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你知道哪些佛學最基礎知識?

您是本帖的第 1018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你知道哪些佛學最基礎知識?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6
積分:5721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你知道哪些佛學最基礎知識?

 

你知道哪些佛學最基礎知識?

 

三寶

 

    佛、法、僧(與自性三寶:覺、正、淨相應)。

 

    佛寶:圓滿成就的一切諸佛;

 

    法寶:即諸佛的教法(佛教經典);

 

    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

 

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也可說為:一、皈依覺,覺而不迷,二、皈依正,正而不邪;三、皈依淨,淨而不染。

 

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十善」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

 

五根

 

    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

 

    欲神足:希慕欲樂;

 

    勤神足:精進無間;

 

    心神足:一心正念;

 

    觀神足:心不馳散。

 

四正勤

 

    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八關齋戒

 

    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脂粉香水,不穿華麗的衣服,不觀玩歌舞妓樂,七不睡臥高大床褥,八不非時食(日中一食,過午不食)。

 

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五力

 

    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

 

    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

 

    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

 

    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

 

    慧力:慧根增長,能破三界這諸惑。

 

七覺支

 

    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覺分。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

 

    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

 

    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快樂;

 

    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四法印

 

    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諸法無我:一切事物皆無自性;

 

    諸漏皆苦:一切情緒皆苦;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四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四聖諦

 

    四聖諦:苦、集、滅、道

 

    1、苦諦

 

    生苦:初出母胎,冷風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

 

    老苦:顏衰色變,體力減退,舉止言行,皆不如意;

 

    病苦:四大不調,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無安;

 

    死苦:五蘊分散,神識相離,茫然自失,業境現前;

 

    愛別離苦:親族朋友,名位權利,一切愛樂,離失之時;

 

    求不得苦:一切榮樂,可愛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怨憎會苦:怨家仇人,及諸事物,相遇會見,心生不安;

 

    五陰熾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識)無常,變易熾盛。

 

    2、集諦(無明):

 

    貪:名利財色,一切貪欲;

 

    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癡: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3、滅諦:

 

    無明煩惱,集諦業斷,我法執除,貪嗔癡盡,生死解脫,眾苦雲消,得寂滅境,安住涅槃。

 

    4、道諦:即八正道

 

    其中,四諦裡又分迷界與悟界兩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滅」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

 

十二因緣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

 

    行:造作諸業;

 

    識:業識投胎;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觸:出胎與外境接觸;

 

    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

 

    愛:對境生愛欲;

 

    取:追求造作;

 

    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

 

    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

 

六道

 

    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而有業報受身,此業報受身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

 

三學

 

    戒、定、慧。

 

    (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由於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對出家的僧侶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區別。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等。)

 

二諦

 

    真諦、又作勝義諦、第一義諦、即出世間之真理。

 

    俗諦、即世間之真理。

 

三福

 

    人天福:孝敬、慈悲、身善、口善、意善;

 

    二乘福:三皈、自性三寶、住持三寶,嚴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則;

 

    大乘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四得

 

    佈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愛語:慈愛的言語和態度。

 

    利行:為大眾利益服務。

 

    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動方面同於大眾。

 

四無量心

 

    慈:給予眾生快樂。

 

    悲:拔無量眾生之苦。

 

    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

 

    捨:慈悲濟度無量眾生,心不存著。

 

六和敬

 

    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六度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十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三資糧

 

    信:深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能遂願。

 

    願:發願命終往生淨土,至彼國得不退轉回入此界度化眾生。

 

    行:分正行與助行。正行指念佛;助行指禮誦、供養、六度萬行等。

 

四大菩薩寶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嵋山銀色界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東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琵琶表中道,教我們行「中道」。

 

    南方增長天王: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劍,劍表智慧,慧劍斬煩惱。

 

    西方廣目天王:西方天王一手拿龍或拿蛇,一手拿珠。龍、蛇會變化,代表社會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千變萬化;珠表示不變,在一切變化當中掌握不變的原則。不變就是定慧、就是誠敬,依此原則處事待人接物,無論社會如何變化,都會應付裕如,教化自在。

 

    北方多聞天王:北方天王拿的道具是傘蓋,傘代表防止污染;沒有污染時傘就收起來,有污染時傘就張開。現前社會,每個人都意識到嚴重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見解的污染、生理的污染、生活環境的污染。

 

三藏

 

    何謂三藏?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精通三藏,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試略談其義:

 

    經藏。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

 

    律藏。梵語毗奈耶,華言調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儀,善能調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藏。

 

    論藏。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又翻無比法。對佛典或經義加以議論,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後人以殊勝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均屬於論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經為經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為論藏。依大智度論說法,三藏屬小乘教專稱,但依據攝大乘論說法,大乘亦有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為論藏。

 

三佛教八宗

 

    1.淨土宗:專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至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代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

 

    2.禪宗:主修禪定,徹見心性本源為旨的法門;代表《楞伽經》《六祖壇經》《金剛經》;

 

    3.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華藏世界重重無盡,以法界觀為主。

 

    4.密宗:依理事觀行,三密相應獲得成就悉地;代表《大日經疏》等;

 

    5.天臺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智顗的天臺三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

 

    6.三論宗: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此宗廣破一切有所得,實有實無的偏見,說大乘經同明一道,同以無所得正觀為宗,對如來所說經教,不作高下優劣之分,但因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所以佛說的法門就有種種的不同。這叫隨機施教,因病授藥。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為此宗的中心理論。

 

    7.法相宗:即唯識宗也稱慈恩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經典: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學瑜伽一系學說,其所依經典,即以《瑜伽師地論》為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為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為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為其代表作。

 

    8.律宗: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8/9/29 上午 05:52:40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9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