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就看他是不是安靜
發佈:aping
『靜坐常思己過』,這個靜很重要,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就看他是不是安靜,因為安靜才跟三昧相應。從來沒見過三昧的人一天到晚愛說話的,不會的,他都是很靜、很少言。連世間儒家講君子,是慎於言而敏於行。代人之勞這個時候敏於行,你很快的去做,但是平常就少言寡語,守默,六根收攝住,這樣你的淨念才能夠相繼,所以平常要安靜。靜坐當然也包括靜立,站立的時候也是一樣,走的時候也是這樣。
都要怎麼樣?常思己過。當我們常常觀照自己的過失,你的六根就會收攝;如果常常看到人家的過錯,你的六根都是放逸在外面,這個跟你念佛三昧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常思己過就是幫你收心。世間的聖賢都是講收心的學問。你看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放出去的心,放在五欲六塵上放逸的那個心,你把它收回來,你把它收回來這就是實學。不在乎你讀的經典多少,而在乎你真正能不能有收心的功夫,所以常思己過就是收心。
君子慎獨,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都很密切的留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看看我這個念頭是與善相應,還是與惡相應。什麼是惡?自私自利就是惡,貪瞋癡慢就是惡。那善反之,大公無私是善,能夠寂靜調柔這就是善。常常都審察自己的念頭,用這樣切實的功夫來觀照自己起心動念,哪有什麼工夫去談論人家的過錯?『閒談不論人非』,他自然就不會搞這些講是是非非的事情。
凡是講是非的人,都是那個心很放逸,他本身那個心就是噁心。所以古德講,「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這個人都不是善人。因為什麼?他心是往外跑,攀緣五欲六塵,深度的分別執著。所以遇到這種人,就不要跟他談,你就守默,他跟你講半天是是非非,你就是阿彌陀佛,講完之後他問你,你聽見沒有?你還是阿彌陀佛,下次他就一氣之下不找你講,不找你講就正好。「閒談不論人非」,這真是切實的功夫,當我們能夠這樣做的話,你的心才會得定。
所以從不論人非,到最後不見人非,連見都不見。不是說我真的不知道,沒有感覺人家有過錯,不是的。你感覺到了,但是你不放在心上,問起,你自己知道清清楚楚,他是對是錯你很清楚,但是你絕不放在心上。正如你走在馬路上,你看到一個人隨地吐痰,你知道這個人是錯的,但走過你就忘掉了,你根本都沒有放在心上,你絕對不會挽起袖子跟他罵,說「你怎麼能隨地吐痰?我拉你去那裡學一學《弟子規》,你好好學學傳統文化,怎麼可以這樣!」你不會這樣,對不對?你就看到之後知道是錯的,我們不要學他,走過就忘了。人家再問起你,那個人長什麼樣,那個人是什麼時候見到的?你也可能不記得了。但是當下你很清楚,知道那是對還是錯,可是你不放在心上,這叫不見人非。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真正是修道的人,你不去看人家的過失,你只是把眼睛收回來看你自己的過失,自己的過失懺悔都懺不完,你還管別人,哪有這個閒工夫?所以不論人非到不見人非,這樣你的心就愈來愈清淨。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24/2424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