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人生八智慧,得一便可贏一生
發佈:定英蔣德英
範蠡是春秋時代的奇人,他輔佐越王勾踐籌畫20餘年,最終率領越國的軍隊滅亡強大的吳國,報了當年險被滅國之仇,並且稱霸一方。就在他被勾踐封為上將軍,統帥全國兵馬,成為越國的三號人物之時,他卻功成身退,隱姓埋名到異國去經商,他憑藉出色的商業頭腦,迅速成為地方首富,之後散盡家財再次改名移居,如此先後三次成為首富。他的後代沿用他的方法經商,最終都富甲一方。晚年范蠡自號陶朱公,後世則把陶朱公作為商業的鼻祖進行供奉。
中國歷史上成功的人物多如牛毛,但絕大部分只是在某幾件事上成功,像範蠡這樣近乎完美的人物卻不多見。
一是不爭的人生智慧
老子說:不爭而善勝,夫唯不爭,故無尤,無執故無失。范蠡是復興越國的首功之臣,但範蠡不爭功,更不爭權奪利,而是信奉“夫唯不爭,故無憂”理念。因為不爭名利,所以越王傷害不了他。
範蠡一生中很多事都體現出他的“不爭而善勝”,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智慧,從大的方面講,他不與社會爭——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也許這正是范蠡被後人奉為文財神的原因之一。
二是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名成功隧身退,天之道,名與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寂滅,故道誡之。範蠡乘舟去,道意謙信,不隱身刑剝,是其效也。”《老子想爾注》。
吳越戰爭勝利後,範蠡及時身退。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給文種寫了一封信,勸他及時離開,文種不聽,對越王勾踐存有幻想,仍貪戀著官位,爭競的名利。
范蠡拋棄名利,得以全身而退,而文中卻遭殺身之禍。這是他“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三是體察細節的人生智慧
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唯獨勾踐面無喜色。範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越王為爭國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願以償,便不想歸功於臣下。
從細節處,範蠡察覺到了殺身之禍,而主動逃避。
四是禍福相生相隨的人生智慧
“禍兮福所依”禍福相生相隨,範蠡深諳此道,最善於在福的頂端看到禍所伏,果斷離開。
范蠡到了齊國,在齊國海邊圍墾種田。齊國聘他為宰相,他有了“不祥”之感:“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在智慧的帶領下,他立即離開了齊國,隱藏于陶地。
五是選擇的人生智慧
范蠡選擇陶地也是他人生智慧的體現,陶在古時處於各國之間,是一處與各國都不相干的地方,又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地方,它北臨中原,南接吳楚,交通便利,正是個經商的好地方。他就是在這裡生活的19年中三致千金。
葛洪《抱樸子•內篇•釋滯》:“範公霸越而泛海,琴高執笏于宋康,常生降志於執鞭,莊公藏器於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於朝隱,蓋有餘力故也。何必修于山林,盡廢生民之事,然後乃成戶?”
六是厚道的人生智慧
傳說魏國國王面臨一個案子,“群臣一半以為罪,一半以為不當罪”,魏王不能決斷,便請範蠡來幫忙。
範蠡先講了一個故事:“我家中有兩塊白璧,這兩塊璧的顏色、質地、直徑都差不多。但價格不同,一塊值千金,一塊值五百金。”
王問:“直徑與色澤差不多,怎麼價格差那麼多呢?”
陶朱公說:“側過來看,一塊比另一塊厚一倍,所以值千金。”
老子主張:“不爭”,還主張厚道。老子說:“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含德之厚著,比於赤子。”老子所說的“厚”與範蠡在這裡所說的“厚”是一個意思,即忠厚、敦厚。
七是仗義疏財的人生智慧
範蠡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了很多錢,但他不當守財,經常仗義疏財,這在古代是不多見的。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
范蠡仗義疏財的人生智慧,來自于老子的財富觀念。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想想看,這話說的卻有道理,那麼多富豪破產,又有那麼多守財奴,有哪一個能將財產流傳至今呢。
八是識人識事的人生智慧
范蠡的人生智慧從他救他的小兒子可見一斑,表現於善於識人用人的人生智慧,也表現了他識事的人生智慧。
范蠡居陶,生少。少子長大後,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範蠡說:“殺人而死,該是如此,但身價千金的人不該死於大庭廣眾之下。”於是就讓少子去前往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
范黎長子也請命想去,範蠡堅決不同意。長子說:“家有長子,今弟有罪,不派我去,而讓少弟去,是我不成器。”,說完欲自殺,夫人連忙說:“派少子去,未必能救次子,而先失去長子,怎麼可以這樣?”
范蠡不得已派長子去,命其去找莊生幫忙,並叮囑說:“到楚國後就進獻千金給莊生,聽任他從事,千萬別與他爭。”長子出發了,卻在路上私積數百金。
范蠡長子到楚國後,把信和重金交給莊生。臨別時,莊村告誡說:“你趕快離開,千萬別停留,等你弟弟出來後,別問是怎麼回事。”
長子卻沒有聽從莊生的話而而私自留下,並把路上私積的數百金,分送給其他的自認為能幫上忙的楚國貴人。
莊生家很貧窮,但他以廉直聞名於國內,自楚王以下人民都像對待老師那樣尊敬他,作為信義之人,莊生對於範蠡進獻的黃金,並無意接受,而是打算在事情辦成後再還給他。而范蠡長子並不知其意。
莊生入見楚王,稟告說:“我觀察到天上有某星停留在某個位置,表明楚國會有災害。”楚王平素信任莊生,向他瞭解解決之道。莊生回答說:“只有德行可以消除。”楚王決定赦免罪犯來消除災害。
楚國貴人得到消息後連忙給范蠡長子報信。范蠡長子想,既然弟弟可以獲得赦免,千金送莊生,不是白白浪費了嗎?於是就又重返莊生家。莊生驚訝地問:“你怎麼還沒走?”范蠡長子回答說:“我聽說楚王要赦免我弟弟,特來告知辭行的。”
莊生明白了他的想法,就說,你自己進房內取金子吧。范蠡長子帶走了金子,獨自歡慶。
莊生因范蠡長子的行為感到羞辱,就入見楚王說:“您想以德行消除災難,可我聽見路人都說陶的富人範蠡之子因殺人囚禁在楚國,他家人用重金賄賂王左右之人,因而王不是因體恤楚國而行赦免,是為了範蠡之子 。”
楚王大怒說:“寡人雖不德,怎麼會因為是範蠡之子就特別照顧?”於是令殺掉範蠡之子後,明日再下特赦令。
范蠡長子呢,自然是帶著死訊回到家。母親和國人都感到悲哀,唯有範蠡獨笑說:“我早就知道他弟弟會被殺,不是他不愛他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呢!他從小與我在一起,見到我的困苦,為生的艱難,不忍捨棄錢財。而少弟生在家道富裕之時,坐乘完備,並不知財富的來源,因而很容易棄財,不會吝嗇。我先前決定派少弟去,就是因為他能捨棄家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我日夜在等他的喪訊傳來。”
范蠡派子救小兒的故事,也被稱為“三聚三散”的最後一“散”的故事。
範蠡每到一處都能成名於天下。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以保全自身為根本,功名富貴的捨得,就在這先聚後散中,表現出人生的智慧,而給後人帶來的則是人生哲理的啟迪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5/553421.html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