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別人的日誌,覺得感觸很多。故事很簡單,大致是說一位法師到外地弘法,一路上電話不斷,于是法師感嘆事務繁忙,應酬太多。旁邊一個人突然說到︰“法師啊,還是做一個小和尚(清眾)清靜些。”
法師卻說︰“萬萬不可。現下小和尚不好當的,出了家要是自己兄妹好,能幫你照顧父母還好,要不自己這一關總是要過的,還有自己的師父老了,在廟裡,你不是有德有修、當職管事的老和尚,老了在廟裡是非常可憐的,一個人住的簡單陰暗的房間,病在房間都沒人知道,又無兒無女沒人照顧你,醫療費用多了,就有人開始有意見了,恨不得你這老家伙早點死,人誰不老呢,但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有的慈悲你還好,不慈悲的找個理由遷你的單,那是可憐巴巴的流浪街頭就慘咯。所以清眾也不好當的。”
當我看到這裡,心裡突然浮現出我以前經常愛說的一句話︰“出家做和尚,年輕的,有能力的,當職管事的那就是富貴命,誰人都恭敬你。可是到年老了,病了,沒能力了,就會如乞丐一樣可憐。”
或許這句話有人會覺得太過了,言重了。在一般人眼裡,似乎出家人都是不勞而獲,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殊不知,出家人割愛辭親,出家為僧,年輕時放棄世間的種種享受和名節,為寺院為佛教奉獻自己的青春,整日為著寺務繁忙不息。可是到老了,大部分僧人都會存在得不到養老保障的問題。特別是在一些小寺院,經濟條件不好的地方。出家人老了是很可憐的,一個人孤苦零丁。若是沒有徒弟或者徒弟不孝,一個人,整天在屋子裡,無人問津。或許哪天病死在床上都沒人知道。這樣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常有一句話︰出家人以廟為家。可到老時那句“以廟為家”很有可能是對自己這一生的諷刺。
我有兩個老師兄,出家后就一直在一個寺院常住,不曾走過那裡,一直到死。記得我以前回去看望他們的時候,他們住在一個幾平米的房間,很黑,很暗,很潮濕,或許讓你看了你都會覺得這不是人住的地方。八十多歲的高齡了,還要自己步履蹣跚上坡下坎的去打開水,打飯。一身衣服臟得足以讓你退步三尺,整個房間彌漫著發霉腐爛的臭味。兩個老師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自己的晚年。兩位都是死在半夜的,到天亮才被人發現,估計也沒人能知道他們確切的去世時間吧。
還有出家人的父母。現下大部分寺院的經濟條件都不好。寺院自身的建設就需要大量資金。(社會上誤傳政府撥款,這是不可能的,一直以來,我國宗教就是走的自養路線。)而出家人本身的衣單(相當于工資)就少之又少。自己割愛辭親出家了,這樣的發心固然偉大,但是父母茹素養育我們,又忍痛割愛允許我們出家,是否更偉大呢?每個出家人都會面臨父母年老的問題,然而大部分也只有愛莫能助了,只能以種種虔誠換來的功德回向于自己的父母,在經濟物質上卻很難給予幫助。若是自家兄弟姐妹有能力,又有孝心,那還好些。如若不然,這父母的養老問題,就已經是出家人面前難以跨過的門檻。面對兄弟姐妹的冷言冷語,面對父母孤獨無助甚至委屈的神情,這些都是常人所無法想像和承受的。于是,就出現了一些出家人到處趕經懺,做佛事,靠著這些微薄的收入,以期能為父母給予一點物質上的幫助。而這些人可以說拋下自尊,拋下僧格,到處趕經懺做佛事,跟打零工的又有什麼區別呢。還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還要被僧團鄙視,還要被那些虔誠的居士嫌棄。
或許,上面所講到的事情是很多虔誠的信徒所沒有考慮到的吧。現下很多人只關心出家人是否有認真修行,是否按照他們的意愿過著清苦的生活,是否不問世事,青燈佛卷。世間的人,總是以聖人的標尺來衡量出家人。卻從來不曾考慮出家人這身僧衣背后所掩藏的種種艱辛和困難。
今天,我是第一次嘮叨這么多。不想說明什麼,也不想解釋什麼。我只是將我看到的聽到的這些事情,用一個個文字編織起來,放在網路上。任其漂流。
若本文對您的內心有所觸動,懇請隨喜轉發,這樣可以讓更多人受益,可能很多人會因為您而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