一刻,我覺得在佛陀的幾位大弟子中,我的性格是最接近阿難的,今後我應該去努力的完善我的這五種特質,佛法的流傳於世是需要阿難這樣的人。此刻,我在尊者的塔前發願:“我也應該像尊者一樣成為佛法的司庫,學習更多的佛法,去認真的保管每一份法語,即便此生不能成道,也一定要將完整的佛法流傳下去。”
“相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這是曼殊室利菩薩對阿難尊者的讚歎。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身如明鏡,這莊嚴的相貌時常在我腦海中浮現。而那鮮活的身影,似從未走遠。
文/淨信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