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個人的福報,融入諸佛菩薩的福報恩德中,福源才能廣大
嘎瑪仁波切
世人多少都會有貪念存在,只是各有各的執著,但生命轉瞬即逝,一切的擁有也只在剎那間。捨的智慧,可以對治眾生的貪婪,真正捨,就能得。諸佛菩薩捨掉所能捨的一切,卻得到遠遠超越所捨的。
世間法的規則,讓我們覺得錢財的得與失是完全衡量我們生活幸福與否的標準值。無論個人、社會、團體、國家等等,在其關注探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測量的槓桿指數仍然是貨幣交易間的具體化問題。
當然,財富全球化是可以帶動全人類共同富裕的一個宏偉性目標。可是,這是世間法的角度。從出世間法中,我們談財富的積累,其實是要讓福報積累成為此生可持續化發展的戰略。
人都會有貪念,尤其對於錢財問題,這就是所謂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現實生活中,為了財產或是經濟所發生的糾紛比比皆是。作為凡夫俗子,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心量來去好好理解「捨」這個字的含義。在我們的意識中,認為「捨」就一定是「忍痛割愛」或是「剝奪所有」,就是這種淺薄的理解,讓世間人有很多難捨不捨的痛苦和不甘心。這就是一種貪,也是一種誤區。
我們以為「捨」就是沒有,但是讀不懂,「捨」字背後真正的內容,就是「得」。所以,世間糊塗的永遠多於睿智之人,因此也就有沒完沒了的關於經濟與財富難捨難分的話題和糾紛不斷的憤憤不平。
在佛法裡,為了對治我們的貪婪,倡導大家要普皆供養下施眾生。其目的在於,從無始以來到現在為止,我們都習慣性的將很多東西欲想佔為己有。大家每天的忙碌就是在想盡辦法去收藏一切我們認為的美好,收藏名,收藏利,收藏錢財、衣物、手錶、房子等等。
其實現實中,能讓我們收藏的非常有限,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非常短暫,不過匆匆幾十年而已,無論我們怎麼努力去囤積,收藏的慾望多麼強烈,實際上對於生命的短暫來說,我們所努力去收藏的一切都是極其有限的。
大多數人都天真的以為,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那些財富,就可以有掌控它們的主動權了,其實還是很被動的。世間的財富,不是固有不變的,貨幣存在的價值其意義就在於它的流通性。
所以,我們所追求的財富及價值觀,只是為了心有所駐的一個痛苦追求而已,我們想要穩固財富,不是靠「守」就能不斷積攢的,而是要靠「捨」。這種「捨」是一種睿智的投資眼光,當我們能力所能及的多做供養與佈施時,首先拓寬的就是心量,而且也會讓我們放下很多吝嗇的貪著。心量寬了,眼界自然就寬廣了,一個人只有對財富有正確的理解時,才可能和志趣相投之人,達成合作的共識。
對於錢財,大家都需要,但是試想,哪怕是一對合作夥伴,其中一個人,在生意的角度中,對於利益的分配,不是摳唆的「二八分,或一九分」,而是敢於給合作夥伴更多的利益分配,那麼誰不願意和大氣不貪吝的人合作呢?這取決於心量,也取決於一個人對於財富的正確理解,那麼敢於舍的人,肯定會廣聚財源的。
世間法的生財之道,永遠在於一個「捨」字。佛法的角度,倡導大家有上供下施的所行,也是為了在根本上來培養我們的豁達,從根本上解決財富可以聚集的問題。
佛菩薩們的福報遠遠大於我們,他們並不需要我們的財物,但是我們願意去供養,其實也是一種投資,就像我們把自己僅有的福報,「融資」於諸佛菩薩們的福報「資金庫」一般,這就像世間的投資一樣,錢多了生錢肯定來的快,也容易的多啊。
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供養,另個角度,也是掛靠於諸佛菩薩們的福報恩德,以此沾光。對於眾生的佈施,同樣是播種福報的積累,一個慈悲心、菩提心聚足的人,肯定不會是個世間福報欠缺的人。諸佛菩薩們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敢於舍他們所能捨的一切,他們同樣得到了更多超乎於舍的所得。
所以說,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最好的投資,不是局限在世間財富的多少,而是要把積累福報,當作生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去規劃,去推進。這才是有眼光和有遠見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