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北美佛教生活版(Life論壇) → 【轉貼】淨土法門:了凡四訓菁華—改造命運,心想事成(第四集)

您是本帖的第 2106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淨土法門:了凡四訓菁華—改造命運,心想事成(第四集)
jonscott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令狐沖
文章:1650
積分:1859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1年9月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jonscott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淨土法門:了凡四訓菁華—改造命運,心想事成(第四集)
 

了凡四訓菁華—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第四集)  1999/5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9-13-04

  請看講義戊這一段,第二十一面,「積善之方」。這一段文裡面也分兩個大段落,先是總說,然後別明。「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世出世間聖哲,無有不深達因果之理者也」,我們先說這兩句。前面這一句是《易經》裡面,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兩句話,跟前面所說吉凶之兆完全相應。積善之家,可見得不是一代;凡是大家族,在社會上有聲望、有地位,受到大眾尊敬的,都是多少代的行善,這在中國歷史上,記載得非常之多。一個人積善,必定如前面所說的,消災免難,在佛法裡面講消除業障。不能夠行善,而不能夠積善,業障就沒有法子消除。一個人行善必然會影響一家,帶動你的家族,人人都知道修善,都知道行善,都知道積善;這個家縱然這一代不能夠興旺,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必然興旺。所以眼光要往深處看,往遠處看,不能看自己這一世。

  禅宗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不是傳來的時候,禅宗就興旺了。來的時候沒有人理他,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到一個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都是單傳,到第六代傳到惠能,才發揚光大。你就曉得惠能的承傳,前面五代修善積功累德,到他這個地方發達了。對中國佛教界,影響了一千多年,過去這些祖師誰知道他?到六祖發達起來,這些祖先大家才知道。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團體,乃至於國家,不懂得修善,不懂得積善,怎麼會發達?《易經》上這兩句話是聖人所說,言詞非常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必定有余慶。後頭還有一句,「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們那一句就省掉了,這個地方單單講積善之方。

  世間聖人,在我們中國從黃帝、堯、舜、禹、湯,到孔子集大成。出世間聖人指諸佛菩薩,對於這些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沒有一個不通達。只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不了解這些事實,讀了古聖先賢的書,還以為他用這些方式來勸人行善而已,未必是真的。我們還這麼懷疑,於是不能夠相信,也就不肯去做了。不能行善必定就造惡,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來不及,就遲了。這一段文我們不能細說,因為時間的關系。過去曾經細講過,有錄音帶,還有寫成書,諸位可以參考。了凡居士舉了十個人,證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真實不虛。

  總結:「必深明因果之理,方能盡事修之功」。我們修行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們也看到有一些同修,確實很難得,常常責備自己,來找我,問我有什麼方法,幫助他用功得力。我們依照經論裡面,道理方法講得太多了,他還是用不上力。原因在哪裡?看的是不少,聽的是不少;實在講,對這些理論沒有透徹的明了,對於業因果報事實很模糊,沒有信心。自己的毛病習氣很深很重,未嘗不想改,就是改不過來。改不過來是不怕因果報應,你說有地獄,地獄沒有現前不在乎;你說有果報,果報我還沒看到。真正明了這些事實真相,他就會改了,不要人督促。

  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能夠知道他過去五百世當中的狀況。過去五百世曾經墮過阿鼻地獄,想到阿鼻地獄那裡的情形,還是心有余悸,流血汗!還驚慌恐怖,心有余悸。我們過去也在地獄裡待過,忘掉了,沒有這個能力,記不起來。如果有阿羅漢的功夫,知道過去生生世世墮落受苦,哪有不發憤圖強的道理!毛病習氣哪有改不了的道理!不是改不了,是自己不肯改,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聖人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聖人肯改,凡人不肯改,不肯改那就沒法子。到什麼時候他才肯改,什麼時候那個罪受到極處,他才回頭,才肯回頭,這個罪有得受了。所以這個結論結得好,如果不是深明因果之理,回頭很難很難!

  所以我對於初學的同修,我常常勸導他們,把《了凡四訓》先念三百遍,什麼原因?深明因果。聽個一遍、兩遍不管用,讀個十遍、二十遍也不管用,為什麼?薰習的力量太薄弱了。三百遍要限定時間把它念完,這個分量不多,一天念一遍,《了凡四訓》從頭到尾,一天念一遍念一年。你一年不間斷,一年的薰習,你會相信因果了。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會很容易的警覺到,我動這個念頭,我做這個事情,跟因果道理符不符合。你要沒有這個功力,沒有三百遍的功力,面對著人事,就把這個忘得干干淨淨,還是隨順煩惱,還是隨順習氣,那有什麼法子。我勸得很多,幾個人真的在一年當中,每一天念一遍,念三百遍?不肯干!我沒有吝啬,沒有吝法,我在佛法修學得的利益,我都可以告訴別人。我自己修學的基礎,確確實實是得力於這個小冊子。我剛剛接觸佛法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送了一本《了凡四訓》給我,我讀了深受感動。這是四十七年以前的事情。

  底下這是別明,詳細來解釋。「善有真假、有端曲、有陰陽、有是非、有正偏、有滿半、有大小、 有難易」。行善、積善,你先要懂得什麼叫善,如果對於善惡沒有能力辨別,沒有能力辨別的人很多,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這一種顛倒的成見,我們常常見到。所以現在不但學佛難,連做人都難。古時候一個兒童從小就有人教,在家裡面父母教,上學念書老師教,從小薰習,縱然做壞事,他還常常受良心的責備;也是前面講的他還知恥。現在人做壞事,不會受良心責備,他認為做壞事是應該的,做了之後說起來,還常常談笑風生,不以為恥,那有什麼法子,這個就難了。這是修道最大的障礙,你道業怎麼能成功?不但道業不能成功,做人到後來都失敗;那就是《易經》引用底下一句,「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什麼是「真善」?了凡先生在此地,也有一個標准。這個標准跟佛講的一樣,有益於人的是善,有益於自己的是惡。這種說法現在人誰能接受?現在人觀念當中,有益於自己的是善,絕對不懂得有益於自己的是惡。所以整個社會,把自私自利看作是天經地義,是正當的道理,那有什麼法子,這就是觀念見解上的錯誤。因為有自私自利,決定害別人;損人利己,干這種事。好事自己攬住,惡事推給別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推給別人,現在這個社會裡頭太多太多了!處處有一個僥幸的心理,占別人的便宜。

  在佛法裡面講,為什麼說自利是惡?佛告訴我們,六道輪回怎麼來的,六道輪回就是自私自利變現出來的。自利的心淡泊了,超越輪回就容易;自利的心沒有了,輪回就沒有了,就超越。換句話說,超越六道輪回是善,不能超越六道輪回這是惡。佛說這個事情,相信的人就更少了,許許多多人根本就不承認有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神話,哪裡是真的,這世間人自以為聰明。我們相信,我們憑什麼相信,我們有相信的道理;道理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唯識所變」。佛給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你心裡面有地獄,就會變現地獄。地獄是什麼?嫉妒、瞋恚。我們有沒有嫉妒心、有沒有瞋恚心?佛講貪心是餓鬼,愚癡是畜生,瞋恚是地獄。我們有貪瞋癡的心,這貪瞋癡是業因,它就會變三惡道。所以佛講,你能把貪瞋癡的心斷了,沒有了,三惡道就沒有了。這有理,一定就有事。這是一個說法。

  第二個說法,利益別人的這稱之為公,公就是真;利益自己的這是私,私就是假;善有真假,這是第二個說法。第三個說法,你從真心裡面去幫助別人,利益社會,這是真的;看到別人做,我們也跟著去做,那是假的。那也不錯了,看到別人做跟也不肯跟!第一個發心人,從真心裡面發的,真的。第二個發心人,可能是為名、為利,心就不真了。雖然發心利益別人,其實還是終極的目的是自利,希望自己獲得別人的贊歎,獲得別人的恭敬,這還是私,還是假的不是真的。第四個說法,「無為而為」是真的,「有為而為」是假的。了凡先生在這裡面,跟我們說了四個標准,教我們去辨別,你去行善,你積善,你要知道善有真有假,積善要積真善,不能搞假的。

  什麼叫「端曲」?純粹是濟世之心,這是端;如果有一絲毫媚世之心,那就是曲。媚是谄媚巴結,換句話講,心不正,也就是我們現在人講討好。討好社會,討好別人,去做這善事,這個善就是曲;沒有條件,真心幫助別人,這是端。第二個說法,純是愛人之心,這是端;換句話說,並不是真正愛人,而是假藉這種行持,得到自己的目的,這是曲,曲也就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第三個,真正敬人之心,這是端,端是端正、端莊;如果有一絲毫玩世之心,那就是曲。玩世,年輕人懂得不多,但是年輕人知道消遣,跟這個意思很接近。要把它當作一種消遣去行善,這個善是曲,這些善不端。

  什麼是「陰」,什麼是「陽」?這個好懂。你行善不讓人知道這是陰;陽是露出來,顯現出來,別人統統都曉得。古人講得好,陰德,天地鬼神報答你,那個報得厚。陽善,做一點好事,立刻就要人家來表揚、來贊歎。古人講陽善享世名,他享受別人恭敬、贊歎,別人的恭敬、贊歎也是福,那個福是什麼?馬上就享盡了。尤其是現在,現在這個世間,積善非常不容易。你做了一點好事,無論你做多麼大,你看人家報紙上給你登,電視上一宣揚,完了,全都光了,後頭沒有福報了。但是今天人造惡,用種種方法隱瞞,不讓人知道,那個惡積厚了,天罰之,老天爺懲罰你,你往哪裡跑?你行善,善積不住,你那個惡完全累積在那邊,你說多可怕!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懂得。

  可是今天你作善,確實會有記者來采訪,會有新聞媒體來給你報導。我們的心確實沒有這個念頭,不要人家宣揚,這個善還能保存一點,為什麼?不接受,目的不在此地。目的要是今天講的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提高自己的聲望,你的福報就完了,福報就享盡。了凡先生說得很好,世間知名度高的人,如果沒有實德,沒有真實的德行,這種人往往有非常的災禍。為什麼?盛名不但人嫉妒你,天地鬼神都嫉妒你,「名者造物所忌」,你怎麼敢承當?反過來看,真正心善行善,而遭社會人嫉妒、毀謗,這些人往往自己這一生不發達,他的兒孫一定發達。他的善那是真正積下來的,他的罪業已經現世都報掉了。所以中國古人常常教人積陰功、積陰德,為善何必要人知道?這是很深的道理。

  「善有是非」,這個意思很深。了凡先生也舉了古時候的例證,歸結到最後,他講得很好,人做一樁善事,特別要重視它的流弊;如果在現在是善,將來不善,這不是真善事。所以善不在一時而在久遠,不在一生而在它的影響。如果他現在做的是一樁好事,但是這樁好事並不是一個好的影響,影響反而會害人,那就不是真善,這種善似是而非。眼前他做的事情似乎是不善,可是影響到久遠,你看到確確實實,許許多多的眾生得到利益了。我們舉一個事實的例子,諸位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知道兩方面都非常痛苦。愛因斯坦發明原子彈,原子彈轟炸日本,日本人投降了。在我們講這善事,好事,在那個時候是好事。現在想想,是不是好事?愛因斯坦做的是不善,這個東西發展的流弊,將來就毀滅整個世界。愛因斯坦沒有念《了凡四訓》,他要念《了凡四訓》,要念這一段文,懂得這個道理,我相信他不會把這些理論公布給世間了,不會搞這些東西。日本人投降是早晚的事情,在當時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國力已經消耗盡了,沒有辦法再拖下去,何必著急提前幾個月投降?凡是這一類的事情,你就能見到,善有似是而非的善,不是真善。

  也有一些措施,好像現在對大家不利,可是長遠看起來是好事情。所以善惡要看它的流弊,要看它的影響,從這上來看。這個我們也可以舉個例子,我們佛門裡面,飲食起居裡面,道理很深。佛教,特別是中國佛教提倡素食。初學素食的人,好像是非常不利,開始吃素的時候,前兩、三年面黃肌瘦,人家看到你都像生病,營養不良,看起來不善,可是慢慢習慣之後,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會有那種情形?這是我們生理上的轉變。原來這個飲食,肉食吃慣了,現在一下子調整要換過來,他也有適應的時期。這個適應的時期,大概是一年到三年,看每個人的體質。體質好的人,大概一年就能正常,體質差一點的人要三年。你要能忍耐得過,三年之後飲食適應了,晚年的身體健康,那是一般肉食的人不能比,你真正就得好處。這是你剛剛行的時候,好像是錯誤,往後面看,對了,沒錯!這是一個很淺顯的例子。

  所以聰明人,古人常講有前後眼。往前看,記取歷史的教訓;往後看,怎樣自己能夠獲得福報,這就叫有前後眼,我們一般講有眼光。年輕人哪一個不喜歡歡樂場所?哪一個不喜歡玩?年輕真是大好時光,這個時光要是浪費在游樂之中,不知道進取,晚年就困難了。但是往往少年過著幸福歡樂的生活,都是家庭環境很好。家庭生計非常困難的,他想去玩哪有機會,天天要做工,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所以家庭生活艱難,子孫往往好學能發達。這裡頭都有因果的關系。

  我是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家裡頭是一無所有。我父親工作,真的是一天不工作,我們家裡一天就不能生活。所以知道這個困境,年輕的時候不敢去玩,知道要讀書,知道要好學。我年輕的時候,同事、同學、朋友,都說我是書呆子,不跟他們在一起玩。他也來問我,為什麼不去玩玩?我說我很想玩,我們時間換一換,怎麼換?你們年輕玩,我等到老的時候再玩。我年輕的時候攢一點資本,老的時候去玩。現在我那些老同學、老朋友見面,「你對了」,說我對了。當時你為什麼不跟我走?這就是我比他們聰明的地方。我很喜歡玩,年輕的時候沒有本錢玩,多學一點,攢一點本錢,老的時候去玩。老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年輕的福報不算福報。年輕受苦無所謂,有體力、有精神,不在乎!老年沒有福報,那就很可憐了,沒有人照顧生活很淒慘,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年輕要修福,要積德,要行善,你老年的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有人照顧。所以是非,我們要有能力辨別。

  底下講「善有偏正」。什麼叫偏,什麼叫正?善心、善行是正;惡念、惡行是偏。可是我們看到,有以善心造惡事的,這就所謂是「正中偏」;他是善心,他造了惡事。也有人惡心而造了善事,「偏中正」。這一些事實真相不可不知,善人造了惡事,所以這裡頭的因果,善惡因果、事相非常復雜。我舉個例子告訴大家,早年我在台北,參加大專佛學講座。那個時候道安法師主持的,請我去教學,所以我有機會親近他老人家。道安法師非常慈悲,這是我在老和尚當中,看到的是非常值得人贊歎敬佩的一位老法師。老法師慈悲就有信徒騙他,常常去騙他,騙錢,老和尚都給他。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我進去正好有一個人出來,那個人我也認識。我進去之後坐下來,老和尚說:剛才有一個人出去了,你有沒有見到過?我見到了。他說: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你給他了沒有?給他了。那個人不知道老和尚知道,了解這個事情,以為不知道,今天又騙又得手了。哪裡曉得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道安法師死的時候,負債八百多萬,都是被人騙去的。可是他並不是不知道,他知道,知道還讓你騙,老和尚沒有錢,跟信徒當中借錢來給他;這是正中偏。也有惡心做了好事,他實在是想害你,想整你,哪裡曉得因為這個因緣,你得了大利,得大好處;這個事情往往有之,那是偏中正。我在修學這幾十年當中,這些事情遇到很多。所以善惡很難辨別,你要很細心的去觀察,不要在意,守住佛講的一個大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能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了。

  下面講「善有半滿」;滿是圓滿,半是不圓滿。這裡頭的總原則,行善而不著善,這是圓滿。佛家常講「三輪體空」,不執著。行善之後,還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對哪些人有恩惠,這個善是半,不是圓滿的。佛家講三輪體空,譬如以這些財物幫助人,幫助人之後,內沒有自己,不要常常想到我自己做了一樁好事,把這個事情忘得一干二淨;外也不要去記掛哪些人受你恩惠,統統忘干淨;也不要想到你那些財物,心地清淨,叫三輪體空。這個福報是圓滿的,無論布施多少都是圓滿的。

  如果著相布施,不忘記能布施的我,也不忘記那個人受我恩惠,我幫助他多少多少,你幫助得再多,都是半。這個半,換句話說,你所得的福報是很有限的;滿是無限的。所以佛在經上講,一缽飯可以種無量的福報。佛在經上講,布施辟支佛一缽飯,他托缽的時候,恭恭敬敬布施供養一缽飯,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那個福報那麼大,為什麼?他是真心,他的福報是圓滿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福,福報是圓滿的;那一缽飯,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一分錢的供養,可以消無量無邊的罪業,都是以真誠、清淨心修。著相布施就不行了,著相布施捐黃金萬兩,得的果報,福報還是非常有限。

  所以佛家講修福,真的是很公平。不是說有錢、有地位,你就能修福;貧窮下賤,沒有地位的人,就不能修福,沒有這個道理。我們在經上看到,乞丐遇到佛菩薩,遇到阿羅漢,自己想到這一生貧窮下賤到這種程度,過去生中沒修福,今天遇到聖賢人,想修一點福,供養他。他自己在外面討飯,討了一點,可能他已經吃了一半,還剩下一點,這個東西怎麼好供養,怎麼好布施,但是實在沒有,他只有這一點東西。阿羅漢不嫌棄,我接受你的,你供養,我接受你的;來生享天福,那個一缽半碗福報,換得來生享天福;真誠恭敬!大富大貴人家布施百萬、千萬未必能生天。只有佛法明白這些道理,才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樣修學,人人都有機會。修福是人人都平等的,問題就是你懂不懂這個道理,明不明白這些事實真相。如理如法的修學,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圓滿的福報。絕對不是說,哪些人有能力,哪些人沒有能力,那是世間人的俗見,不是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給我們說的不是這個意思。

  末後講「難易」。行善、積善,有難有易。凡是有機會的,你去做就容易;有機會而不肯做,這個事情就難。尤其是貧窮之人,生活在極度困難當中之人,他要能發心修布施供養,難能而可貴。所以難易不在事,在你的心。真正覺悟明白了,容易,會抓住機會。但是我們看到世間,確確實實有很多有財富的人,有地位的人,他不曉得修善、積善的機會,抓不到這個機會,在他就難了。前天有個同修告訴我,說是澳大利亞這邊,有一個很有錢的人,聽說他的財產是幾千萬,還是上億萬的,大財主;死了,也不給他兒子,也不給他女兒,給他養的狗。好像你們應該都知道,報紙上都登了。這個在他就難,沒有機會,他給狗,那個狗是富翁。這麼喜歡狗,他來生就變狗,一定到畜生道去投狗身了。這不是愚癡到了極處!他的這些財富,不知道做社會福利事業,不知道幫助這些世間困難的人,許許多多的機會在他面前,當面錯過。愛一條狗,當然,這狗跟他也是有緣分,過去生中沒有緣分,也不可能有這些事情。他愚癡,不知道怎樣修福。所以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

  末後這個結論:「為善必窮理,否則行無益」。這話都是真話,要深深的明了這裡頭的道理,我們做一些真的好事,真的善事。在今天這個社會,第一等好事是什麼?佛說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第一等的好事。所以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就干這麼一樁事情。這一樁事情,就是現在此地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果報就是離苦得樂。眾生的苦難從哪兒來的?迷惑顛倒,造成種種苦難。覺悟之後,他就離開災難,覺悟就消災免難了。所以覺悟之後,你自自然然,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利害;你自自然然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福報就無有窮盡。

  了凡先生在此地,又給我們講積善十個綱領,提出這十樁事情,教我們認真去做。第一是「與人為善」。這是講存心,要存一個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眾生。第二是「愛敬存心」。真誠心愛一切眾生,愛一切人,愛一切物,愛一切事;敬是謹慎,是細心,對人、對事、對物,愛敬存心。第三是「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情,我們要幫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壞。這個人是惡人,不是個好人,但是他做的事情是一樁好事,前面講過「偏中正」,我們要不要幫助他?要幫助他。不能因為他的人,我們對事,這個事對社會有好處的,對大眾有好處的,就應該要幫助。人雖然不善,我們要常常輔導他,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這是對的。

  第四是「勸人為善」。特別勸導這些有能力的人,有機會的人,他們有能力、有機會行善,往往錯過,非常可惜!沒有機會去創造機會,那比較困難,創造機會,也必須有創造機會的條件。如果完全沒有條件,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認識機會,掌握機會,這是真正的智慧。第五是「救人危急」。人在有急難的時候,有危險的時候,這個時候不論他是好人是惡人、是恩人是冤家,不可以說見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第六是「興建大利」。所謂大利,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是大利。自己有能力,自己一個人做,沒有能力,集合大眾的能力來做。利益社會大眾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是你要曉得,什麼是真正的大利?真實的大利無過於教育,教育是根本。今天社會動亂,人心不安,災難頻繁,什麼原因造成的?你要細細的去反省,你就會明了是教育的失敗。現在最大的利,說實在沒有別的,宗教教育。學校教育要回頭到中國古老的教學宗旨,是很難辦得到的;換句話說,縱然他明了,他也沒有辦法改正過來。所以今天唯一的辦法,就是希望宗教教育。宗教教育要看我們自己怎麼做,怎樣去推動。說到佛教教育,佛教教育今天沒有辦法推動,原因在哪裡?沒有師資,沒有講經說法的人。出家的人雖然不少,出家的人沒有忘掉自己,沒有放棄自私自利;換句話說,你想推動佛陀教育就根本不可能。要想推動佛陀教育,最低限度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棄掉,可是幾個人肯?這就難了。所以在當前,最大的利益是辦學,培養師資。然後才有一批人來推動,來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幫助一切眾生積功累德。

  現在這個世間孤兒很多,這些小朋友從小就失掉母愛,失掉家庭;他們需要真正愛心的人照顧,真正愛心的人教導。要怎麼樣教他,這都是社會大利之一。年老的人退休之後,在現前的社會,兒女不養老人,老人的晚年非常孤單,非常寂寞。我們要怎樣照顧他,怎樣教導他,讓他回頭,讓他忏悔,讓他認真學習,來生比這一生過得更殊勝,這是教育。如何幫助他不墮三惡道,當然最殊勝的,幫助他作佛、作菩薩。這個目標達不到,也應該幫助他生天,幫助他來生還得到人間的富貴,這都是屬於大利。

  第七是「捨財作福」。世間幾個人知道財是罪業?你能夠捨財,你就修福了。積財就是罪業,你曉得這個世間人,多少人缺乏財用,你把財留在你自己身邊,讓一些人受苦受難,這不是造業是干什麼?何況這個財積在身邊,增長貪心,增長貪瞋癡;換句話說,增長你將來墮三惡道的機會。一定要捨,要捨得干干淨淨,不要怕自己沒有用的。世間人不肯捨財,就是有這個顧慮;我捨了之後,我的生活怎麼辦?他不懂這個道理,這因果的道理。你命裡面有的,決定有,捨都捨不掉;命裡頭沒有的,求也求不來。你命裡頭有財富,你財富統統捨棄掉了,不要幾天,不知道那財富從哪兒來的,又有那麼多;不但那麼多,大概還要多一些,好像生利息一樣。可是這財來的時候,趕快還要捨。中國大陸從前供財神,供范蠡很有道理。范蠡非常懂得處理財務,他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之後,他就退隱去做生意,沒有多久發財了;發財之後布施,布施完了,再從小生意做起;沒有多久又發了,發了之後又散;三聚三散。所以他懂得,懂得散財,懂得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散,決定不積,不要積財,散財,這是修福,修大福報。不但他這一生當中,財用決定不會有缺乏的時候,來生的福報無比的殊勝。

  第八是「護持正法」。世間正法、出世間正法要維護,要懂得。今天護持正法的榜樣,新加坡的李木源是個好樣子,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私心都沒有,真是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但是要護法,首先要能有智慧、有能力認識正法。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很難!《楞嚴經》上講得很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也就是說仿冒的佛法太多了,不是真實的佛法。所以你第一個有能力認識正法,然後你才發心去護持正法。我們一生全心全力干這樁事情,這是每個人緣分不一樣。你很想學佛,很想親近善知識,個人緣不相同。真正遇到善知識,大幸;遇到善知識之後,要真正肯學,發心學習弘揚、護持,這是無比的福報。

  第九是「敬重尊長」。佛經裡面教導我們孝親尊師,我們要去做到,給社會人做個好榜樣。現在這個世間人,孝道忘掉了,師道也不存在了。我們時時刻刻不忘記父母師長的恩德,這是存心厚道,念念不忘。不但不忘,還要有行為表現,父母在要孝養,盡到孝養的責任;老師在,也要盡到孝養的責任。中國古時候,對老師跟對父母沒有兩樣。孝順父母、師長,我們的生命得之於父母,我們的慧命得之於老師,對老師之恩怎麼能忘記?我小時候念小學,小學的那些老師找不到了。中學時代的老師,現在還有一位。我們要常常記住,常常慰問,逢年過節也要送一份供養去。禮雖然很微薄,老師感到很溫暖;這個學生幾十年一生,沒有把老師忘掉。老師對我們有厚恩,我們怎樣報答?表揚老師的德行。諸位都曉得,我學佛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往生之後,我向台中蓮社建議,在老師的故鄉山東濟南,給他建一個紀念堂。我提議之後,台中人也去看過了,但是到現在都沒有行動。很多人來找我,我說我是可以做,但是我做了,對台中同修面子上不好看。李老師在台中住三十八年,你們沒有一點心,我跑去那裡建一個紀念堂,成什麼話!這個紀念堂一定要做。提倡師道,提倡知恩報恩,那是教育的作用,也就是提倡師道。

  韓館長對我有護法之恩,我們學佛弘法靠她的護持,她護持我三十年,我們念念不忘。我在她的故鄉買了一棟房子,一棟大樓。每一層合台灣是一百坪,一共七層,整棟大樓買下來,做為韓瑛館長的紀念堂;不忘本。告訴那個地方,你對我有恩德,我念念不忘你。這個大樓買下來非常好,下面兩層我們用不了那麼多,下面兩層租給別人,拿這個租金,可以維護這個道場。所以這個道場,不需要向外化緣,不需要人家幫助,自己可以能維護。我還有一個中學校長,周邦道先生,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他是我的校長。到台灣我們有緣分,跟李炳南老居士一起學佛,他也拜李老師作老師,我們常常在一起。他走了,我是准備在貴州,就是當年我念書的地方,我建一個中學紀念校長。我們校長別號叫慶光,我那個學校名字叫慶光中學,紀念校長。孝親尊師,我們要有行動去表現,要真正去做。我母親往生了,我紀念她就用華藏獎學金。在大陸上五十個學校,設立這個獎學金,獎學金就用華藏。真做!提倡孝道,提倡師道。人不能忘本,忘本還能算是人嗎?

  末後一個是「愛惜物命」。佛家提倡素食,素食不殺生,佛的戒律裡面,把這個列在第一條。五戒、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第一條不殺生。殺生是大惡,所以要學習愛護一切眾生的生命。「善行無窮,由此推廣,萬德可備」。善行真的無量無邊,了凡居士在此地,給我們列出十條。能把這十條去做好,然後把這十條再推廣,你才真正是積善,真正是行善。世間人,沒人教導不懂,實在講也不能怪他。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好老師,老師教導我們,我們才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這一生做人,應該怎麼個作法。真正依教奉行,這一生過得很充實,過得很美滿。尤其在現代,是個大動亂的時代,積善積德一定要抓緊機會,努力去做,趕快去做,機會一失掉就很難再遇到,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四訓》末後一段是「謙德之效」。我們的講義沒有了。這一段文不長,主要的是告訴我們:處事為人要懂得謙虛,所謂是「滿招損,謙受益」。你看看這個世間人,有很多做的好事,好事為什麼不能成就?細心去觀察,原因就知道了。多半是姿勢太高了,傲慢引起別人的嫉妒,所以阻力就來了,破壞的力量就來了;到你招架不住,你的事情就毀於一旦。古人做一樁善事,為什麼能成就?為什麼那麼順利,那麼多人幫助?謙虛。自己不居功,功德誰的?功德大家的。今天我們在新加坡,做這麼多好事,李木源居士從來沒有說是他做的。人家問,「大家做的」,每一個人都盡心盡力了,所以才有今天這樣殊勝的成就。功德歸大家,過失歸自己,事情就能做得成功;功德歸自己,過失歸大家,沒有不失敗的。古今中外成敗,它有個道理在,你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你就明白了,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做。

  末後這一段文雖然不長,它也分兩大段。第一大段是舉《易經》來總說,《易經》裡面有幾句話:「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盈就是滿足。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諸位一定要明了,最忌諱的就是「滿」。人覺得自己很滿足的時候,往往不知不覺,驕慢的態度就現出來了。如果我們講預兆的話,這是最不好的預兆;就是打仗也是如此,驕兵必敗。抗戰勝利之後,這個國共的戰爭,那個時候我在南京念書,南京有一支軍隊,是國民黨最好的軍隊,常勝軍,跟日本人打仗打了八年,這個軍隊沒有打過敗仗。所以是蔣總統最心愛的一支部隊,也是裝備最好的部隊。這個部隊從南京出發,開到山東去了,跟共產黨打仗,結果是全軍覆沒,軍長自殺了。我們那時候細細觀察,太驕慢了,目中無人,證明兵法裡面講的「驕兵必敗」。敗得那麼慘,太大意了,瞧不起人,這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我們是看在眼裡,驕慢!謙是謙虛,謙虛就受益。《易經》上舉個比喻,盈是滿,好像這個杯子,你這個杯子是滿的,水是滿的,人家再給你添,添不進去,漏掉了;你這個杯子是只有一半,你能夠接受別人的供養。謙就受益,滿就招損,所以這四句話說得好。

  「天道虧盈而益謙」,你滿的時候,他就要幫助你減幾分,虧是虧損,讓你虧損一點;你謙虛,益就是給你增加一點。看你少,少,我多給你一點;看你多,我把你減幾分,天道!「地道變盈而流謙」,變是變遷,你滿了,到滿的時候必定有個變化。地道是變盈而流謙,流是潤澤,地窪的地方就有水潤澤它,地高起來的地方就沒有了,得不到潤澤。人對於躊躇滿志的,厭惡,嫉妒障礙就來了。人在謙虛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大家都尊重他,都愛他,都願意幫助他。鬼神看到這個滿的人,鬼神往往害他,謙虛的人鬼神保佑他。我們世間人常講,人都同情弱者,弱勢的人很容易獲得人的同情,就是這個道理。弱勢是謙,強盛是滿,人家看到都討厭,厭惡。所以勸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懂得謙虛。

  了凡先生在這一段裡面,舉了好幾位,當時他都是熟知的這些人,認識的這些人。凡是謙虛的,因為這些人是讀書人,讀書人考功名都能考中。他舉一個丁賓,這是同時代的一個年輕人,年輕的讀書人。為人孝順,我們講孝親尊師。同學當中毀謗他、侮辱他,他沒有一句辯白,完全能夠忍受。而且對待人只有恭敬,不是說人家毀謗他、侮辱他,他就嫌棄,沒有。對人是以清淨心、平等心看待。所以了凡先生看到這個人品,這個人決定考試的時候一定中,到放榜的時候,果然他考中。古時候看人,實實在在講,你該不該有功名,該不該有富貴,命裡頭有的,真的不在乎你的學識,在乎你有沒有這個命。現在考學校,也是在乎你有沒有命。考試實在講,沒有辦法判斷一個人的學識。運氣好的,考試題目正好這個題目我都知道,碰上了。天天在准備,非常用功,非常勤奮,天天讀書,碰到這幾個題目,剛剛好就這幾個題目沒有發現到,往往沒考取。

  我小學考中學的時候,我還記得,好像我考中第十名,我天天玩,根本就沒有讀書。我家境不好,念中學未必能念得起,考就試試看吧!我考了第十名。我有個同學曹同文,這個人現在也在台北,非常用功,我們同班同學的時候第一名,沒有人不佩服他的,他沒有考取,他比我強太多了。為什麼沒有考取?那幾個題目剛剛好他不知道。這是命,這個東西不是你用功不用功,真的是你命裡頭有沒有。我跟曹同學兩個,在讀書上比差一大截,不如他。所以古人講考試,第一個是陰功,你祖宗有沒有陰德,你自己有沒有積陰德,第一是陰功。了凡居士看人也看這個,這個東西是吉凶禍福的預兆。

  第二個他舉馮開之,也是當時去參加考試的一個人,了凡先生都很熟悉。這個人謙虛,在大眾之中,他自己懂得收斂,對人恭敬,別人當面說他的過失,他都能虛心接受,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了凡先生看到了,這個人今年考試一定會考中,都被他所料到。舉第三個夏建所先生,這個人處事待人虛心下意,處處不敢為人先。了凡先生說夏先生,「謙光逼人,溫良若此」,溫厚善良,謙虛卑下,這是個讀書人,這個人去考試哪有不中的?果然也中了。

  這是講謙德的效果,拿這一個字,最後勉勵他的兒子要學謙虛。在結論裡面講:「虛心委屈自己,這是受福的基礎」。貢高我慢,不可一世,瞧不起別人,那是禍害的根源。你現在可以得志,可以傲慢,你會有一天失志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人家遠離你,不再怕你,不再理會你,你就有苦頭受了。所以人在得志的時候,愈是要謙虛,愈是要恭敬,愈是要誠心誠意。利用這個機會去幫助別人,修福積德,到你自己年老體力衰,退休了,報恩的人多,照顧你的人多。所以我們修福,什麼時候享福?晚年享福,退休之後享福。中國人教學說得好,年輕的時代,培養福德的基礎,根基。這些教育都是小學時候教的,父母教的,老師教的。所以為什麼父母、老師恩德那麼大?你的成就都是得力於那個時候栽培的。中年時期踏進社會,是你修福的時候,是你造福的時候,是你積福的時候。晚年退休,中國古時候七十歲退休,《禮記》裡頭講「七十而致仕」。七十退休的年齡,退休之後享福。

  現在的社會顛倒了,什麼時候享福?兒童享福,父母寵愛;中年,中年戰場拼命;晚年墳墓,你說多可悲,多悲哀!中國人的生活,晚年享福,這是外國人想不到的,教育的理念完全不相同。我過去住美國的時候,中國還有一些受老教育的,還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三代同堂的,日本人也有很多。當地美國人看到非常羨慕,尤其是美國老人,看到了很感動。他的兒女走了之後,就不回頭了,過年過節寄一個賀卡,就不得了,到處告訴人,我兒子給我寄賀卡來了。看到東方人,老人跟兒女跟孫子住在一起,他非常羨慕。東西方文化不相同,現在我們受西方文化影響太大了,也學外國人,不要父母,不養父母,忘恩負義。他種下這個因,到他退休晚年的時候,他要嘗到這個果報,到那個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我們要想恢復傳統善良的教學,一定要從自己做起,一定要懂得謙虛。「謙虛才能夠受教,善福無有窮盡」。人只要傲慢不謙虛,再好的老師都沒辦法教他。我們跟李老師十年,看到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凡是學生有傲慢的,沒有一點謙下之心的,老師對這個學生,很客氣,很恭敬。他有過失,老師也不責備,也不說他,我們就問為什麼?老師講,沒有用,得罪人,結冤仇,何必!能接受的,肯聽話的,老師又打又罵,一點好臉色都沒得看,真的教你。為什麼?你能受得了,你肯接受。不肯接受把你當客人,肯接受才當學生,對你沒有好臉色的,真教你!所以同學當中也有好幾位,老師把他當客人,很客氣,跟對我們天天又打又罵的不一樣。老師不是有偏心,完全看學生肯不肯接受。所以常講,你有一分誠敬,一分接受,就教你一分;你有十分誠敬,肯接受十分,就教你十分;不能接受,不教,教了沒用。你只有一分誠敬,教你兩分太多了,你接受不了。因人施教,看學生,看你的真誠心,看你的謙虛心,對你用什麼方式來教導,因人而異。那個時候,我們同學只有二十多個人,老師對每一個人教的方法都不一樣。

  《四訓》的大意,就講到此地。我們時間雖然短,重點都說出來,詳細的我們有錄像帶,還有一本書。這書分量也不少,以後我改了一個名字,第二次印的時候,我就沒有用這個,「袁了凡家庭四訓」,沒有用這個題目。我把題目改了,「改造命運,心想事成」,這個大家看到,比較容易吸引一點。「改造命運,心想事成」,就是《了凡四訓》。希望諸位同修,如果想多知道一些,可以看這一本書,看這個錄像帶。今天到此地講圓滿,謝謝諸位同修。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12/14 上午 06:03:38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22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