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你知否自己其實是信奉了印度外道?

您是本帖的第 1395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你知否自己其實是信奉了印度外道?
老佛爺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左冷禪
文章:1507
積分:1715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2月17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老佛爺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你知否自己其實是信奉了印度外道?


很多人自以為是佛教徒,其實所信所行,反而更接近印度外道。他們往往不瞭解真正的佛法,不知道佛教和印度宗教雖有相同的名詞和有關觀念,例如業報、輪迴和禪定,兩者在內容和精神上,卻差若天地。那些外道思想偏蔽的地方,我們須加警覺;另外,我們從中看到古今眾生大都被無明所縛,非靠佛法不能得到解脫。

印度文化特色是致力尋求人生的解脫。佛陀時代,印度思想百家爭鳴,盛行種種有關的理論學說。它們差不多代表了人類對宇宙和人生探討的看法,就算到了現代,亦可見到相似的思想。

印度傳統的思想有婆羅門的吠陀文明和後期的奧義書哲學,新興思想有反對婆羅門思想、非正統的沙門文化。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於印度北方與都庫什山移來的阿利安人於印度河上游五河流域開拓吠陀文明。最初人民以大自然力量為祟拜目標,宗教屬雖奉多神卻又尊一主神,供養對諸神讚歌的四部《吠陀》。後來,宗教漸趨向一神信仰。社會制度轉為工商業社會,此時期主要聖典是《梵書》(《淨行書》Brāhmaṇa) ,其教義確立婆羅門教三大綱領: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及婆羅門至上。祭祀被視為萬能,祭典中的儀軌動作,都有精密規定,並且付予意義;祭祀是人與神溝通的唯一途徑,天神也不能不受祭祀的約束,而作為唯一溝通橋樑的婆羅門,地位至高。所依據的吠陀文獻,則視為來自神的啟示,絕對權威。婆羅門更假借宗教教義[1],建立不平等的四姓制度:

1.) 婆羅門 Brᾱhmaṇa:祭師、僧侶和思想家
2.) 刹帝利Kṣatriya:王族和武士
3.) 吠舍Vaiśya:農人、商賈和手工業的庶民
4.) 首陀羅Śūdra:被征服的原住民奴隸和下等職業者的賤民

四姓階級是世襲,種姓間禁止通婚、共食,其中以婆羅門爲最尊貴。首陀羅沒有前三個階層誦經和祭祀的權利,死後不能轉世,稱為「一生族」。四姓制度造成上層階級驕逸腐敗,下層階級貧苦不滿。

到了《奧義書》時代,哲學思潮轉向自我內心探求,不再重視祭祀,以個人解脫為最終目標。重要思想建樹有二:1.) 真心的梵我論:核心思想是「梵我一如」。「我」與宇宙最高原理「梵」本質相同。2.) 業感的輪迴說:在生死相續中,依自己的行為——業 (karma),造成自己將來的身分,「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業,依業而有果報。」這兩種學說令人嚮往離世,透過修行而達到「無欲淨行」,「我」便能復歸於「梵」, 得到解脫。依智而悟真我,首陀羅也能入不死的梵界——存有革新婆羅門教的意義[2]。

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初,在恆河南岸出現了反婆羅門的沙門文化。他們都稱沙門,不受婆羅門教的限定,不問階級、年齡和種族,遊行乞食,想靠本身的思考及體會來詮釋宇宙人生的道理。沙門團很多,佛教稱之為外道,著名的有六師[3]。他們有不少學眾隨從,而其宗教生活,不外修定主義、苦行或任性的隨緣,以求現生或來生的解脫。《長阿含經》第二十一經《梵動經》[4]提到外道的六十二見[5],就是綜合整理後的當時六十二種學說。

傳統與新興思想可歸納為本體論、現象論、以及種種與修持有關的邪見論。佛陀針對其偏弊,在理性與德行的基礎上,後來居上,建立實現解脫的正道。

外道本體論的偏弊

除了佛教,所有宗教和哲學都探討本體,認為在變化現象背後,有個不變的實體,稱為本體。婆羅門教主張唯心一元論與心物二元論:全體性的「梵」和個別性的「我」,而「梵」「我」是一體的一元論;另一主張神祇創造與支配宇宙人生,如佛陀時代的梵天或吠陀時代的帝釋天。教導佛陀禪定的仙人(數論派和瑜伽派)則有二元論:將宇宙分為精神的「神我」與物質的「自性」。六師外道多主張多元論,如婆浮陀伽旃那的七元素說和末伽梨俱舍梨的十二元素說等。

佛陀嚴禁將本體當作研究課題,於《長阿含經》第廿六經之《三明經》[6]以種種譬喻說明我們根本無法認識或論證超越時空的實體,不能判斷它是否存在,更遑論它的種類和性質;佛教視有關討論為無記的戲論,於中阿含卷六十的箭喻經,比丘鬘童子要求佛陀先解釋十種無記的問題,才學梵行。佛陀以中箭的人作喻,指出急切應做的事是治傷,不是研究箭的種種問題。那些問題「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梵行本」,無益於修行解脫。 

外道普遍認為「我」與「靈魂」是本體。《奧義書》以為自我的本體是真常妙樂,但是佛陀認為那只是生滅變化的現象,人不過是五蘊、六處和六界的和合相。它的存在,如持續燃燒的燈火,相續而不相同;我們隨著自身所作的善惡與周遭環境的種種影響,與苦、樂、染、淨業相應,不斷變化,貫通三世,不同於外道所認為的不生不滅實體的「我」與「靈魂」。

另有懷疑本體存在與否的懷疑論,如主張「絕對真理無所由知」的散惹耶毘羅梨子。佛陀在《中部・長爪經》指出:如果懷疑一切的話,就不應該亦不可能做出「一切皆不予認同」或「全部都可疑」等決斷性結論。佛教雖然不認為有個永遠不變的實體,卻主張緣起與四諦是永遠不變的真理,「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如果沒有真理,便沒法判定真偽。真理性的存在與本體性的存在是不同的。

關於現象生滅變化,由正統婆羅門教至非正統的沙門也有不同的命運觀,下次續談。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10/13 上午 07:16:07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15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