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大盂鼎的故事

您是本帖的第 278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大盂鼎的故事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2
積分:12562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大盂鼎的故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通高1021mm;口徑784mm;腹深490mm;重153.5kg。形 制為:立耳;深垂腹,腹上部飾曲折角獸面紋;足上部飾外卷角獸面紋、出脊,足下部略呈蹄形。鼎內鑄有銘文19行,共291字。

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陝西爆出一個驚人消息。在一場大雨過後,郿縣禮村,就是現在的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的農民,從地下挖到了一批青銅器。其中最大的,有三百多斤。實際上與這件大的一起出土的還有一個件小的,銘文也有「盂」字,但是目前已經不知去向。只剩下這件大的了。要知道那會正逢亂世,一件國寶重器,保護起來是非常難得,能留下來,是多麼的不容易,怎麼個難法呢?您聽我慢慢說。

這裏古代叫做岐山,是古代周朝的發源地,從這裏的地底下挖出點老東西,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但是,挖出這麼大件的銅缸,這可是頭一次。

這下,附近的百姓是成群結隊的來看熱鬧。

這是一隻非常特別的銅缸,圓鼓鼓肚子,有三條腿,渾身生滿了凹凸不平的綠銅銹。消息傳到縣城,岐山首富宋金鑒,他動了心。很快,他來到現場,仔細地看了又看這隻大銅缸。雖然他不是一個文物鑑定的專家,但是也實在可以認定這是一件古代的青銅鼎。

飽讀詩書的宋金鑒自然知道「鼎」這種文物的價值。於是就出高價買下了它。

大鼎運回家中,又大又重,宋金鑒暫時把放在了院子裏,雖然這鼎上有很多銅銹,但宋金鑒覺得自己這筆錢花得值。他隨即,叫人來清除鼎上的銅銹。銅銹除掉以後,在鼎的內壁上,隱約能看出一些銘文。上面能看出有周康網的字樣。 宋金鑒大喜,原來得到一個西周的寶貝。他趕緊叫人把銅鼎搬到書房,並且囑咐家裏所有人不得聲張。 但是,他說晚了。岐山縣令周庚盛已經上門拜訪來了。

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宋金鑒不敢怠慢,忙招呼下人沏茶倒水,熱情款待。周庚盛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要一睹宋金鑒新得的寶貝。宋金鑒雖然有錢,也抵不過父母官權。他只好帶周庚盛來到書房觀看大鼎。這一看,周庚盛立即愛不釋手,雙眼放光。宋金鑒看出他喜歡這隻大鼎,但是他可絕不想把剛得到的寶貝,拱手讓人。周縣令一看宋金鑒不主動接招,於是開始出擊,一邊噓寒問暖、拉下身段,一邊與宋金鑒稱兄道弟,然後亮出了目標,他問:兄弟將如何處置這件寶物啊。

宋金鑒當然明白他的用意。他只好明確地告訴周縣令,自己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個人收藏,不打算轉讓。

周縣令畢竟是縣令,他開始引經據典、居高臨下的教訓起宋金健來了:老宋,你知道這鼎為何物嗎?鼎,是國之重器,是權力和等級的象徵。話說在春秋時期,楚莊王陳兵於洛水,公開詢問周天子九鼎的大小和輕重。什麼意思?那就是企圖取代周王成為天下之主啊。典故講完了,周縣令緊接着一語道出天機,他威脅宋金鑒說:「寶鼎乃國之重器,你想私藏寶鼎,就不怕遭報應嗎?」

宋金鑒這下知道,老周是要拚命搶寶了,再抵抗下去肯定沒好果子吃啦,他只好忍痛把銅鼎轉讓給周縣令。

而這位周縣令,他以國家的名義要到了寶鼎,卻沒有放在縣衙里,而是悄悄地搬到自己家裏。

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自從周縣令軟硬兼施地把寶鼎藏到家中之後,稀奇古怪的事,就接二連三的出現:先是周家院子中的參天大樹,好好的沒風沒雨,一天突然一個主杆折斷,樹葉落了一地;沒過幾天,周家的正房,突然牆角坍塌,雖然沒砸着人,但是把他老婆是着實嚇壞了。接着,他就開始每晚被噩夢驚醒,有一次還夢到自己被放在家裏的大銅鼎里被煮了。

驚恐之餘,他決定把寶鼎賣掉,不能留着了。於是,大鼎從陝西岐山,千里迢迢地輾轉來到北京琉璃廠的一個古董商人手中。

寶鼎到達北京之後,很快,還有一位岐山人,尋着寶鼎的軌跡,也悄悄的來到了北京。

他就是寶鼎的第一任收藏主人、那位岐山首富——宋金鑒。被政治壓力逼迫着,失去了寶鼎的宋金鑒,當時就暗自發誓,早晚一定要奪回寶鼎。

寶鼎到了京城,怎麼才能拿回來呢?宋金鑒很清楚,自己在岐山雖然是個首富,現在到了京城,位高權重、腰纏萬貫的人多了去了,光想憑銀子拿回寶鼎,肯定沒戲。

宋金鑒夜不能寐,一連幾天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個拿回寶鼎的「高招」。那麼,宋金鑒的高招是什麼呢?他到底能不能奪回心愛的寶鼎呢?

其實,宋金鑒的所謂「高招」也並不神秘,那就是,刻苦攻讀、考取功名。當了大官,自然才有機會拿回寶鼎。哎呀,這個宋金健,真是把寶鼎當作自己的信仰了,當作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了。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宋金鑒在接下來的一次咸豐年間科舉考試中,真的考中了翰林。


有了官職的宋金鑒,這下腰杆硬了,他立即來找那位古董商,出價3000兩白銀,將大鼎又買了回來,這次他異常低調,將大鼎深藏於自己的家中。

看着這失而復得的寶鼎,宋金鑒心情別提多高興了。

可是,誰知他的好景不長,過了十年,咸豐去世,同治即位,這時大權在皇太后手裏,宋金鑒漸漸地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官運中斷。他每天是鬱鬱寡歡,終於卧床不起。臨終前,宋金鑒百思不得其解,他一生的榮辱跌宕,幾乎都與寶鼎緊密糾纏在一起:想當初,他是當地首富,家族興旺,本來好好的,大鼎到手,反而遭到周縣令上門百般刁難,日子開始不好過。大鼎離他而去,他是自強不息,進京考取功名,又是人生的上升期,反觀正是他得到了寶鼎之後,前程卻不久便斷送,年紀不老卻一病不起。

於是,當年周縣令用來威脅他的話,其實周先令自己都不知道真假,這回卻不時在宋金健耳邊響起, 「寶鼎乃國之重器,你私藏寶鼎,就不怕遭報應嗎?」

宋金鑒的後代慢慢悟出家父臨終時的擔憂,還是忍痛割愛,將以3000兩白銀購得的稀世之鼎最後以700兩白銀賣出去了。這回的買家,也就是寶鼎的第三任主人,是陝甘總督左宗棠的軍事幕僚袁寶恆。


袁寶恆深知左宗棠酷愛古玩,只是找不到好東西獻給老闆。他買到寶鼎以後,立即就送給了左宗棠。

同治七年,即1867年,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得到了幕僚袁寶恆奉獻的大盂鼎,使他成為了寶鼎的第四任主人。大家看,從一個縣級首富,到了縣長手裏,然後到了中央大官手中,再到省部級大元手中,大於鼎的主人的級別,是一路飆升。

可是,左宗棠愛不釋手地玩賞,只玩了兩個月,他就把寶鼎送給了一個叫潘祖蔭的人。

從寶鼎的第一個收藏家族,到第五位收藏者潘祖蔭手裏,中間這兩位主人,總共就過手兩個月,可以算是過路主人吧,所以袁寶恆和左宗棠,沒有受到大鼎的什麼影響。

而這位第五人主人,潘祖蔭他又是何許人也?本來我們覺得第四任主人已經足夠牛的了,左宗棠當時,可是威震朝野、聲名顯赫實權派人物,他為什麼要把這無價寶鼎送給這位潘祖蔭呢?

原來,這其中還有一段恩怨。

咸豐九年,即1859年,左宗棠因辱罵永州總兵 樊燮,被以居功自傲、圖謀不軌的罪名投入大牢,眼看就性命不保。


正是這位潘祖蔭,當時他在皇帝身邊,擔任侍讀學士,看,原來這位潘祖蔭是皇帝身邊的人。他深知左宗棠的無辜,他仗義執言,上奏咸豐皇帝,力保了左宗棠;而且多方打點,上下疏通,終於使左宗棠幸免於難,脫罪獲釋。這才有了左宗棠日後的顯赫功名。

所以,左宗棠將無價的寶鼎送給潘祖蔭,來答謝潘祖蔭當年的搭救之恩。

潘祖蔭的祖上是蘇州彭、宋、潘、韓四大望族之一的潘家。潘氏祖籍在安徽歙縣,其中一支遷到蘇州定居後,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年僅24歲的潘家子弟潘世恩進京趕考,一舉奪魁中了狀元,以後在京師官運亨通達50餘載。先後當過學政、尚書、左都御史、大學士和軍機大臣,一生受皇帝恩寵,賞賜甚多。潘世恩共有五個兒子,嫡系孫輩中有一支為潘祖蔭、潘祖年兩兄弟。

潘祖蔭在咸豐二年的科舉考試的「探花」。他平生最大的嗜好是書畫古玩,他這愛好啊,跟後來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一樣,因此後人還常常把「翁、潘」並稱。

潘祖蔭那可是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學富五車。他得到這件大鼎之後,很快就弄清了鼎腹內銘文的內容,並且認定這件大鼎是鑄造於西周康王時代。鑒於寶鼎銘文中提到了貴族「盂」這個人,所以,潘祖蔭將這件大鼎定名為——大盂鼎。從這時起,大鼎終於有了現在的名字。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周康王23年,就是公元前1003年。大鼎腹內側鑄有19行銘文,分2段,共291個字。銘文的內容是說,在當時的宗周,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有一個名叫盂的貴族,他為了頌揚周康王的開國經驗和偉績、祭祀先祖、記載周康王的冊命、訓鋯和賞賜,特別鑄造了這個銅鼎。從銘文中還可以看到,周康王賞賜了香酒、禮服、車馬以及1726個奴隸。在這些賞賜中,排在最前面的就是香酒。可見,酒在當時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賞酒雖然是一種無上的獎賞,但同時,周康王也告誡貴族盂不得酗酒。

銘文中關於不得酗酒的告誡,與《尚書·酒誥》的內容非常一致。

銘文中,周康王向盂講述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告誡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輔佐王室,並賞賜盂鬯、命服、車馬、邦司、人鬲、庶人等。銘文中語句「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體現了周人的天命觀,而另一語句「我聞殷墜命,唯殷邊侯甸與殷正百辟,率肆於酒,故喪師矣」,則是周康王告誡盂,商內、外臣僚沉湎於酒,以致於亡國,透露出周人對於商人嗜酒誤國這一前車之鑑的警示

大盂鼎銘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一向為史學家所重視。

難能可貴的是,銘文中字,已經是像甲骨文那樣,原始的使用刻刀在甲骨片上刻畫了,而是明顯的是先用毛筆寫出字跡,然後使用陶笵製作按照書法的原樣,製作成精美的金文。其中「有」、「厥」、「又」等字,波磔分明,這是在用筆過程中自覺的提、按等動作造成的結果,而通篇文字佈局規整,書風凝重。雄壯而不失秀美,佈局整飭中又見靈動,並達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在這裏,也有提到文王和武王。而這裏的寫法,就是左邊一個王,右邊一個文,或者武。由此也可以間接的判斷在利簋銘文中的第一個字,應該就是指的周武王姬發。

潘家的寶鼎內有西周的銘文,這一消息在京城就傳開了,不斷有各種王公貴人來求見大鼎,索取銘文拓本。愛寶如命的潘祖蔭將寶鼎深藏在府中,從不拿出來給人看。即使是極好的朋友,也最多給一幅銘文的拓本。

在清朝晚期,民間的收藏知識普及還沒現在這麼廣,也沒有老白這樣的人,在喜馬拉雅里講國保的故事。所以,能愛好金石收藏的,都是顯貴,其中,出生於滿洲正白旗的湖北巡撫「端方」就是痴迷於古玩的一位大人物。以後我們講到甲骨文,還會提到他。

端方聽說潘家藏有西周寶鼎,就幾次派人到潘家求取銘文拓片,潘祖蔭給了拓片後,他是越看越喜歡,最後實在忍不住,自己親自登門,向潘祖蔭求寶。端方一心想成為大盂鼎的第六任收藏者,大有勢在必得之志。那麼,大盂鼎究竟是給了端方,還是留在了潘家呢?

圍繞着國寶重器大盂鼎,潘家與端方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同治12年,即1873年,已經升任軍機尚書的潘祖蔭莫名其妙地被慈禧太后革去了職位。光緒16年,1890年,潘祖蔭重病在床。在彌留之際,他最不下的就是這件大盂鼎了。臨終之前,他再三叮囑弟弟潘祖年及其子孫,要將大盂鼎視為性命,妥善珍藏,絕不能使其流入外人之手。就是潘祖蔭臨終前的這個遺囑,一直影響了潘家的幾代子孫,使他的後代們與大盂鼎一起,經歷了許多許多驚心動魄的日子。就連潘祖蔭本人的後事,也被攪得是雞犬不寧。

潘祖蔭一死,潘家就沒了權勢。守孝期還沒過,就不斷有人上門光顧,目標當然只有一個——寶鼎。潘家上下被搞得心神不定,守孝期也是有名無實。

其實別人都還好對付,潘家最害怕的還是端方了。因為這時的端方,仕途處於上升期,光緒24年,端方升任直隸霸昌道,老潘家人都明白,這回京城是不能待了,為了保住大盂鼎,潘祖蔭的弟弟潘祖年和子侄們決定遷回蘇州老家。

借着把運潘祖蔭落葉歸根的名義,潘祖年租了一條大船,把全部家當都從京城一股腦運回蘇州。

至此,潘祖蔭的弟弟──潘祖年正式成為了大盂鼎的第七任主人。

冥冥之中,好像有一股神秘的引力波,圍繞着這隻寶鼎,把對他感興趣的人,總是深深的吸引在身邊。

就在潘祖年帶着大盂鼎到達蘇州後不久,端方聞着味兒,就追來了。

對於潘祖年來說,有一個好消息,有一個壞消息,您想先聽哪一個呢?

好吧,我先說好消息,端方這次到蘇州來,其實並不是專程為大於鼎而來到蘇州的。那他為什麼來呢?這就是壞消息:他又升官了,這此被新受命為兩江總督。

潘祖年真是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的手心啊,端方到任以後,這可有了索要寶鼎的便利條件,他是不時的派人到潘家糾纏。但是,潘祖年牢記着哥哥的臨終囑託,始終不為端方的威逼利誘所動,並派人晝夜看護寶鼎,以防不測。

端方當時權重一時,在蘇州可謂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他自信把寶鼎弄到手,只不過是早晚的事。所以,倒也沒有急吼吼的明搶。

而潘祖年和家人們可是整天提心弔膽,度日如年了。

正在這時,端方在京城玩大了,出事了,被罷了官,什麼事呢?原來他不但是一個文物控,還是一個高科技控。當年,清朝末年,沒多少人知道攝影為何物時,他端方居然弄了一台照相機,到處拍攝,你照就照吧,本來也沒什麼,結果這傢伙頭腦發熱,在受命籌辦慈禧出殯的葬禮時,竟然拿着照相機去拍攝慈禧的葬禮…… ,這下被那些對他反感的政敵抓住把柄,告到了隆裕太后那裏,隆裕太后以驚擾聖駕為由,將其免職了。

接着,1911年,朝廷急於用人,把端方派到四川擔任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由於他強行將四川當地民辦鐵路,收歸國有,結果激起了川湘鄂保路運動,又趕上全國各地的革命黨起義,端方被譁變的軍隊砍下了腦袋。他的頭泡在盛滿煤油的洋鐵盒裏,送往武昌,遊街示眾。

消息傳來,潘家上下對着寶鼎頂禮膜拜,高呼:寶鼎有靈,天佑我也!

最艱難的日子挺過去了,大盂鼎的第七位收藏主人潘祖年也已經病入膏肓了。臨終之前,他一直緊緊地抓住兒子的手不放,直到兒子向他發誓,人在鼎在,他才閉上眼睛。

沒想到命運繼續弄人,潘家的幾位男主人很快都相繼隨潘祖年連續死去!到了192幾年,潘家除了幾個尚未成年的小男孩外,其他男人都死亡了。潘祖蔭的孫媳婦,也是潘氏家族大量珍貴文物的世紀看護者和掌管者——潘達於女士,成為了大盂鼎的第八任主人。

此後,有一位酷愛中國青銅器的美國人漂洋過海,一路打探到了潘家。他提出以巨資外加一幢洋樓來換取盂、克二鼎,但年輕的潘達於不為所動,一口回絕。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後,日本侵略軍的飛機不時抵臨蘇州騷擾轟炸。潘達於隨家人到太湖邊的光福避難。快到中秋節時,大家以為仗打得不那樣急了,找個機會回城裏過中秋。不料八月十六、十七兩天,日本飛機又飛到蘇州上空大轟炸,大家匆忙收拾了東西又逃到光福;就在八月十八、十九兩天,情急之中的潘達於打定主意要密藏這批寶物。

於是,她叫來了家裏的木匠做了一個結實的大木箱,底板用粗粗的圓木直接釘牢,然後在夜間,搬開住處的地面方磚掘個坑,先放入木箱,把大盂鼎、大克鼎成對角慢慢放進箱子,空當里塞進一些小件青銅器及金銀物件,隨後蓋好箱蓋平整泥土,按原樣鋪好方磚,再細心整理得外表不留挖掘過的痕跡。

書畫和部分古董則放進了「三間頭」,所謂「三間頭」,指的是江南民宅夾弄里的三間隔房,只有一扇小門與弄堂相通,如果小門被雜物堆沒,很不容易發現。

當時的藏書有十幾個大櫥,不好搬動,潘達於請來姐夫潘博山,把書畫按宋元明清朝代分類,放到書箱裏,裝了三十來箱,以及捲軸、銅器等等,搬進「三間頭」,小門關嚴,外面用舊家具堆沒,收拾得隨隨便便。這樣一來,不知底細的人就是走過,也看不出裏面還有隔房。

在潘達於的《自傳》中,她記得辦好這件大事的參與者是,家裏的兩個木匠師傅,姐夫潘博山和他的八弟。「我始終在場監督,再沒有旁人參加」。後來,為了保密,潘家承諾兩位木匠師傅——潘家養你們一世。

日本人攻陷蘇州後,果然直奔潘家大宅,威逼潘家交出家藏文物,但潘達於和家人在侵略者的淫威面前絲毫都沒有動搖。日軍前後七次闖到潘家一遍又一遍地搜刮,雖然財物損失不少,但大土坑和「三間頭」一直都沒有被發現。據說日軍司令松井曾親自查問過潘家的收藏,但最終也沒有搶到手。兩個寶鼎和眾多潘家珍貴收藏就這樣躲在地下安然躲過了那場災難。

日寇佔領期間,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潘家的承諾也無從兌現,看門人也要生存下去,於是幾次偷着挖出了些小件的寶貝,賣給了一個洪姓古董商人。但大於鼎,也許是過於沉重,也許是實在太貴重,看門人也不捨得賣掉,不管什麼原因,有幸得以保留下來。

大於鼎出土整整100年後,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潘家的當家人、大盂鼎的第八任主人韶華盡逝,年過半百時,又回到了蘇州祖宅。這幾十年的坎坷經歷使她深知,單憑他個人的力量,實在難以負擔祖先的眾望。

經過全家人反覆商議,潘達於女士親自執筆給華東文化部寫了一封信,本着「重要文物只有置之博物館才能充分發揮其最大價值」的願望,希望由國家出面來收藏大盂鼎。

1951年7月26日,蘇州市南石子街的一處高宅大門前,人來人往,十分熱鬧,過往的行人也紛紛駐足觀望,想知道裏面發生了什麼事情。

在大宅後院的中間大廳里,幾個工人揮動鐵杴,在地面上挖出一個方形大坑。挖到齊肩膀深的時候,突然從坑內傳出一聲響亮的金屬撞擊聲,一會兒的工夫,兩個帶雙耳、生滿綠色銅銹的巨大青銅器被挖了出來。國寶大盂鼎和大克鼎同時呈現在人們眼前……

隨後,大盂鼎被運往上海,保存在上海博物館。1959年,國慶十周年的時候,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中國歷史博物館向各地徵集國保,上海博物館將大盂鼎送給了國家博物館。

奉獻出了寶鼎的潘達於,從此真正過上了平靜的生活,此後50年里,潘達於每年都要被上海博物館請去過生日,一直到90年代,上海市政府獎勵潘老太太一套住房。為什麼潘家世代居住在蘇州,這批寶貝沒給蘇州博物館,給了上海博物館呢?據說是解放初,蘇州可沒有現在這座貝聿銘設計的漂亮博物館,當時蘇州博物館,就是在李秀成的忠王府。條件簡陋,安全設施落後。還是最近的上海博物館條件完善,保存國保更加安全。

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以隆重的授獎典禮表彰潘氏捐獻之舉。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唐弢主持,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部長陳望道致辭,頒發的文化部褒獎狀上落着部長沈雁冰的大名:「潘達於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為祖國歷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火,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 」這張獎狀在潘達於的卧室里掛了50年。

繼獻鼎之後,在子女的支持下,潘達於又分批向國家獻了大量文物,現在還保存於上海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就有1956年獻字畫九十九件;1957年獻字畫一百五十件;1959年獻一百六十一件。另外還獻出了不少元明清字畫,諸如弘仁的《山水卷》、倪元璐的《山水花卉冊》、沈周的《西湖名勝圖冊》等。

1963年,她把當年為「攀古樓」青銅器逐個照相存檔的380塊玻璃底片也全部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如今這些底片成為研究潘祖蔭青銅器收藏最最重要的原始資料。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8/6/16 上午 09:49:35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2
積分:12562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大克鼎的故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上文中提到  潘家守護的國寶除了大盂鼎外  另一個就是大克鼎了


大克鼎,是“克”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壁內有290個字銘文,記錄了鼎的主人是一位西周的膳夫(宮廷廚師長),名叫“克”,銘文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克的祖父功績的追述,二為周王對克賞賜的記載,包括賞賜的禮服及大量土地、人民。



大克鼎在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縣,在發現的窖藏中,還有七個小列鼎,用來盛放肉食等祭祀品。鼎,在古代社會裡曾是統治階級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誌。克作為膳夫,卻享有諸侯級別使用的七件列鼎,可以確認在當時他極受周王重用,是一位權重一時的重臣。


銘文——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


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大克鼎是青銅轉變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並稱為“海內三寶”。
 



大克鼎採用大量變形紋飾,頸部獸面紋,僅保留臉部輪廓線條和眼睛,稱“變形獸面紋”,腹部呈波曲紋,極具節奏感和韻律感,又稱“環帶紋”。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其莊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而鑄在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其書法價值更是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在清末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推崇,是當時青銅銘文的典範。大克鼎是西周青銅文明與禮樂文化的代表,體現出敬天法祖、自強不息的意識和觀念。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11/20 下午 01:56:36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0/11/20 上午 01:37:1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2
積分:12562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0/11/20 上午 01:44:24

 3   3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