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涵師兄能在本版發表一系列「梵文」的翻譯與誦唸之心得,實是本版榮幸。
因靜涵師兄的原文出處文章太長,我們只節錄一部份給佛友參考。
本文節錄自「實戰梵文分享」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4418&page=1
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之十大名號(梵文譯解)---靜涵老師
靜涵師兄能在本版發表一系列「梵文」的翻譯與誦唸之心得,實是本版榮幸。
因靜涵師兄的原文出處文章太長,我們只節錄一部份給佛友參考。
本文節錄自「實戰梵文分享」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4418&page=1
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之十大名號(梵文譯解)---靜涵老師
首先是楊松裕兄的提問
靜涵師兄:
感謝你的回應!但還是有問題?
名叫"日月燈明"的如來,大阿羅漢(應供),正等正覺(正遍知),知識與修行的成就者(明行足),得到涅槃(善逝),明白世間知識者(世間解),無上者(無上士),駕馭馴服眾生者(調御丈夫),能當天界與人間的師範(天人師),覺悟者(佛),世人都尊敬的(世尊)。
這十個名號的梵文與中文的說明是這樣的:
一、tathāgato 'rhan 如來,大阿羅漢(應供)
二、samyak-saṁbuddho 正等正覺(正遍知),
三、loka udapādi vidyā-caraṇa-saṁpannaḥ 知識與修行的成就者(明行足),
四、sugato善逝,意思能夠得到"好死",下輩子會生到更好的眾生,不過佛不是這樣的,得涅槃。(善逝)
五、loka-vid anuttaraḥ 世間無上者(無上士)
六、puruṣa-damya-sārathiḥ 駕馭馴服眾生者(調御丈夫),
七、śāstā devānāṁ ca manuṣyāṇāṁ 能當天界與人間的師範(天人師)
八、buddho覺悟者(佛),
九、bhagavān世人都尊敬的(世尊)。
十、(不見了!靜涵師兄)?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共十一尊稱!
為何敝人要請教您這個尊稱呢?『善逝世間解』『佛陀』在我們這個世上留下來的「經」「教」用了多少「種種」的「譬喻」「言詞」來「教育」怹的弟子!
所以!敝人才會請教你這個問題『善釋世間解』『善釋世間結』
『善釋世間解』善於解釋世間上一切難解「事理」問題!
『善釋世間結』善於解開這世間上的難解「心結」問題!
是不是(口傳)上有問題?您只有回答(sugato善逝)「世間解」?
您其他的文章敝人都有注意在讀及領會中!謝謝你。
靜涵/文
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之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雖稱十號,然一般皆列舉十一號,即:(一)如來(梵 tathいgata),音譯多陀阿伽陀,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二)應供(梵 arhat),音譯阿羅漢,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三)正遍知(梵 samyak-saっbuddha),音譯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 vidyい-caraなa-saっpanna),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悉圓滿具足。(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間解(梵 loka-vid),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七)無上士(梵 anuttara),如諸法中,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八)調御丈夫(梵 puruまa-damya-sいrathi),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師(梵 ぽいstい deva-manuまyいないっ),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十)佛(梵 buddha),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備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諸經論中亦有僅列舉十號者,即將世間解、無上士合為一號,或將佛、世尊合為一號,或將無上士、調御丈夫合為一號等諸說。
靜涵/文
上面貼的就是佛光大辭典的"十號",請注意第一行:一般都列舉十一號。為什麼?因為我列舉出的原文,日月燈明"如來",後面跟著的就是阿羅漢,應供......,事實上算起來就是十一號(連如來在內)。
你也可以看下最後那一句話:有人把世間解和無上士合為一號,也有人把佛,世尊合為一號,這其實都是讓數字給限定了。在梵文裡面,常常如來與阿羅漢是兩個單字縮寫在一起,可是不會有人認為兩個號可以合併在一起,之所以會有把兩號合併在一起,是忘記了:如來有十號,也把"如來"給算進去,當然就有十一號。
另外,善逝,和世間解是兩種不同的性質稱號。千萬不要弄錯了。善逝就是善逝,和"世間解"沒有關係。Sugata這個單字,意思比較有修行者獲得了成就,來世有了好去處,在印度教來講,就是生天,佛教不用生天,就是成佛。所以事實上Sugata在印度,本來的意思就是"勝者",意思是很殊勝的成就者。它其實和後面的"世間解",意思是世間上無所不知的人,是有些不同。一個是指來世有大福報的,另外一個是指今生有大知識,可以做人類的引導者,導師的意思。所以佛光詞典說了,沒有人把善逝,和世間解放在一起當作一個稱號。
其實這些稱號都是獨立的,千萬別讓中文給引導錯了。梵本裡面就已經是各個都獨立的稱號,所以沒有必要在中文上做多餘的聯想。這就是我強調的,也謝謝你剛好給我一個機會做解釋。
讀梵文本最大的好處,就是搞清楚當初祖師這樣翻譯的道理。要知道翻譯的祖師,和譯場裡面的諸位大德,大家可是經過一番交相辯論以後最後定案,而且最後還是筆授的法師去蒐羅現場所有人的筆記來看。所以鳩摩羅什大師,我從梵本的角度來說,他真的是大譯師。他並不驕傲,很有耐心把大家的問題都處理,可是他有一個精神卻是我們在漢譯本裡面是看不到的,這個只有你在梵文本裡面才會看到。就是他很努力把漢譯本的語言排列與梵文平行。其實鳩摩羅什大師,過去很多人說他翻譯法華經,般若經是用"意譯",不是"直譯",這是錯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就是直譯。後面"一時佛在舍衛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具"也是直譯。其實鳩摩羅什一直很希望追隨梵文的語序,讓後人讀到漢譯本,猶如讀到梵文原本那樣親切自然。所以難怪,當隋朝的崛闍大師奉了詔書,要再修改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時,他發現不需要更改太多,只需要更改小部分,如普門品沒有頌偈,這種情況,他就補進去,還有天竺梵本是廿七品,他也把妙法蓮華經改成廿七品,就照梵文本品序更動。變成"添品妙法蓮華經"。後來的人,確實採用了隋朝這位大師的意見,將一些資料補了進去,可是名字就是不改,也還是照樣流通鳩摩羅什大師的名號。可見大師的用心,祖師們似乎都能領會,到今天我們也都還用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這個真的不是沒有理由的。
梁啟超曾經評論過鳩摩羅什的翻譯風格,其中一點:他發現佛經裡面很少使用"之呼則也"這類文言文虛詞。大家是否也有這種感覺?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其實梵文就是答案。因為梵文沒有類似英文的"of"這種單字,直接都在名詞的格尾上表示,"屬格"。所以梵文如此,當然鳩摩羅什的翻譯也把"之呼則也"給省了。 事實上梵文本來就是白話文啊!自然中文就算只有文言文,你看祖師很有智慧,想辦法創造白話文出來了。你看四書五經的中文,和金剛經,法華經的中文相比,你會認為哪一種比較淺一點?當然是金剛經那種的,是不是?千年下來,這樣的經文風格不知道度化了多少人啊!!還讓好多的文人願意幫我們漢傳佛教宣傳,都深入人心了!鳩摩羅什法師譯經風格,其實就是容易諷誦,能夠進入梵唄,這就是他翻譯佛典的主要風格。
靜涵/文
過去佛教史書上面,常常說某經是某期的大乘佛教經論典,末學有一些不同看法:
1.學者過去都以梵本上面的文字拼寫法去論斷這部經可能出現的時間,這個方法事實上是有待商榷。道理在於佛典是從口傳時代,到經典書寫時代,中間還有五六百年的時間(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一世紀),現在我們只能說某經的版本大概是甚麼時間出版,這是出版時間,但成書的時間不一定就是出版時間啊?好像你看書上面,過去書籍都有幾版幾版,譬如說是第九版,同時會標示該書初版是甚麼時候。梵本誰都知道是傳抄的,學者們根據這部梵本可能是甚麼時代,可是梵本卻不一定告訴你我已經傳抄第幾手。所以要把梵本產生的時代,說成是大乘佛教發生的時代,事實上太謙強!在邏輯上是很容易發生謬誤的!
2.何況,佛經編成以前是經歷了一段口傳的時期,口傳還是經過部派與部派,寺院與寺院,僧團與僧團之間逐漸累積出來。很可能某部派下傳承哪一品,某寺院有某一品,某大師的口耳傳承只有某幾品這樣逐步累積。所以法華經三種譯本,就有廿八品與廿七品兩種。這也是傳承的差別,反正印度佛教也沒有甚麼中央標準局,設立一個佛經標準規格之類的。佛法幾乎就是"隨人去傳",可是這些大經大論,我想就是因為印度佛教已經over了,不然,我舉添品妙法蓮華經為例,隋朝的時候就是有兩位大師"奉旨"查看"妙法蓮華經",然後回報皇帝說:竺法護譯本比較接近天竺多羅頁本(貝葉經本),而鳩摩羅什譯本比較接近龜茲國本(新疆庫車)。所以皇帝才又讓他們兩位作一個統合。同樣是梵本,天竺本有廿七品,龜茲國(可能)有廿八品(中亞細亞梵本是廿八品),羅什梵本缺少普門品的頌偈,還有本來就缺題婆達多品等等差異,與天竺梵本相比有些不同,所以就根據天竺梵本稍作修改,成為"添品妙法蓮華經"。但今天我們見到的流通法華經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可是內容已經參考過添品妙法蓮華經了。可見法華經是經過多次的修訂才成為今天我們所看見這樣。事實上,法華經在中國已經經歷了六次翻譯,但是完整的翻譯本只有三種,就是正法華經,妙法蓮華經與添品妙法蓮華經三種下來。我們很難根據梵本的成立時間去推估大乘佛教起源時間,所以這種說某經是甚麼早期,中期,晚期的講法,這是沒有根據的。
3.特別有人說密宗是晚期大乘佛教,這更是沒有根據的講法。因為佛典,我前面說過,是從口傳時代演變到後來成為梵本的時代,而梵本時代雖然是經過俗語,到混合梵文,乃至成為純梵文的寫本。你不能用中國的歷史角度去推估印度就是這樣的情況,用標準梵文寫成的佛典,雖然可以知道是佛典晚期的寫本,這和這部經是不是晚期的大乘經典相不相干?不相干的。如果這部經典失去了梵本,只留下中文本,那你就說這是中國人偽造經典,可以這樣說嗎?很難成立的!因為這是不相干的邏輯!佛典寫本的歷史不等於佛典成立的歷史。你無法推測佛典甚麼時候成立,怎麼能說大乘佛教不是原始佛教呢?
靜涵/文
末學這系列文章寫到這裡,最近察覺到,真的呼籲佛教界大家要深入學佛的,真的要學習梵文,千萬不要以為祖師翻譯完成就不需要再學梵文了。這翻譯裡頭,值得你問的問題相當多。佛典可不是一般的文學作品,翻譯的人是從印度來的,也是懂佛教的人,可是大家可不是每個人都懂中文的。所以翻譯的名詞裡面,常常會出現不一致的現象,舉例來說吧,密教有五方五佛,這台灣密教佛弟子大概都知道,那密教裡面講的"不空"和顯教講的"空"會不會矛盾?尤其是格魯派又是以龍樹菩薩的空性正見為主要依止,那北方的"不空成就如來"不就應該跳出來第一個反對龍樹菩薩,是不是?
信密教的你可曾想過這個問題?但你可曾想過"不空成就如來"的"不空"與龍樹的"空"是不是同一個單字?
兩個單字在梵文裡面可是大大不同!龍樹菩薩的"空",與佛教裡面一般講"空性",包含密宗在內,都是指"Sunyata"這個字。那密宗裡面講的五方五佛,裡面那個北方不空成就如來,裡面的"不空"不是那個字,是"Amogha",不空成就如來是"Amoghasiddhi-Tathagata"。"Amogha"原來的意思,要從"Mogha"講起,"Mogha"這個字是"愚笨"的意思。"A"作字頭的有否定的意思的用意,所以"A-mogha"就是"不笨","智慧"的意思,所以"不空成就如來",原來就是"智慧成就如來"的意思。可是翻譯的人卻不是這樣翻譯,我還在查。很可能早就有"智慧成就佛",所以他不能再翻一次,那就重複了。為什麼要翻成"不空"呢?我想這可能和唐朝流行的語言-類似閩南語那種中古漢語有關。台灣話說"空空","空",就是愚笨的意思,"不空"就是聰明的意思,所以或許是從這裡得到的靈感也說不定。但是無論如何,因為你把"空"字給放進去,如果你沒有讀過梵文,這讓你對龍樹菩薩,般若經上面講的"空性"與這尊佛祖名號感到矛盾,都是在講"空"啊!是不是?一個說"空",一個說"不空",沒讀過梵文怎麼知道他們原來是不同的單字啊!?其實有關"空"系列經論的翻譯者與密教系列的經論翻譯者是不同的人,"不空成就如來"這個名詞大約是唐朝時候翻譯的,不知道他是否讀過般若經,也不知道這樣翻譯出來會造成與前人翻譯混淆。不過唐朝那個時代是流行梵文的,不像現在都沒有梵本了,所以佛經一些譯語事實上,假如你"多聞",廣大參學,你或許會感到部分矛盾現象,那就只好學習玄奘大師,他很有勇氣敢去問為什麼,甚至於乾脆放下國內的一些尊宿法師,直接去西方問這個問題。事實上,玄奘西天取經的意義,不是甚麼中國沒有大乘佛法,所以要去西天取經,這是西遊記講的。真正的問題就是,玄奘已經發現到翻譯的佛經內存在了一些譯詞上的矛盾,導致義理上講不清楚,他曾經為了這個問題去訪問好幾位當時對經典義理非常精通的法師,但是都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所以他就乾脆自己去印度問個清楚。
在南北朝與隋唐之際,中國佛教曾經興起一股西天求法的熱潮,好幾位都是因為經義上的不明才去問的。可見當時的學佛人真的很精進,其中有一位大德,智嚴法師,他是因為自己所受的戒有沒有得到戒體,特地去印度問,路邊樹下找到了一個阿羅漢,這阿羅漢也很客氣,謙稱自己是小乘,所以不了解大乘問題,但可以幫他上兜率陀天去找彌勒菩薩幫忙弄清楚,所以就入定上去問彌勒菩薩。結果彌勒菩薩親口告訴阿羅漢:沒有問題,他有得到戒體。就這樣那位阿羅漢就下來告訴智嚴法師:你有得到戒體。所以,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古人讀書非常用心,遇到不了解的東西,就會去求教,甚至於不辭辛苦到西方天竺也要弄個清楚。
最近也讀了一本有關尼泊爾佛像的介紹,是釋迦教授寫的。這本書大家可以去下載,http://www.nagarjunainstitute.com/e_books.htm,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好處,就是用原文-也就是梵文來書寫佛菩薩的名字,全書是用英文寫的,我覺得這很重要。尤其有一章特別介紹觀世音菩薩的部分。這啟發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普門品裡面要說觀世音菩薩又號"施無畏者"?原來觀世音菩薩的"世音"二字,梵文不是這樣,是"世自在",等於是"觀世自在",簡稱"觀自在"。"觀世音"是過去佛法剛傳到中國的時候翻譯的,最早還曾有人翻譯成"光世音菩薩",那個就變成現在"清海無上師"以前常常說的她這個叫做"光音法門"。玄奘曾經提過這個問題,認為"觀世音菩薩"應該翻譯成"觀自在菩薩",所以大家心經上面不是就讀過"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嗎?現在,這裡我們要記得"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正名。用這個知識去讀尼泊爾佛像這本書,你就會發現我所說的,不是有很多類型的觀自在菩薩嗎?包含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在內都是。原來不論他們是甚麼樣的形體,他們的名號後面都會有共同的名號:Lokeshvara,好像我們中國人都有個姓氏一樣,這族菩薩造像全都是 Lokeshvara,也就是"世自在"系列,實際上都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包括"世界主自在菩薩","千手千眼自在菩薩","不空罥索世自在菩薩"等等都是屬於"觀自在菩薩",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其實從"世自在"這三個字,按照梵文對"自在"的解釋,就是"本來就有",不依附他人,獨立自主,毫無畏懼的意思,這是很十足的佛教意味。所以這是男人形象,不論是觀世音菩薩或是觀自在菩薩都是男性化身,但是觀世音菩薩是以非常智慧的方式去表達他是獨立自主,面對世界毫無畏懼的形象,所謂的智慧,就是他非常懂得眾生的心,現出適當的形象,採取正當而無因果疑慮的方式來達到啟悟眾生學佛的行徑。所以佛陀才會在普門品上面告訴大家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是大功德主,大家都應該受持觀世音菩薩,或是觀自在菩薩名號。其實梵本法華經講的意思應該是受持"觀自在菩薩"名號,不過大家唸觀音菩薩習慣,也有感應就可以這樣唸。但我自己則有不同的體會,我們應當學習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的精神來面對我們的業力,甚且是眾生的業力,自助助人,這種精神來學佛,佛陀講的意思,我想就是這樣。
靜涵老師文集
靜涵老師簡介: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學組碩士,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組博士班生。民
國七十五年皈依三寶迄今。皈依淨行大師、懺雲大師、慧坦大師、格魯派堪布昂旺仁
切及曉雲導師等教界長老。學術專業為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佛教音聲法門研究,中
國佛教梵唄發展史,漢語方言學等。著有“魚山聲明集研究-中國佛教梵唄發展的考
察”(88年,華梵東研所碩士論文),“一路念佛到中吐-梵唄史談”(89年,法鼓
文化出版公司),目前正進行中國大乘佛教音聲法門修行研究,並於90年起於法鼓山
出版之“人生雜誌”撰寫音聲法門研究專欄。
靜涵老師是佛網的善知識,同時也是大家的善知識。靜涵老師是一有良知的佛教
學者,應該這樣說:「身為佛學學者,最好亦是宗教徒(正信佛教徒),因為這樣一
來有佛教戒律、願力、正知正見的理念為中心,如此方能造福眾生慧命。」
靜涵老師文集_學佛雜感 921207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81
靜涵老師文集_梵文開講 921207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82&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跑灌頂不修法,真的很可惜 921126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83&page=1
靜涵老師文集-字體本空,實性無窮-以「陀羅尼」為中心的密宗音聲修行法門 921124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84&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佛魔之辨 921124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85&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論出家與在家的佛學老師 921124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86&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梵文念誦目前只是學術研究階段》 921119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87&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何謂末法? 921117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89&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佛教學研究的反省 921117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90&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附佛外道形成的原因 921117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91&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淺談佛門對學佛對象的教育經營 921112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92&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佛陀是生命的探索家 921107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93&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在家居士的佛教教育應與出家僧眾有別 921103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94&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禪宗音聲修行法門初探 921103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95&page=2
靜涵老師文集_與其說佛教教育如何教,不如說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921103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96&page=1
靜涵老師文集_讀經方法(一) 破除文言文的障礙 921103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97&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