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歡樂道歌——吉祥如意悅音》(1)
——索達吉堪布2017.03.07第104次UC開示
今天我們講法王如意寶的《瑜伽歡樂道歌》。先給大家念這個傳承。
1987年的時候,法王前往五臺山,當時大概有一萬多在家人和出家人在一起發願。主要來自藏地各個地方,包括青海、拉薩、四川,四川甘孜州的比較多,我們佛學院除了極少數的修行者以外,基本上都去朝五臺山了。東台頂有一個那羅延窟,法王就是在那個山洞裡面造的《文殊靜修儀軌》。當時在東台頂傳《文殊大圓滿》,接近一個月的時間都待在東台頂。我們跟隨的這些弟子,每個人都是在地上紮帳篷,有時候風吹得特別厲害,聽法回來的時候,帳篷都被風吹走了,有些被吹爛了。當時五臺山有好多好多犛牛,那些犛牛會自己鑽進帳篷吃東西,所以有時候我們一邊聽《文殊大圓滿》,一邊擔心家裡會不會出現一些情況,會一直擔憂,當時也有這種情況。
那個時候法王每天都講課、灌頂,特別快樂,上師如意寶的心情也非常非常好。當時跟隨他的大概接近五百個人吧,大家的心情也特別好。我們剛到五臺山的時候,來的人特別多,可能引起了上面的關注,就有好多不方便。後來法王灌了一些頂,念了《普賢行願品》之後,大家就各自分散。五臺山有好多好多的山谷,就各自躲到山谷裡面去了。法王說:你們先大概躲一個月左右,然後再出來,就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了。後來基本沒事的時候,大家又各自出來一起到東台頂、善財洞、還有清涼寺,在那裡發願,總共呆了一百天。法王如意寶當時在五臺山——好像後面的文字裡面不是很明顯,但我記得清楚,當時應該是在東台頂住吧。
上師如意寶那樣的修行者,有時候顯現上也生起厭離心,覺得整個世間眾生特別剛強難化。前兩天我們講了《厭世歌》,法王好像生起了一種厭世心。其實修行人生起的厭世心,跟世間人的絕望、失望、厭離心完全是不同的。修行者的厭離心跟解脫有關係,世間人的厭離完全跟解脫背道而馳。那麼今天我們是講歡樂歌,世間人的歡樂跟修行者的歡樂在有些方面也不一定相同。作為修行者,他看得比較遠、站得比較高,再加上一些思維理念,尤其是價值觀與世間人不同。世間人追求的這些快樂和感受,大多數都是有漏的快樂,是身體感官的覺受;而大成就者的歡樂,是長遠的利益眾生、依止善知識、獲得佛法,完全的一個世間人,尤其是沒有任何信仰的人,不一定有這種快樂之感。
所以希望我們有些人,信仰方面,可能以前並不是特別深入,以後應該通過學習,感性和理性相結合,自己的信仰和分別念進行作戰,不要始終認為自己的分別念特別正確,或者說認為自己從小養成的習慣是正量、是合理的,這種分別念可能會耽誤我們很多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們簡單學一下上師如意寶的心路歷程——《瑜伽歡樂道歌》。瑜伽,就是修行人吧,作為一個修行人,他心裡產生的歡快、悟道或者修道之歌,叫吉祥如意悅音。這個道歌聽到之後,我們相續當中很多的痛苦自然而然可以消除。現在的很多人特別痛苦,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有些人認為“我出了家應該很快樂的”,但實際上我看到有些出家人也不快樂,當然也有些出家人很快樂——但是太快樂也不太好,對吧?
有些在家人為什麼不快樂呢,主要是壓力比較大,生活節奏有時候跟不上;再加上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活在世上沒什麼用——其實我覺得用應該是有用的,至少你還能吃飯。很多人覺得自己沒用,特別自卑。所以現在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越來越多,跟上個世紀人的生活狀況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從某種意義上看,現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應該有一定的進步,但人們內心的快樂、內心的品質,卻有很多不如前人。這個時候,特別需要一種修行的力量,這種力量超越很多其他的力量。
所以現在好多人學習佛法,有些是通過理論的研究和分析來充實自己,看書、學知識,這樣也很好;有些人雖然沒有特別多的理論,但是完全依靠自己的信仰……課前的時候我看到我們那麼多人,帶著大包小包的,什麼念珠、轉經輪……有些不信仰的人覺得這些人好麻煩哦,但是有信仰的人也許覺得很快樂。也許依靠一條念珠,心理方面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咒語本身就有這種力量,再加上通過自己的信心跟它結合起來,心裡的很多很多疾病都可以遣除。包括用轉經輪、拜佛像,這些世俗的善根也不能歧視,不能墮入兩邊。有些只是學理論,把所有這些世俗的善根都拋棄;有些就只學世俗的這些,除了念誦以外,對理論的研究或者聞思,包括一些空性的認識,這些都不是很重視,這也可能是一個極端。
因此我們佛教徒,既要有感性——沒有感性的話,完全是一種學術理論者,乾巴巴的,沒有什麼味道。光是看看書,沒有加持、沒有感應,想完全依靠一種知識來成就,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僅僅依靠一種形式也不行。所以我們佛教徒,既不要歧視世俗當中的一些形式,也不要忽略理論方面的追求,這些我們都需要。這樣的話,感性、理性相結合,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那麼今天我們就講法王如意寶著的《歡樂道歌》,大概有接近20個頌詞吧,我們分兩堂課來講。我那天說,我心情比較快樂的時候就講,心情一般或者比較累的話,就念《入中論》傳承。所以今天算是比較快樂——看不出來哦。(上師笑)
第一個頌詞主要是頂禮托嘎如意寶:
生生世世不離為頂飾,佩以清淨宿緣宿願花,
無等大恩上師如意寶,難言尊名土登秋佩知。
上師經常講,托嘎如意寶實際上不僅僅是他這一世的上師,應該是跟他生生世世有緣的。十六歲的時候,他聽到托嘎如意寶的名稱,就像米拉日巴尊者聽到瑪爾巴上師的名字一樣,特別的歡喜,生起極大的信心。他當時就想,一定要放棄所有的一切去依止。但因為當時上師如意寶的母親正在生重病,他就沒有去。到了第二年,他母親圓寂了。料理完母親的後事,他跟一個道友土巴一起去依止托嘎如意寶。剛開始的時候遇到很多違緣,家裡不讓去,其他人也不讓去。後來他在寺院裡面留下一個紙條,寫了一句偈頌就離開了色達前往石渠。當時不像現在這樣交通方便,他們遇到了包括借宿等等很多很多情況。十七歲的時候他依止了托嘎如意寶,在那裡依止了六年吧,好像是1956年還是1957年回來的。
“生生世世不離為頂飾,佩以清淨宿緣宿願花”,意思是說,托嘎如意寶與他是生生世世的師徒,他們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宿緣,就像我們一般人頂上的裝飾品,這裡就用特別清淨的宿願的花朵進行裝飾。
“無等大恩上師如意寶”,他稱上師為如意寶。上師如意寶也講了:我的上師叫托嘎如意寶,如果你們稱呼我如意寶的話,我對每個弟子也會像如意寶那樣,你們可以如願以償;如果直接稱呼我,不一定得到加持和悉地。
“難言尊名土登秋佩知”,無與倫比、恩德特別大的這個上師……上師已經圓寂的話,他的名字很難從我們的口裡說出來——難以表述的尊名叫土登秋佩,托嘎如意寶也叫土登秋佩。那麼,上師知,托嘎如意寶知。我們經常說“上師知”、“喇嘛欽”,其實漢語跟藏文有點不同,藏文當中的“欽”有更深的意義。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喇嘛欽”,有“上師加持”、“上師您了知我的心”、“上師保佑”的意思。比如我們在路上遇到點危險的時候,念“喇嘛欽、喇嘛欽……”,可以理解為“上師保佑、上師保佑”,或者說“上師明知我的心”、“上師垂念我”、“上師護念我”,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意思。但我們用漢語“知”來說的話,好像有點牽強吧,還是不能完全表達藏文“欽”的意思,有一點點差別。
上師如意寶覺得歡樂的來源是依靠他的根本上師,所以做歡樂歌的時候,先祈禱、頂禮自己的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上師經常講,他在上師面前特別有畏懼心,也特別歡喜,但是不敢親近。有時候在遠遠的地方看著上師的小木屋,心裡都極其的歡喜,產生無比的信心。上師有時候出門前給他摸個頂、碰個頭的話,好幾天當中都特別激動,心情難以平靜。上師如意寶接近圓寂時,六七十歲的時候吧,提到他上師名字的時候,一直淚流滿面。我們一些老的道友,大家應該都知道。
所以我們世間當中的有些感情,跟一個真正具有信心的弟子對他上師的感情,完全是不相同的。世間當中不管是父母之情、兄弟之情或者夫妻之情,暫時可能互相特別執著,但到了一定時候,可能會變質或者慢慢淡化,有這種情況。而上師跟弟子之間,尤其是上師的加持真正融入弟子的心之後,那這個弟子生生世世都會依止這位元上師,他不會只是暫時依止。暫時依止的人,說明上師的加持沒有融入他的心,這一點很清楚的。有些人今天依止這個、明天依止那個,依止完了以後也捨棄完了,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我們在這裡應該也看得出來,上師如意寶對托嘎如意寶的信心是什麼樣的。我們在生活當中、修行當中,也要知道前輩這些大德們依止上師是什麼樣的態度,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第二個頌詞:
不離心間不壞輪宮殿,三信甘露供雲所奉侍,
百部遍主淨慧麥彭尊,總持辯才功德寶藏知。
這是對麥彭仁波切的一個頂禮句,麥彭仁波切也是上師如意寶始終特別有信心的一個上師。他在心間不壞明點的宮殿裡面,依靠三種不同信心的甘露雲供來進行供奉。“生生世世不離的上師,祈請常住我心間不壞明點的宮殿當中。”上師在宮殿裡面,那我用什麼來供養呢?用三信來供養,清淨信、欲樂信,還有不退轉信或者說勝解信,就是有三種信心。
三種信心我們在座的應該都知道。“清淨信”,剛開始見到上師、聽到上師的聲音、看到上師的法本就特別特別激動,但這種信心很容易退,因為剛開始帶有一種衝動,就“哇……”莫名其妙地一直哭哭哭,但過兩天就哭不出來了,這是清淨信。“欲樂信”比這個稍微深入一點。比如我們知道輪回的過患以後,害怕輪回;知道解脫的功德之後,對解脫產生信心。而對上師產生信心,不僅僅是看到他好可愛哦,好莊嚴哦,不是這樣的;應該是這個上師的一些功德,包括對他的佛法帶來的一些利益產生信心,這個是欲樂信。我們一般世間人應該是經過一番觀察以後對他產生信心的。“勝解信”是在這個基礎上,心完全專注於他,而且是不退轉的。通過自己的智慧進行觀察,完全明白你所信仰的上師的確跟佛沒有什麼差別,是這樣的一種不退轉信心。
上師安住在自己心的明點和宮殿裡面,那麼上師光是住在那裡,什麼供養都沒有也不行。用什麼供養呢?不需要什麼哈達等各種各樣的東西,這些麥彭仁波切也不好處理(眾笑)。應該用三種信,信心是最好的一種供品,以信心的供雲來供養。這樣的麥彭仁波切,實際上護法也好、空行也好、本尊也好、上師也好,所有百部的主尊——所有這些壇城的主尊就是根本上師。佛陀顯現為善知識的形象,他就是總持的寶藏、辯才的寶藏、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功德的寶藏,那麼這樣的上師請您加被我,請您知曉我的相續,時時保佑我,賜予我應有的悉地。
法王如意寶也講過,我最近翻譯的上師教言《不忘》裡面也有,他說我相續當中哪怕有一丁點的信心、一丁點的悲心,所有這些功德直接或者間接來自于麥彭仁波切,你們多祈禱麥彭仁波切的話,一定會獲得意傳的加持。所以法王面前待過的這些弟子,對麥彭仁波切還是有無比的信心。我們也特別重視所謂的近傳加持,上師也說過,他對麥彭仁波切跟文殊菩薩無二無別。而這樣的信心來自於很早很早,大概四五歲的時候就對麥彭仁波切有信心。他說五歲那一年,有一次他在父親懷裡的時候,自己覺得確認了麥彭仁波切是他生生世世的依祜,然後他開始發願生生世世不離,後來他的相續當中生起了無偽的菩提心。
這是真的,上師如意寶五歲的時候,相續當中就有了無偽的菩提心,我們有些是七八十歲了,還要求:你給我加持一下,讓我相續當中生起無偽的菩提心——說明我們還沒有產生無偽的菩提心,而上師如意寶在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無偽的菩提心。我們還是很有差距啊。
所以這裡就是對麥彭仁波切的一個祈禱。這兩個頌詞,一個是托嘎如意寶的祈禱文,一個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祈禱文,法王如意寶的兩個上師,也比較特殊。
唱歡樂歌之前要感恩上師。為什麼要唱歡樂歌呢?這裡講了:
今日喜樂依上師慈悲,如意成就妙法遂心願,
雖此朽身無法翩起舞,然欲榻上即性唱歡歌。
我們今日非常的快樂歡喜,多麼多麼的幸福,多麼多麼的快樂,這些快樂的來源,是依靠上師們的加持,就是剛才的兩位上師為主的加持。本來不一定每個人都快樂,有些人很痛苦,沒有依止上師、沒有獲得法的意義,很痛苦。他為什麼快樂呢?他並沒有說“我今天發財了”、“我今天得到了世間的什麼什麼”,沒有這麼說;而是,真正的大乘妙法,隨著我的心願、隨著我的發願,已經完全如願以償了,修行已經成功了。
因為上師如意寶一輩子都是依止善知識,到了晚年的時候,自己有把握,覺得佛法已經完全修成,所以特別開心。他說:我這個非常腐朽的老人的身體,雖然沒辦法翩翩起舞——按理來講當時應該出來跟大家一起跳金剛舞,但是上師說,他這個身體——上師如意寶是1933年出生,當時是1987年,應該是五十四歲。五十四歲不是很老,但他跳舞的話有點……因為當時五臺山的山洞也比較冷,洞也很小,上師跳金剛舞有一定的困難。但後來上師講《勝利道歌》的時候,在我們喇榮,上師也跳了金剛舞,現在好像也有一些視頻吧。這裡上師說:按理來講,今天這麼開心,應該跳舞,但是好像身體不太好,沒辦法翩翩起舞,還是在自己的床榻上即興歡歌。法王如意寶就寫了這個道歌。
我們看過米拉日巴的道歌,也是在不同的環境當中唱的不同的歌。以前有一個叫作夏嘎·措珠讓卓,他是青海那邊非常著名的一個大圓滿的修行人,大圓滿《大鵬展翅》的作者,他的道歌集裡有一些特別好聽的道歌,特別多的。所以說,一般修行人到一定的時候,哭的不會很多的,而是唱歡樂歌。剛才我門口有幾個居士在哭,我說別哭了,修行人有什麼痛苦。但他們可能不是痛苦地哭,是信心的眼淚吧?不知道是什麼眼淚,每天都是……他們有個別人眼淚特別多的。
一般來講,我們修行人在別人面前不要太自閉、不要太拘束,覺得是:我好像很多事情沒有什麼希望,沒有什麼意義啊。我們的修行,不一定像上師如意寶那樣,一切的修行都已經成就了,不一定這樣,但畢竟下面講到的很多功德我們也已經得到了。如果我們沒有遇到佛法,現在還在沉溺、還在造業的話,那我們真的還是很可憐。也許我們吃得很好,穿得很好,名聲很不錯,但在這樣的生活當中,沒有遇到佛法、沒有修行的話,那我們真的特別可憐。
現在我們遇到了佛法,應該很歡喜;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正常的心態,這也值得歡喜。因此,希望每個人,從今天開始把自己好的地方寫下來,如果你們寫得還比較不錯的話,我建議你們也編一個“歡歌”。其實人也有很多負面的情緒,比如說:我身體不好、累、傷心、看不慣……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我們也有很多正面的力量。負面的這幾天暫時不考慮,前一段時間《厭世歌》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不用你們厭世——很多人都是厭離心比較強的,所以我就不強調;我們這幾天的任務,是發現我們的優點:我是很好看的、我是很有智慧的、我很有責任感的、我的口才很不錯的、我是很虔誠的人、我是有一定能力的人、我對社會有貢獻,即使對全球沒有貢獻,我對我自身應該很有貢獻的,我每天早上起來洗臉,保護自己的身體等等,有很多很多的。
把自己的優點寫出來,這個優點也許別人認可,也許不認可,不管怎麼樣,我希望你們……其實這是現在西方心理學對自閉症的一種治療方法,知道吧。對一些抑鬱症、自閉症的人,要求他們寫二十個、三十個自己的優點,然後大聲地給大家讀,說我是怎麼怎麼,然後慢慢慢慢,越說越覺得自己有希望了,有這樣的方法。
法王是不需要這樣的,他是自然地唱即興歌。下麵講正文:
六趣輪回苦樂之業感,黑白猶如秋雲不恒穩,
我等修行妙法善緣士,安樂走向安樂真歡喜。
法王說,我們這個輪回,包括地獄、餓鬼、旁生,以及人和阿修羅、天人這六趣中的痛苦和快樂的業感,其實就像黑色和白色交錯一樣,一會兒快樂一會兒痛苦,幸福和痛苦一直是交雜著、不穩定的。我今天很快樂、心情很好,然後就如《毗奈耶經》裡面所講的“凡夫人突然生嗔恨心”,確實如此,因為沒有得到聖者果位的時候,凡夫人不需要因緣就會突然生起嗔恨心,而突然生起嗔恨心就肯定不快樂。所以我們很多凡夫人,包括所有六道輪回的感受、生活,就像秋天的雲一樣,是不穩定的。秋天的雲,我們前面也講過,出現的時候很明顯,但是一會兒就消失於空中,無蹤無影,變化得特別特別的快。
所以說,我們世間當中的很多痛苦和快樂其實是不穩定的,而且大多數的底色應該說是痛苦的。“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中觀四百論》裡面說,凡是無常的就是有損害的,只要有損害就不會快樂,所以說凡是無常的全是痛苦的。這句話是很深的,我希望我們很多人都要背下來。無常決定是有損的,有損的話就不是快樂的,那麼“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所以說所有的無常沒有一個是快樂的。有些人覺得:你們佛教為什麼說人生是痛苦的呢?人生都應該是痛苦的,因為人生是無常的,無常的話誰會有快樂呢,肯定是痛苦的。所以,我們輪回的這種感受,應該說是苦樂無常的、痛苦的。
但是我們這些修行人,修了妙法的這些師父們,現在因為修行的原因,生活是很快樂的,和其他人不同。確實我們修行人的生活還是很隨緣的,也許成功、也許不成功,成功有一種成功的內心感受,不成功也有一種不成功的感受,但是不會那麼痛苦。所以,作為修行人在現實生活當中是很快樂的。然後因為我不造業、我取捨因果的緣故,會從安樂走向安樂,這是很重要的。我們法王說,本來輪回當中有很多黑白業感,苦苦樂樂沒有什麼確定的,但是作為修行人應該一生都是很快樂的,不僅是這一世很快樂,來世也很快樂,應該是從快樂走向快樂的。
《正法念處經》裡面講的吧,“若不行放逸”,如果我不行放逸的話,“從樂至樂處”,從安樂的地方一直到安樂的地方,“後必至涅槃”。我們如果不行放逸、行持善法的話,那麼就會從安樂到安樂,最後獲得涅槃。的確我們在座的人,從自己修行的經歷也好,從自己修行的結果來看也好,是非常理想、非常有意義的,因為我們修行以後,就會從安樂至安樂。《入菩薩行論》當中也有這樣的頌詞吧。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很安樂的。昨天,我跟我們寺院的堪布一起商討我們多芒寺的一個事情,後來有些堪布說:我壓力很大,好累啊。我說:和在家人的有些生活比較起來的話,我們真的不累,他們的這種生活壓力與我們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現在世間當中的壓力跟我們一般修行人的壓力還是有一定差別,我們應該是從安樂到安樂的,完全可以這麼說。
還有《毗奈耶經雜事》裡面也講過,“常修於善法,不做諸惡行”,長期修持善法不做惡行的話,“今世至來世,寤寐常安樂”,就是說我們行持善法、不造惡業的這些人,今世和來世,白天晚上入睡和醒覺的所有時刻當中都是很安樂的。
其實這些教證是很有意思的,我們好好思考一下。如果反過來說,今世造惡業,那麼這種人肯定很痛苦。你們也可能記得吧,在《親友書》裡面講,光明走向光明,黑暗走向黑暗,黑暗走向光明,光明走向黑暗,有這樣四種人。比如說有些行持善法的人,即生也快樂光明,來世也快樂光明。有些人即生很快樂,但來世不快樂,這是從光明走向黑暗的。現在有些當官的人、富裕的人,即生當中因為有錢而造各種惡業,看起來也很快樂,但來世會很痛苦。有些是從黑暗到黑暗的,像屠夫等這些造業的人。有些是從黑暗到光明,有些是從光明到黑暗,有各種情況。
因此修持善法的這些人,應該是從光明前往光明的地方,是非常歡喜的。我們輪回當中很多眾生都是苦樂不定的,但是你們大家應該要記住,我們修行人因為是從光明走向光明,應該是很歡喜的,對吧。
你們這幾天一定要把自己一些正面的情緒、好的功德全部挖出來,無論你怎麼樣應該都會有。比如說我兩隻眼睛都沒有了,但我的心很善良,我只不過是看不到而已;如果我四肢都沒有了,但是我還能吃飯,這也是我的功德。我們看世界上最可憐的這些殘疾人,其實他們還是很樂觀、很光明、很有希望的,依靠他們的這種言行舉止,也有很多人走向光明。而我們諸根具足,一切因緣都具足,為什麼天天都這麼痛苦、這麼不開心呢,一會兒覺得和旁邊的人關係不好,一會兒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好,其實也並不是這樣。
如果是修行很好的人,在道場當中沒有是是非非,其實修行是很簡單的。包括我也長期給我們學會的道友講:你們想學就好好學,覺得這個地方很好,你就好好地跟他們一起學;如果你覺得因緣不具足的話就別學了,不要在那說一些過失;你不在的話,這個世界地球還照樣存在,所以也沒事,缺了一兩個人、幾百個人也無所謂,所以不要給很多人添麻煩、製造是是非非。
現在修行不好的人在任何一個團體當中,大家都是很痛苦的,包括他的表情、一些嗔恨心,哪怕在一個標準間住一晚上,修行不好的人在旁邊的話,都是很痛苦的,晚上睡都睡不著,因為他是很痛苦的人,情緒不好,感覺不好,態度不好,有很多……如果是一個很好的修行人的話,那就會給周圍帶來一些光明。
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從安樂走向安樂,真歡喜,對吧。
下麵講第五個頌詞:
宿願杜鵑歌聲所敦促,自幼來至佛法林苑中,
吸取勝乘甘露之精滴,最初妙法緣起已成熟。
這裡主要是上師如意寶描寫他自己,描寫自己什麼呢?他說,是宿世因緣的杜鵑的歌聲勸促他,在他很小很小的時候,也就是十七歲的時候來到托嘎如意寶的佛法林苑當中。意思就是說,他因為前世的因緣,十七歲就已經來到石渠的江瑪佛學院,當時在托嘎如意寶為主的這些善知識面前,吸取了大乘的甘露精要。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年輕的時候求法的緣起、佛法的緣起都已經成熟了。
我們有些人,以前年輕的時候一直造業造業,到了七八十歲的時候,佛法的緣起成熟了,然後來到佛學院:“上師,我現在走路也很困難,你可不可以給我剃個頭啊……”在七八十歲的時候,佛法的緣起才成熟的話有點晚了。
有些人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依止善知識的機緣,我覺得自己也是這樣。我二十三歲時來到這裡,也可以這麼說吧,我自己也認為這是前世杜鵑的歌聲所勸促,不然的話在那時候想出家的人基本上是沒有的。他們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出家,你是不是生活當中遇到什麼了?”這是一個漢地很普遍的現象,看到一個出家人就問:“啊!你遇到什麼了?”那個時候應該是剛剛宗教政策開放,好多人對出家人都沒有什麼概念,但是我特別特別歡喜,來到了喇榮。這也可以算是在幼年的時候來到了佛法的林苑當中,在這裡也感受了大乘佛法的甘露,可以說是自己在這一輩子最初的緣起,讓我變成了這樣的……我就沒有變成一個其他的做各種各樣事情的人吧。
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這個道歌的時候也說過,他是從小的這種緣起……當然他老人家可以說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不管是年輕的時候因緣成熟也好,中年的時候因緣成熟也好,這些都沒有關係。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講,最好是比較年輕的時候信仰佛教,這樣你可能有很多吸收大乘教法甘露的機會,否則你老得糊裡糊塗的時候才皈依的話,當然也是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緣起,但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所以我們在座的很多人,也是即生當中妙法的緣起已經成熟了,大家也應該珍惜,應該歡喜,對吧!也是前世的這種杜鵑的歌聲勸促你們。我想我們這裡好多道友,不管是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包括我們在城市裡今天聽課的這些人,其實有一定的宿世因緣勸促你的,如果沒有因緣的話,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的思想,你不一定選擇這個。
有了這個因緣的話,我們在佛法的林苑當中,一定要吸收佛教大乘思想的甘露——空性和大悲,否則的話我們可能學得非常非常表面。所以我們現在有了這樣的因緣,大家也應該特別地珍惜,而且要好好地學習和修行。人生是很短暫的,我們這樣的機會的確也是非常非常難得。發自內心來講,我想我們在座的這些人,在這麼複雜的環境當中,自己有一份信仰,就像《入菩薩行論》裡面說的,就像黑暗當中的閃電一樣,諸佛菩薩的加持、自己的善緣,因緣具足以後,我們現在有了信心。這顆信心自己一定要好好地保護,否則的話到一定的時候可能會有消失的可能性,應該想盡一切辦法保護自己的信心,好好地求學。
從上師如意寶的生活當中也可以看出,他前世的這種因緣跟今世的上師和教法的甘露聚合一起,那就是妙法的緣起已經成熟了。其實妙法的緣起真的有差別的。比如說,我可能是年輕的時候跟喇榮的妙法的緣起已經成熟了。我經常想,幸好我就沒有遇到一個其他因緣,不然那個時候的心態特別不穩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遇到一個其他思想的人,也許這輩子沒辦法修行。雖然我有如來藏,但是這個如來藏修行的善法不一定能成熟。
所以一個人的因緣是很重要的,你遇到一個大乘上師的話,你可能會變成一個大乘佛教徒;你遇到一個基督教的人,也許你就信基督教;你遇到一個藝術家,包括一些其他特長的人,也許就成為那樣的人。所以我們關鍵是遇到上師和佛法,對自己來講是一個特殊的因緣,對此一定要好好地去考慮。
下面也是講上師如意寶自己的這種歡喜:
銘記先前出世大德傳,親聆無等上師之教言,
如今回首師徒共歡聚,身心實難平靜真歡喜。
上師如意寶說:我心裡面清楚地記得前輩印度和藏地的這些高僧大德們,先去尋找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然後在善知識面前求得他們的教言……在他們的傳記裡有很多這樣特別精彩的故事。自己親自在無等上師托嘎如意寶為主的這些上師面前,聽了很多非常甚深的顯密教言。當時聽受教言的這種過程非常非常美好,如今一回想起當時在石渠江瑪求學、師徒一起歡聚的場面,好像身心都很難平靜下來。回憶起當時上師也在,我們師徒一起享受大乘佛法的快樂,確實心中難以平靜。
這一點我自己也經常有。因為現在上師如意寶已經離開了,但是我們剛開始來到喇榮的時候,上師在每一個經堂裡面每一次講課……尤其是剛開始我們在喇榮甘朵拉經堂裡面,當時在法王面前聽課的大概有幾百個人吧,法王講完法以後,經常聊天說起在文革期間他是怎麼講課的,以前怎麼去依止托嘎如意寶。那時除了講經說法以外,還有一個很輕鬆的私下聊天。一方面當時正在求學的信心很切,覺得時間很需要珍惜,但另一方面想多聽一下上師到底是在講什麼。法王的課是在下午兩點鐘左右,在法王講完課以後,有時候會一直講到天黑。我們有時候會再問一下,但也不敢多問,稍微在法義上問一點。當時有一個嘎巴堪布,有長長的鬍子;還有一個嘎多堪布,穿的衣服髒髒的,他們經常提問題。
後來法王弟子越來越多了,學院也越來越大了,我們基本上坐在距離上師很遠的地方。每次上課的時候,很多有信心的人擠得很厲害的,新來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擠到前面,我們也理解,就讓他們擠到前面去,我們一些老弟子就在後面遠遠的地方。所以師徒歡聚的場面,尤其是剛開始少數人的場面,特別有意義。
所以上師如意寶講,他曾經按照大德們的這些傳記親近上師,在親近上師的時候,師徒歡聚的整個場面、這種歡喜,一回想起來心中就難以平靜……
我也經常做夢,夢到當時的一些狀況。我其實現在好像做夢也比較多,前一段時間一個月裡面好多次。今年我一直在寫日記,但不知道能不能堅持。從2017年一月份開始,一直寫到現在,三月七號以前已經寫完了。每天都寫,不管是發脾氣也好,做好夢也好。
如海依處總集上師尊,慈悲純白衣襟我緊持,
發下善願何時永不離,如今何作何為皆歡喜。
上師就是如海本尊的總集,我要緊緊地抓著他慈悲清淨的白色衣襟,並且發下誓願永遠不離上師。因此即生當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很快樂的,因為我一直發願跟上師生生世世不離的原因。
麥彭仁波切也造了“生生世世不離師”。我們在《紮嘎山法》裡面也說了吧,就像我們世間當中所說的孩子緊緊抓著母親的衣襟一樣,上師在世的時候儘量不要離開,因為不離開的原因,自己的言行舉止慢慢會受到上師的影響,自己的聞思修行也會越來越進步。如果早早離開上師的話,到一定的時候自己的修行沒辦法增上,對此《紮嘎山法》裡面也講了很多吧。以前有一本《藍色手冊本注》,應該是博朵瓦的教言集,其中寫到兩個人,一個人智慧也不錯、信心也不錯,但是早早離開了上師,後來修行沒有成功,變成了一個商人,後來遇到一些違緣而橫死;另外一個人本身信心和智慧都不是特別足,但是他唯一的一個特點就是一直長期地依止善知識,後來他就變成一個特別成功的修行人。
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不離師,抓住上師。抓住上師的話,不一定是……昨天一個居士一直抓住我的腳不放,我當時差點生嗔恨心,因為我要趕路,而且雪地裡面特別滑,很危險的。這倒不是個好辦法(上師笑)。但是,在這裡說白色衣襟,就是很純潔、慈悲的衣襟,並不是非要把衣服抓住,而是要發願上師慈悲攝受我,生生世世不離上師。
下面再講一個頌詞。
前輩持明傳承究竟意,成就虹身法身頂乘法,
凡遇此者定不轉輪回,誠心託付行者我歡喜。
法王說前輩的這種持明傳承最究竟的意傳,就是我們的密法大圓滿,密法大圓滿能成就虹身,也就是說最頂乘的法。凡是遇到這個法的人,就像無垢光尊者所說的一樣,都不需要流轉於輪回當中。蓮花生大士也說了,修行而成佛的法各宗派都有,但是不修行而成佛的法就是我唯一的大圓滿。因此,利根者完全是依靠信心來可以獲得成就。就像我們《勝利道歌》裡面講的,六個月都是可以成就的。那麼我們誠心託付于大圓滿,其他的不用想很多,我們現在一心一意依賴于大圓滿和往生極樂世界,每個人也應該這樣。
我也希望你們對密法有信心的人,已經修完加行的人,不要認為密法聽一次就可以了,包括我們最近也講過很多密法吧,前幾年的《六中陰》,還有《大圓勝慧》,這些特別甚深的密法,應該生生世世都要依止它。依止上師也是這樣,並不是我開心的時候依止他,不開心的時候把他踢了、甩了、不需要了,這不是依止善知識的方式。應該生生世世去依止密法和依止善知識,那就會有希望的,因為它是虹身成就的法,特別殊勝。這並不是我們自贊毀他,的確裡面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這是你們學過的人應該明白的。在直指心性的過程當中,很多人依靠這些法已經不同程度地覺悟了,對此大家應該清楚。
所以作為行者也應該很歡喜,為什麼歡喜呢?因為即生當中遇到這樣的法,我們一心一意寄託於它的話,完全可以有成就的機會,不會墮入惡趣當中。這一點,我想我們很多人,包括得過大圓滿灌頂的人,應該在即生當中不退信心,自己身上要有一些系解脫,這樣臨死的時候真的能把握住這種機緣吧。
我們懂文字的這些人不用說了,像我的母親一個字都不認識,但是去年死的時候,我自己覺得還是很不錯的。她說:我來到這裡接近三十年,沒有傷害過任何人的心,也沒有殺害過任何眾生,我今天肯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們在座的我的孩子們可能不願意我去,但是我發自內心地很願意去。她是一個文盲,一個字都不認識,但是依靠自己的信心,確實在臨死的時候各方面都很好。
我有時候都會想,我雖然給別人講經說法,但我死的時候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把握?最後走的時候很開心,沒有什麼顧慮,沒有什麼擔憂、恐懼,一個沒有任何文化的人依靠信心,做到這一點的也有很多。我們藏地有很多老人,包括前一段時間居士林的有些老人,他們死的時候也特別開心,很放鬆很自由。包括我們多芒寺那邊的一些居士林的老人,一個一個死的時候都特別特別開心。所以我們有些修行人啊,自己的心真誠地對大圓滿、對阿彌陀佛完全依賴的話,走的時候會有很多瑞相出現,這是心的力量。
世界上最強大的是什麼呢?就是心的力量!有了信心和智慧的話,誰都可以成就,即使一個很愚笨的文盲都有希望,更何況我們這些人,所以我們應該很歡喜吧。每個人遇到這樣的密法,遇到這樣的往生法門,遇到這樣的修行,我覺得應該是很快樂的——來世也是很快樂的,在即生短暫的幾十年當中,也應該是很快樂的。有些人可能身體有點不好,有時天氣有點冷就腰酸背痛,或者別人對你有點不好,別人批評你,我覺得這些應該都是小痛苦。大痛苦是大惡趣的痛苦,但是我們不需要感受三惡趣的這種痛苦,我們在這個輪回當中應該是幸運者,我是這樣認為的。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