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老百姓有一種情結,叫做「清官情結」,如果一個官員能夠秉公執法、清正廉潔,得到老百姓的終極認可,老百姓就會給他冠以「青天」的名號。比如,唐朝的狄仁傑狄青天,宋朝的包拯包青天,明朝的海瑞海青天。
今天,咱就說說這個海瑞海青天。
包拯和狄仁傑,都是以秉公判案、不畏權貴而留名青史,海瑞則不然,他是以敢罵皇帝而流芳百世,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忠臣典範。
海瑞罵的皇帝是嘉靖。提起嘉靖皇帝,大家都知道,這是個極其有個性的皇帝,他痴迷於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術,整日圍著煉丹爐,神神叨叨。他不愛上朝,也不愛住在宮裡,長期宅在西苑。不過,他也不乏手腕,他通過對內閣閣臣和司禮監太監們的控制,遙控著大明王朝這架晃晃悠悠的破車。
對於他的長期怠政,海瑞終於爆發,給他上了一封奏摺,叫做《治安疏》。在這封奏摺中,海瑞以極大的勇氣,幾乎把嘉靖罵了個狗血噴頭,甚至連「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這樣的話都敢寫。
除了敢言,關鍵是海瑞句句都罵在了嘉靖皇帝的心坎里:「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
就這樣,嘉靖皇帝的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夫妻關係,全都被海瑞給否定了。
可以想像,高高在上的嘉靖皇帝收到這樣一封奏摺後,會是怎樣的表情。他直接氣得吐血了。然後,就把海瑞抓了起來,要處死他。
海瑞呢,樂得如此。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他在寫這封奏摺的時候,已經做好死的準備了。古語說:「文死諫,武死戰」,這是臣子最為榮耀的死法。作為一個偏執狂,海瑞認準了「文死諫」這條路,他為了讓嘉靖驚醒,不惜一死。
可是,嘉靖雖然被氣得吐血,卻在殺不殺海瑞這個問題上猶豫了,並且最終沒有殺他。
嘉靖並不算什麼盛世名君,但在不殺海瑞這件事上,他做的極其英明。那麼,嘉靖為何不殺海瑞呢?
我覺得,原因有三:
第一,嘉靖不想成全海瑞之英名,而使自己背上昏君的罵名。
嘉靖明白,殺海瑞容易,但如何對歷史交代是個難題。所以,他說「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他不想被青史描述成商紂王那樣的殘暴之君。
第二,海瑞罵得對。
嘉靖在暴怒之餘,也會有所反思。只要一反思,他就會明白,海瑞罵得雖狠,但句句屬實。他嘴上不承認,心裡也會承認。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在殺不殺海瑞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人終歸要面對自己的內心,皇帝也不例外。
第三,給繼位者留一點政治遺產。
事實上,海瑞還關在牢里的時候,嘉靖就駕崩了。在此之前,嘉靖也應該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所以,殺海瑞,讓天下士子心寒,留給兒子的是一個肅殺的局面;而不殺海瑞,等自己死後,由兒子下旨放出來,那麼這就是新皇帝的一筆政治資本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其行也應該善。嘉靖一生與兒子感情淡薄,死前悔悟,給兒子留點東西,也是人之常情。
而這一切,關在大牢里的海瑞是不知道的,他就在那裡心情愉悅地等死。能吃能喝能睡,極其坦然。反而是當牢頭告訴他,嘉靖皇帝駕崩後,海瑞「大慟,隕絕於地,終夜哭不絕聲」。
海瑞只是在哭嘉靖皇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