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聯蒙滅金」是南宋唯一的選擇
很多人都說兩宋的滅亡都是咎由自取,先是北宋聯金滅遼,接著導致金國長驅直入,最後抓了北宋兩個皇帝去北邊觀光旅遊。後是南宋不吸取教訓,被仇恨蒙蔽了雙眼,為了報仇,卻接著聯蒙滅金,最後歷史重演,南宋皇帝讓蒙古逼著跳海餵了魚。
作出這種結論其實是站在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的,所謂大歷史角度,就是你只知道歷史的大概和結果,卻沒有了解更深而輕率作出的結論。
要說北宋是咎由自取,那確實!但要這麼說南宋,那就冤枉了。南宋作出聯蒙滅金的決策也是經過數十年的痛苦的掙扎,最終無奈的決定。用一句話說,就是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得不這麼做。
一、蒙古很強大,南宋很害怕
12世紀末,在鐵木真還在忙著統一蒙古各部的時候,南宋就已經發現了蒙古這一潛在的威脅,1196年,當時的左丞相余端禮就跟當時的皇帝宋寧宗說:「萬一韃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虜酋逃遁,逼近邊界;或恐中原有豪傑。」意思就是蒙古強大以後,可能進犯中原,到時候恐怕中原會亂成一鍋粥了!宋寧宗表示有道理,就叫余端禮密諭沿邊諸軍加強戒備。
跟余端禮持同樣觀點的還不止一個,就在余端禮跟皇帝說上述話之後第二年,衛涇出使金國回來後,又跟宋寧宗說:「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猶未足以為喜也。」意思是即使蒙古滅了金,我們只是換了個更強的對手,還是要小心啊!
可見,當時南宋朝廷已經對蒙古有所警惕。當時離金國滅亡還有36年。
13世紀初,蒙古在成吉思汗率領下終於完成了統一,1211年,也就是在余端禮向宋寧宗進言的15年後,成吉思汗正式發動了滅金戰爭。
當時南宋朝廷對此爭論不休,當時主要有兩派觀點:
一派認為應該「扶金抗蒙」,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喬行簡,他認為蒙古現在已經強大到足以滅金,如果放任金國被滅,那麼蒙古兵鋒很快就會對準南宋,與其如此,我們不如繼續給金國歲幣,這樣讓金國能夠繼續抗蒙,南宋則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積極備戰,應對蒙古將來的入侵。
這種想法可以說是很有戰略遠見,當時金宋之間互相之間雖然都看不過眼,但都對對方無可奈何,然而蒙古不同,他是有能力將宋金一鍋端的傢伙,這時候宋金聯合方是上策,南宋在經濟上支持金國,讓金國去消耗,這樣既削弱蒙古,也給自己爭取時間。
但是,這種觀點在宋金百年世仇的輿論氛圍下,基本上不可能被採納,所以有了另一派觀點:
另一派認為應該「滅金拒蒙」,這個觀點以真德秀為代表,他認為,宋金百年世仇,不共戴天,讓金國給我們南宋當藩籬是靠不住的,求人不如求己,不如趁現在金國被蒙古攻擊,我們中止輸納歲幣,然後派兵北上,收復失地,一方面報靖康之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實力,應對蒙古進攻。
只能說,這種觀點還是帶了強烈的民族情緒在裡面,但卻是當時南宋國內輿論的主流。
雖然南宋朝廷對蒙金戰爭的觀點爭論激烈,但是都只是在爭論是否「滅金」,而不是是否「聯蒙」,所有人都意識到了蒙古必然是將來的勁敵,不可掉以輕心。有北宋聯金滅遼最後自己被滅的前車之鑑,即使是支持滅金的真德秀也認為「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故不同意與蒙古結盟。
最終,南宋朝廷權衡利弊之下,選擇了一個折衷的方案,就是停止向金國輸納歲幣,但是也不出兵滅金,坐看金蒙戰爭的結果。
二、金國很作死,南宋很無奈
蒙古滅金並非一帆風順,雖然蒙古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還有埋伏在金國內部的第五縱隊,以及金國內部專門給敵人神助攻的豬隊友的幫助,但是金國畢竟立國百年,雖然屢戰屢敗,但是家底厚,一時半會還敗不完。
所以在蒙古進攻金國中都(今北京)迫使金朝舉朝南遷至南京(開封)後,成吉思汗覺得一時半會還滅不了金朝,於是率主力撤退,隨後開始了西征,不打金國,跑西邊當上帝之鞭去了。於是金國和蒙古便開始相持,一方面蒙古暫時還滅不了金國,另一方面,金國南遷後,主動放棄了兩河和山東的地盤,國土大面積縮水,實力大損,也趕不走蒙古。
但是,金國放棄了肥沃的兩河和山東,導致了其國土上的糧食產量根本供應不了30萬大軍。這時候金國皇帝金宣宗開始全方位作死了。
面對財政危機,他想到了「北失南補」,意思就是在北邊失去的,就在南邊討回來!「我打不過蒙古兵,我還打不過宋兵?」欺負不了強的,只能找軟柿子捏了,於是金宣宗下令,全面發動侵宋戰爭,企圖搶掠南宋的物資緩解財政危機。
這下就把南宋逼上了絕路。金國南遷之後,南宋朝廷已經看出了金國亡國之象,還想著要不要看在這麼多年相愛相殺的份上拉這位兄弟一把,避免過早接觸蒙古。結果金國根本不理你,還來打你,這時候再爭論滅不滅金已經沒有意義了,於是南宋只能作出反應,招募金國境內起義軍「忠義軍」,聯合西夏,夾擊金國。
這場戰爭足足打了7年,金國非但沒有達到其預期目的,還損失慘重,加速了滅亡。也因此徹底斷絕了宋金聯合的可能性。
直到1224年,金哀宗完顏守緒繼位,才停止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此時,離金國滅亡還有10年!
與此同時,蒙古為了滅金,也開始不斷遣使要跟南宋結盟。但南宋雖然一直受著金國的打,但是還是沒有失去理智,知道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始終不答應蒙古的要求。甚至在小範圍還與金國進行合作,共同抵抗蒙古。
三、金國亡國已成定局,南宋只能落井下石
此時的蒙古也很痛苦,雖然金國被打趴,但畢竟沒打死。對金作戰沒辦法取得突破,陷入了「入關不能,渡河不可」的尷尬境地,想滅金,除非借道南宋,別無他法!在1227年成吉思汗死的時候,也留下遺言:「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
可惜成吉思汗還是太天真了!宋金世仇不假,許你?許你什麼?許你借道就是那就是以身相許,怎麼可能!
1230年,蒙古在接連攻打金國的戰役中失敗,蒙古高層意識到不借道南宋是不可能滅金的。但是南宋依然拒絕了蒙古借道的要求!無奈之下,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只好率軍強行借道了。雖然南宋內部已經知道了蒙古必強行借道通過,並做了相應的部署,但是守將無能,出現了戰略失誤,蒙軍在南宋境內輕鬆擊潰守軍,宋軍來不及繼續攔截,最終讓蒙軍逃離宋軍追擊,順利進入金國境內。
不過逃到金國境內的4萬蒙軍日子也不好過,當時蒙軍借道的消息已經讓金國知道了,15萬金軍正以逸待勞等待蒙軍。
可惜,也該當金國滅亡,金軍主帥之間相互掣肘,數次貽誤戰機,最後,老天也來幫忙,當時突然下起了百年不遇的大雪,這場大雪持續了三天三夜,氣溫驟降,金軍入主中原以來還沒遇到過這麼寒冷的天氣,金軍「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但是蒙軍常年生活在漠北,比較適應寒冷天氣,拖雷抓住戰機,在三峰口一舉擊潰金軍主力,三峰口之戰後,金國再無戰力可以與蒙古抗衡,滅亡已成定局。
當時是1232年,離金國滅亡還有1年多。
三峰口之戰後,南宋知道神仙也救不了金國了,於是立即同意與蒙古結盟,共同進攻金國,於是「聯蒙滅金」的決定終於出爐。
在宋蒙聯軍把金哀宗打出開封后,又大敗金軍殘餘主力,金哀宗只好遣使向南宋求和,並搬出了「唇寒齒寒」的道理。當時南宋執政的史彌遠還是猶豫了的,但最終大將孟珙的一番話,讓史彌遠放棄了與金國聯合的想法。
孟珙的主要意思,歸納起來,大致是:
第一,金國敗局已定,如果聯合金國,到時候蒙古必然馬上掉頭攻打南宋,還不如聯合蒙古,不激怒蒙古,儘量拖延必將到來的宋蒙決戰,為南宋的備戰爭取時間。
第二,聯合蒙古滅金,還可以趁機搶一些地盤增強實力,既增加戰略縱深,還能撈點實際好處。
第三,通過戰爭向蒙古展示宋軍軍力,使之不敢輕視自己。(最後蔡州也是宋軍先破城)
孟珙的意見直指要害,當時南宋已經沒有了選擇,聯合蒙古是唯一的選擇。不說報世仇,單單當時的客觀環境,也不容許南宋聯合金國。這在戰略上是非常正確的,只是後來激進的「端平入洛」,造成了之前取得的戰略成果統統付之流水,這是後話。
最終史彌遠被這番意見說服,1233年10月,宋軍出兵。
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蔡州,金國滅亡!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6/4 下午 08:25:36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