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欽慈誠羅珠《慧燈•問道》第二季「初入佛門篇」——利益有錢的壞人,這是什麼道理?
資料來源:2017-11-23 慧燈之光——慈誠羅珠堪布網站
😔:我的問題就是,佛菩薩要救度一切眾生、度化一切眾生,這是不是一種執著?是不是佛菩薩無欲無求之後,想找點事兒做?
☀️:你的意思是佛菩薩他們太閑了,然後就總是需要做點事情(笑)。你說這是不是他的一個執著呢?也可以這麼講,比如說一個大乘佛教徒,他剛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他的動機就是為了做這件事情。大乘佛教裡面講,我們學佛人最終極的目標,其實不是成佛,而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更多的眾生。所以你說這個是不是他的執著?確實是一種執著,尤其是剛剛開始的時候。因為他執著這件事情,所以他願意付出;如果他不執著的話,那他可能沒有心思去做這件事情。比如說他要去做幫助眾生等事情,尤其是早期的時候,可能要犧牲自己的一些時間,自己的一些事情可能要放下,這樣才能有時間去做幫助他人的事情。這樣的話,他需要有一定的執著才能願意去做,否則的話一般的人是不會去做的,所以這是他的執著,但是這個執著必須要有,這個執著就是他學佛、修行的動力。如果這個執著沒有了,那就沒有動力了,沒有動力以後他就沒辦法學佛了。
佛教的有些名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比如說執著、放下,這是對立的兩個詞,那我們怎麼樣去理解這個“執著”,怎麼樣去理解、解釋“放下”,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很多時候認為所有執著都是不應該有的,佛教徒不應該有任何的執著,其實不是這樣。佛教徒該執著的要執著,不該執著的不能執著,要有這樣的區分。一旦你什麼東西都不執著了以後,學修也就上不去了。比如說我們去行善斷惡,這個在我們的價值觀當中,是非常好、應該去做的。那麼我們認為非常好、應該去做,這個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就叫做執著。但這個執著是必須要有的,是暫時不能放下的,因為這個是你學習、做好事,以及個人修行的一個動力。這個動力沒有了以後是學不上去的,所以這個是需要的。
然後剛才第二個問題,是不是佛菩薩他們沒事做了以後找點事情做?肯定不是這樣。他有事情做,他開始學佛、學習的時候,他就想做這件事情。在大乘佛教的價值體系當中,他認為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利他。他認為利他是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所以就把自己整個一生都奉獻給這個事業。最後成功了以後,他就達到了這個目標。所以不是因為後面他沒事做了才想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他的目標和他的動機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