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師:心散亂將如何
淨宗法師:心散亂將如何
明遍僧都問法然上人曰:「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上人答曰:「應知:心雖散亂,稱佛名者,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
所謂『捨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
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凡夫之心,何能無散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僧都是大法師,明遍僧都是天台宗的學者,他專門來拜訪法然上人,他說:「我雖然念佛,但是心裡散亂,妄念不能克服,怎麼辦?」(我想各位都有這樣的心。)
法然上人回答說:「心雖然散亂,但是能夠稱念佛名,靠佛的願力,必然往生。」就像前面講的「二河白道喻」,雖然有貪瞋煩惱,貪心火焰也很猛烈,瞋心波浪也很洶湧,就是散亂的心、煩惱的心,但是無礙往生。
上人接著說: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要想達到色界、無色界,必須有禅定功夫,而欲界稱為散地,散地眾生就是散亂心),都是散亂心,就好像一個人投胎為人,就有眼睛,就有鼻子。如果說 『捨掉散心再來念佛往生』,沒有這個道理,因為欲界的眾生都是散亂心,散心念佛人的往生,才體現彌陀的本願,才體現彌陀的慈悲。凡夫的心怎麼能做到沒有散亂呢?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叫做易行道。」
那我們都想錯了,捨掉散心去往生,哪有這個道理呢?就好像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回去把你的病治好了,再來看!」沒有這個道理呀,因為生了病,所以才來醫院看病。正是因為我們散亂,所以念佛往生,道理就是如此的。如果說捨掉散亂心,成就禅定功夫才能往生,就不是易行道,也不是殊勝本願,也不是凡夫所能堪。
當代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的道德、學問都相當好,修持也很好,他到九十多歲就說:在這個世界,凡夫想達到一心不亂的工夫是假的,說自己達到很短暫的功夫成片 (或者說清淨心),都已經是把自己誇大了,不可能的事!這是他一輩子精進修學,到九十幾歲所講的話。我們想想看,以他那樣的根機都做不到,那我們談什麼呢?
法然上人說得非常清楚:「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凡夫之心,何能無散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明遍僧都聽法然上人這麼一講,就很感動,給上人頂禮,就回去一向念佛了。明遍僧都轉身出去之後,法然上人講:明遍僧都所問的問題,是個多余的問題,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問呢?本來就是這樣念佛往生的。
(可是我們往往就因為這個問題在心中產生很大的障礙,沒有必要!以阿彌陀佛本願不可思議,十方眾生稱念名號,必然往生。)
兩大優點
彌陀所選擇之本願念佛,「殊勝」的同時,
也是能使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報土的「容易」;
不論愚癡卑賤、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願念佛,殊勝簡易。
不光殊勝,也很容易,我們眾生都能做得到。我們仰靠佛的誓願來念佛往生,就這兩大優點:殊勝、簡易。
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
為普攝於一切,不以諸行為往生本願,
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
「平等慈悲」故,「普攝一切」故。
為什麼選擇稱名一行為本願呢?法然上人在《選擇集》裡邊有簡要的解說:阿彌陀佛在當初作為法藏菩薩的時候,內心被平等的慈悲所催動,為了普渡眾生,不以念佛之外其它的所有行業做為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為什麼以稱名為本願?因為要平等慈悲,要普攝一切。想一想,如果以別的行法,比如說以誦經為往生行法, 「十方眾生要誦經來往生淨土」,這個就不能稱為「平等慈悲」了,為什麼呢?因為有的人識字,可以誦經,有的人不識字,不能誦經;有的地方有經書流通,可以誦經,有的地方經書不流通,那就沒法誦經了,這樣就不是平等慈悲了,就有限制了,也不能普攝一切,為什麼呢?不能誦經的人,就不能被攝取了,因為誦經才能往生啊。
可是,以稱名念佛,就可以達至平等慈悲,任何人都可以稱念,也能普攝一切眾生,任何人都可以得利益。
不論缁素賢愚、善惡淨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
亦即不論任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皆得平等往生報土,同證無量光壽。
「缁」是出家人,「素」是在家人,「賢」是賢善、有智慧,「愚」是愚惡、沒智慧,不論出家人、在家人,不論賢善、愚惡,不論善人,不論惡人,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貧富貴賤,也就是前面慈愍大師所講的: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也就是不論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啦!都可以平等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