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恭敬規矩的肢體行為,可以表露出一個人謙虛的心懷。
文:嘎瑪仁波切
拜佛的方式並不難,可以增長我們很多的功德。頂禮前,首先將雙手合掌在胸前。開始頂禮時,合掌在頭頂上。頭頂是身體的最高點,這時是懺悔曾經以身體所作的一切惡業。譬如殺生、不予取、邪淫等等行為,以此清淨屬於身體的罪障。
接著,合掌在嘴巴和喉嚨前面,雙掌指尖靠近嘴唇,下部靠近喉嚨。因為我們的語言,是靠嘴唇和喉嚨發出聲音的,這時是懺悔曾以嘴巴喉嚨上所造的惡業。譬如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以此清淨屬於語言上的罪障。
再接著,合掌在胸前,這時懺悔由意念所作的一切惡業。譬如貪心、瞋心和邪見,以此清淨意念上所造的罪障。
我們以身口意頂禮,來懺悔清淨身、口、意所造的一切業障。
拜佛的方式有小禮拜和大禮拜。小禮拜是以身體的五處觸地頂禮,稱為五體投地。所謂的五體,就是額頭、雙手掌和雙膝蓋這五個部位。
拜佛的時候,雙掌、膝蓋和額頭一定要觸地。如果只有雙掌和雙膝著地,額頭沒有著地,就不算五體投地。如果將整個身體伸長,全身觸地頂禮,就叫做大禮拜。
為什麼一定要五體投地呢?因為我們凡夫具有貪、瞋、癡、傲慢、懷疑和嫉妒等五毒,五毒是我們無始來深重的習氣,我們可以用五體投地的方式來慢慢消除。清淨五毒煩惱業障之後,可以得到身、語、意、事業和功德的加持力,一切隨五體投地而圓滿功德。
以五體投地的方式跪拜頂禮後,站起來時,一樣要如前重新合掌。起身時,腰要挺直,行禮如儀。在這中間,雙手合掌不要只在頭頂、嘴巴、胸前上下很快甩動一下,連膝蓋、額頭都不著地,這是不恭敬的行為。佛經上說「躬曲頂禮者,其異熟果將轉生為背上生大瘤的侏儒駝背之人。」
假如我們拜佛的時候,顧慮到世俗人的種種看法,存有或多或少傲慢心的話,當然功德會打折扣。如果只是隨意頂禮,或隨意作大禮拜。雖然作得次數很多,但這對自己沒有什麼利益。如果因為工作忙碌,時間不夠,每一次頂禮時,只要十分如法,十分規矩,好好用心專一,頂禮的數目不多,也有不少功德。
現在有些人禮佛或拜見上師的時候,常常用問訊的方式。第一次是作稍微像樣的頂禮,第二次就稍稍曲身問訊。其實問訊是古時候對重要人士的問候方式,現在我們是學習和追求佛法的人,對上師和佛菩薩用這種問訊方式,照規矩來講是很不恭敬的。
但是,現在既然形成了一個習慣以後,如果場合上不方便頂禮,也只能用問訊了。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狀況,還是應該對佛菩薩和上師,用傳統的禮拜方式,恭敬虔誠頂禮。因為頂禮的功德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啊。
如果學習佛法的人,不知道頂禮的方式,就要請上師指導。而且隨時隨地都不要忘記,平常要好好修習。如果知道了正確的禮拜方式而不去做,就算學了多少佛法,也沒有什麼意義和成就。
習慣頂禮的方式以後,這種端正的姿勢會讓旁人看了心生敬意。一個學佛者的修行,學到什麼樣的境界,從禮佛的姿態就可以觀察出來。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因為他的上師瑪律巴不傳法給他,便去找鄂巴上師。
當時鄂巴上師正在傳《二觀察續》,密勒日巴尊者在遠處就向他頂禮。鄂巴上師看到下面幾千人之中,有一個人禮拜的方式就是不一樣,非常高興地在法座上回禮。
因為他在法座上戴著法帽,就連法帽也拿了下來。他說「那個人頂禮的方式是南岩瑪律巴尊者傳承的頂禮方式,去問問那個人是誰啊?」因為他覺得那個人禮拜的方式,和自己上師瑪律巴的傳承很像,可能是上師的弟子。
可見,透過恭敬規矩的肢體行為,可以表露出一個人謙虛的心懷。如法的頂禮,是追隨傳承上師們最殊勝的態度,可以消除自己深藏內在的傲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