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自在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您每天都是如何使用您那難得易失的寶貴人身呢?是用它來爭名奪利造惡業嗎?還是閒聊渙散虛度日子呢?或者是善用它來布施持戒作好事?您是每天只想著用它來吃喝玩樂,以使自己的私欲獲得短暫的麻醉?還是醒悟人生無常,轉而利用它來好好的解決生死大事?
想想我們人生在世,辛辛苦苦的忙了一輩子,掙到最後,不管您擁有再大的財富與權勢,死後不僅一樣都帶不走,反而這輩子在跟人家爭得頭破血流的同時,所造下的一大堆惡業,死後卻硬生生的把我們拖到惡道裏頭去受苦,唉!何苦來哉,想想真是不值得啊!
也許您如今已經覺悟到,人世間虛假美景的背後,就是熾烈的貪瞋痴等猛火在燃燒,而死後呢?這些惡業將使您感召到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中受苦。於是您發勇猛精進心,一心一意想要超脫生死輪迴。然而,您學佛、修佛也一段時日了,反省一下自己,不要說生死能自在,就拿一般普通的煩惱痛苦來說,您是不是因為學佛而減輕許多了呢?還是一點也不呢?您學佛到底是在表面功夫上下文章呢?還是真正努力的在修持佛法的真實義!好好反省一下,您今天在佛法上的修持,業障到底淨除了多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是要邊修邊印證的!您對自己生命的真實狀況到底又了解了多少,千萬別建個空中樓閣,自我陶醉啊!
就拿禪修來說,您是不是也每天都有在打坐,但坐了那麼久了,是不是一顆心整天在昏沈的大病散亂中打轉呢?您是不是佛經、公案、禪宗典籍等也看了一堆,而且能言善道、出口成章,說起禪話來更是滔滔滔不絕呢,有時候您甚至還深深被自己無礙的辯才所折服。但是請回頭看一下,,看看您自己內在的業障、習性到底有沒有淨化,如果沒有淨化,卻反而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禪法研究很深,因而自滿自誇、我慢貢高等心中的毒素一一出來,那您的水準也只能到這裏,說句老實話,對生死是無用的啦。
如果您的禪修,就只是埋首在這些禪典、公案當中,作了一大堆學術研究方面的論文,甚至取得了不少學位、頭銜等等,這樣就能表示您在禪修上得到真正的成就了嗎?別傻了,這是不可能的。想想生命是那麼的無常,當您一旦一口氣吸不上來時,無量劫的業障又現前時,您真的能作得了主嗎?想想看,我們自以為懂了這麼多的禪理與知識,在面對業障反撲的時真實境界時,您所修持的佛法(自以為是的佛法)能用嗎?
不要說我們凡夫眾生,就是古代的禪宗祖師們,也曾經遭遇過這種窘狀。就像下面要介紹的這位香嚴智閑禪師,他人既聰明且學富五車,懂得的禪理知識又比我們實在是多得不知道有多少,但是當他真正面對自己生命最重要的問題時,又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呢?
(一)秋風掃落葉
馬祖道一的親傳法脈弟子—百丈懷海在禪宗也是很有名的,而百丈禪師再傳下去就是~溈山~仰山了,筆者前面章節中所提的文喜禪師(文殊現身記)就是仰山禪師的弟子,而百丈禪師有一位弟子非常聰明,名字叫│香嚴智閑,而這智閑禪師自從百丈入滅圓寂後,就跟隨大師兄~溈山靈祐學禪。有一天溈山對智閑禪師說‧‧‧
溈山曰:「聽說您在我們師父~百丈先師
住世之時,口齒伶俐,師父問您
一句,您答十句,師父問您十句
,您答百句,這是您小聰明的地
方。但是光憑這些佛學常識或知
識是沒有什麼用的。」
溈山曰:「現在我再問您,父母未生以前
,您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哇!平時只重視引經據典,考證東考證西,收集歸納及整理資料的智閑禪師,這時回答不出來了,只好拍拍屁股回到自己的禪房,並且用盡所有的精神及時間,翻遍了大藏經及禪宗祖師爺們所留下來的語錄、公案之類書籍,最後連參考書都用上了,就好像要赴京趕考或是大學聯考一樣的緊張又心煩(智閑的學佛及修禪方式,與目前許多學者派的「禪宗通」很像),可是就是找不到「本來面目」。於是香嚴智閑只好厚著臉皮,再回來找大師兄—溈山請教了。
溈山:「我實在無可奉告。如果有什麼東
西可以教給您的話,那是我的東西
(指本來面目,佛性),並不是您
的東西。」
香嚴智閑一聽大師兄說了這一番話之後,總覺得大師兄可能有意在隱瞞百丈先師所傳給他的「正法眼藏」,於是在傷心及一氣之下,就用一把火把自己身邊多年以來塞滿屋子的書籍、資料、文件都燒掉了,並且打算過比較單純及佛陀世尊所制定下來的叢林戒律生活,智閑禪師從此就垂頭喪氣,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於是離開了大師兄而過著簡單的雲遊僧生活。
就這樣雲遊四海,晃呀晃的,又過了幾年,來到了慧忠禪師的墓時,就築個茅草屋定居下來了,香嚴智閑倒像個孤兒一樣,心想同門師兄的情誼及過去在百丈師父那裏的快樂時光,不禁悲從中來。但是這樣也好,只怪自己學禪只學個「殼」似的,學一堆垃圾知識有什麼用,只會使六賊更加囂張罷了,現在倒好,什麼都放下了,粗茶淡飯的以大地為床,夜空星辰為被,以破爛的茅草屋為傘,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就這樣平平常常的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香嚴智閑就這樣又過了幾年,因為能將許多事都「放下」,心理就較為輕鬆,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漸漸的,一步步的,智閑禪師的心靈已達極純淨無邪、無分別心之心境,就是這麼的無心,其「我執」、「法執」才漸磨去破除,而以前執著又死咬著經典不放的智閑禪師就這樣由大自然來洗淨他「污垢」的心。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香嚴智閑,其很無心的又不知不覺的已經漸漸達到「心無所住」之意境了。
萬事俱足,只欠東風。當有一天香嚴智閑正在除草的時候,忽然括起了一陣風,智閑在除草中,撿到一片屋瓦,於是很無心的將這塊瓦片拋開,正好擊中了靠在牆邊的一整排翠竹子,而這一整排竹子劈哩啪啦的倒下去時,智閑禪師竟開悟,明心見性,即心成佛了。於是他作了一首偈語: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隨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香嚴智閑也是種種的機緣巧合及成熟,其心性自自然然的在「放得下」之幾年中,逐漸細膩專注,且精神統一,再加上平常心的灑掃進退,其實智閑禪師在開悟前已經不知不覺的修到六祖大師所說的「一行三昧」了。對於明心見性成佛者來說,大地萬物,一草一木,一花一物,無一不是法身佛,在禪者的眼中世界大地萬物即同如來,混然一體實無分別,而這「秋風掃落葉」也只是大地如來方便度了他而已,再加上眾生皆有佛性,也可以算是香嚴智閑的內在佛性「自性佛」度了他自己。
在那竹子倒下來時的清脆聲,這一排排的聲響,正好徹底的打破智閑禪師所剩下最後及最細微的「我執」,當然一般人我執及法執是很堅固的,但智閑禪師自從離開大師兄│溈山以來,卻不知不覺的在生活中,把「我執」磨去了九成以上,故機緣成熟時,早晚都會開悟。
所以現代修禪學佛的人,要多反省了,是不是您也該放下那一堆堆所知障、煩惱障、我見、邊見、斷見及法執呢?佛就在您心中,是您不識自心本性而已,才會冤枉流浪生死大海無量劫,我們一起以香嚴智閑的故事共勉吧!
※ ※ ※
※
怎麼樣,看了以上這段公案,您是不是對「見性開悟」有了比較正確的認知!而且您是不是也能從中觀照到自己禪修上的一些弊病。
自古以來,真正的禪修,要達到明心見性,生死自在,都是要經過一番老實用功修持才能證到的,不是像我們現代許多「禪學高手」,懂得了一點皮毛,就到處耍嘴皮子,如此,終究自誤誤人啊!
說到生死自在,古來許多禪宗祖師們的真實功夫可不是蓋的,其中又以唐朝龐蘊居士一家人的圓寂示現,最為膾炙人口,而且也算得上是「出神入化」了。看看龐居士一家人丟棄臭皮囊(入滅圓寂)就好像丟掉破鞋一樣的乾淨俐落,絕不拖泥帶水,不得不讓我們對禪宗的心法及修持,佩服得五體投地。
(二)生死自在的龐居士
筆者前面提過,六祖惠能大師在圓寂前就曾預言,我頓悟的禪宗法脈中,日後(六祖入滅七十年後)將會出現二位菩薩,一位出家為僧~馬祖道一,另一位是在家的禪宗居士~龐居士。而龐居士於馬祖道一所弘化的南禪宗最盛之時的湖南江西一帶生活,在馬祖道一的門下高手如雲人才濟濟,但是其中卻出了一位大成就在家弟子—龐居士,而龐居士雖然是明心見性的禪宗大成就者,但他絕不出家為僧,因為他必須靠自力更生來養活妻子兒女,故他在世俗中行禪修道,雖然龐居士不像馬祖道一那樣的開辦禪院弘揚禪風,但龐居士的事蹟也是度了很多人的。
龐居士出生於衡陽,其父親為衡陽太守,所以龐居士也算是出身書香門第之達官貴人的。龐居士的童年也就同古代人一樣,十年寒窗苦讀,等待他日功名成就時,也同其他同學一樣讀聖賢書,做聖賢事,可以算是儒家弟子的生活及思想了。有一次龐居士也跟人家一起赴京趕考,正好碰上一位奇僧幫他看相,這奇僧對龐居士說:「您呀!被官選上,不如被佛選上。」
也不知道怎麼搞的,龐居士終於拜在馬祖道一的座下參禪悟道,約在道一禪師處參學三年。龐居士悟道後便將祖先傳下來的所有財產及家當,通通載到船上然後駛到湘江後鑿沈整隻船,連家業、家產、家當、金銀財寶一起讓它隨船沈入江河之中。後來龐居士帶著一家大小四口移居到襄陽城外,過著隱居的生活,龐居士每天就以編竹器為生,堂堂一位開悟的大菩薩竟然是這麼的看破世間名利及功名,且很有骨氣的,雖然祖先財產萬貫,但卻絲毫不起貪念,通通丟到河裏去了。
龐居士在中國民間示現,就如同佛陀住世時代的維摩詰大士一樣,所以龐居士有中國的「維摩詰」之稱,例如有一宿覺之稱的「永嘉玄覺」大師,在其還沒參訪六祖惠能之前,也是勤修「維摩詰經」,達到很好的智慧及程度的。話說龐居士晚年即將入滅圓寂之時‧‧‧
有一天龐居士在人間的因緣已盡,正準備入滅圓寂之時,龐居士坐在屋內的草席上,正在端坐調息,準備進入九次第定之時,他的女兒靈照說:「日蝕了,要不要出來看一下?」
於是龐居士本來準備馬上入滅圓寂的,因女兒說日蝕了,就離席出去看一看是什麼東東?就在龐居士離開準備圓寂的坐席時,他的女兒靈照搶先一步,趁機坐上草席比龐居士先一步入滅圓寂了。
於是龐居士感嘆的說:「這死丫頭,可真眼明手快。」
後來龐居士準備幫自己女兒火化了,便收拾女兒圓寂後的這具臭皮囊(色身),就在辦喪事的時候,地方官及太守也都來探望龐居士,畢竟官差大爺與龐家也是世交啊。就在太守來到龐居士家中時,龐居士對著太守說:「所有一切事物都是幻化空無的,如雲如影,看開一點吧!」話一說完,接著龐居士也圓寂了。
就在大夥兒正準備火化龐居士身體的時候,居士的妻子得知這消息,便說道:「這個傻丫頭,這個死老頭,怎麼要走也不事先通知一聲呢?」於是居士的妻子立刻把這對父女圓寂的消息告訴了正在田裏工作的兒子,而龐居士的兒子一聽到老爹及妹妹走了,就大叫一聲,手中還拿著鋤頭,當下也站著入滅圓寂了。
宋朝時期的楊家將在歷史上是「一門忠烈」,為國盡忠抵禦外敵而身亡,而龐居士家中卻是一門深入「寂靜涅槃」生死自在啊!其全家大小在佛法的修證上是如此自在,生死由自己做主,遊戲在這幻化的人間。而一般人卻總是放不下家財萬貫、妻兒子女的,對於人世間的貪愛與執著迷得很深,唉!那都是無常的啊!死時是一點也帶不走的。龐居士的入滅故事帶給了許多修行人啟示,要有多深的禪定功力及大智慧才能如此的生死自在啊!
※ ※ ※ ※
您看到了嗎?自古以來,這些禪宗的祖師們「走」得多自在啊!原來禪宗的修法是這麼的殊勝,難怪人稱「天下第一宗」。或許您看到這邊,心裏也產生了極強大的歡喜踴躍感,心想:「要是能跟他們一樣生死自在,那該多好啊!」於是您便一心學人家,又是打坐,又是參禪,那麼這時候,您得小心了,您可能犯了禪修中的大病,就是太「急求果報」了。
因為您只看到禪師們開悟的結果,但您卻沒用心的去看這些明心見性的禪宗大師們,在開悟前所歷盡種種的磨練,那段辛酸,那段和水吞的日子,是那麼漫長,那種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的用功修行,不是我們可想而知的。你們要記得啊!因地要下得對,所結的果也才會真實啊!也許您會進一步的問:「怎麼樣的禪修,怎麼樣的用功得法,才能見性成佛。」 這說來可就話長了,簡單一點的說,「大菩提心」是一切眾生成佛的根本,若缺乏菩提心,不管您悟性有多深,即使是徹悟了,也不過是個羅漢,最後還是得迴小向大,廣修六度萬行,等成佛資糧圓滿俱足了,且業障、習性也銷磨殆盡了,此時一切功行圓滿,才能妙覺一轉而成就佛果。
在禪修這一路上,從如何積聚資糧、淨除罪障,乃至於什麼是真正的大菩提心等等,都必須依止一位具有證量的善知識,由他善巧的方便指明並加以引導,才有可能步步無錯的一路直超如來聖地。否則以禪修這麼殊勝、「超速」的成佛大法,如果您一味的求快、求果報,則走偏墮落的速度也會跟著加快,正所謂「上得快,下得也快」啊!您在修持禪宗時,可千萬不能自己一個人盲修瞎練啊!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禪修中常常會出現許多相似的定境或智慧,如果沒有一位明眼人(也就是過來人)在我們身邊教導的話,那我們實在分不清楚,便很可能得少為足,認為這些相似的境界就是真正入定或開智慧,多少人因禪修而誤入歧途,就是因為對這些禪修的心法次第不明瞭而造成誤判,誤以為自己已經成就了,其實還早得很呢。
例如,在我們得到根本定(初禪)之前,常常會修到眼前景物如煙如幻,最後整個消失掉了,或者感覺自己的身心不見了,很多人修到這邊,還以為自己已經入「定」了,甚至更有人誤認為這就是「空」的境界,自以為己經證得空「慧」了,殊不知,這根本連初禪都談不上邊呢!
甚至還有人在打坐坐到這個階段時,「證」到了原來一切萬物都是空無所有的,便因此錯以為既然一切都是空,那不管我們作什麼都無所謂了,反正也沒什麼因果,一切皆空嘛!這就是自古以來,很多人因不明瞭禪修之次第所產生的「斷滅空」及「撥無因果」等誤解,這些人若不覺悟,最後都會變成斷見外道的,如果以此邪見更去迷惑眾生,自誤誤人,則死後必墮入無間地獄受盡種種無量無邊的痛苦。
佛陀曾在楞嚴經裏,提到過「無聞比丘」的實際例子。佛陀說,當初無聞比丘,因不求多聞,不明瞭整個禪修的次第,得少為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僅僅修得了無想定,以此定力投生色界第四禪天的無想天中,卻誤以為自己已經證入寂靜涅槃境界了,因此便妄稱自己已經證得了小乘聖者阿羅漢果的境界。
等到無聞比丘天福享盡了,「想心」一起(入無想定時,只是以定力壓伏想心,令想心暫時不起而已),於是天人臨終時的衰相便相前,這時候的無聞比丘,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未曾證得聖果,突然見到自己怎麼又要投生六道,於是心裏便動了個念頭,毀謗阿羅漢也是死後要再受生死輪迴的,更誤認為佛陀所說的「阿羅漢不受後有」是騙人的大妄語。由於這謗佛謗法之罪,無聞比丘便從無想天直接墮入無間地獄中受苦去了。
因此,像這些禪修中可能遭遇到的「誤境」(不是悟境),是您我在禪修之前,就應先明瞭而深自警惕的。無異元來禪師,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曹洞宗的傳承祖師,在他所著作的「參禪警語」當中,就曾經列舉了許多我們禪修時經常可能遇到的「陷阱」,以及我們禪修時應該具備的一些修為,本文最後,就節錄其中幾個禪修時的重要心法,您只要用心深入去體會個中涵意,相信對您的禪修會有很大幫助的。
文章出處:禪門法語新知贈閱叢書1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