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虛雲老和尚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

您是本帖的第 706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虛雲老和尚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
guest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小飛俠
文章:1358
積分:1645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4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guest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虛雲老和尚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

貳~用功下手

(一)認識賓主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
他說:「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

,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
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塵質自搖動,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喻妄想自生滅,本礙不著如如不動的自性。
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此中客字較粗,塵字較細。初心人先認清了「主」和「客」,自不為妄想遷流。進一步明白了「空」和「塵」,妄想自不能為礙。所謂識得不為冤,果能於此諦審領會,用功

之道,思過半了。

(二)話頭與疑情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
到後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 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 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纔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麽叫 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說話之前。
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
所謂 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纔生,已成話尾。
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 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題,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

何謂疑情?
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
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麽不會念?
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麽樣子?
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
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

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余三字,不過言其大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屙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

舉,便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
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
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
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 參。
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麽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 疑情。
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纔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①這時清清凈凈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

②這時清清凈凈,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巖,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

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
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州曰:「放下來。」
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麽?」
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

,不是詩人不獻詩。」

(三)照顧話頭與反聞聞自性

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禪?」我方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

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
「迴」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於聲,見不超於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

「照」沒有兩樣。
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
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
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四)生死心切與發長遠心

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發長遠心。若生死心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真疑發時,塵勞煩惱不息

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說個親眼看見的故事,給你們聽。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後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陜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裏路,幾天沒有飯喫

。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 光緒 帝。他喫了還問那人是什麽東西?這麽好喫。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風,那曾跑過幾步路,那曾餓過半頓肚子?那

曾喫過番薯藤?到那時架子也不擺了,威風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餓得了,菜根也喫得了。為什麽他這樣放得下?因為聯軍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後來議好

和,禦駕回京,架子又擺起來了,威風又逞起來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餓不得了,稍不高興的東西,也喫不下咽了。為甚他那時又放不下了?因為聯軍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沒有

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時常將逃命時的心腸來辦道,還有什麽不了?可惜沒個長遠心,遇著順境,故態復萌。

  諸位同參呀,無常殺鬼,正時刻要我們的命,他永不肯同我們「議和」的呀。快發個長遠切心,來了生脫死吧。
高峰妙祖說:「參禪若要剋日成功,如墮千丈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是箇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

若不徹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墮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樣大悲心切,恐怕我們發不起長遠切心,故發這麽重誓來向我們保證。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11/7 下午 02:33:53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11/7 上午 02:33:26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15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