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感情、同事關係等經常有摩擦,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教的核心精神是智慧和慈悲。佛教多年的聞思就相當於大學的授課,而藏傳佛教自古以來的教育模式,和當今西方一些教育模式很相似。我想如果大家瞭解佛教教育的話,會對佛教有更多的正面瞭解。
——索達吉堪布
佛教理念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每個人的因緣都不同,大家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在面對生活時,內心需要一些指引和依靠。比如,現在很多年輕人把朋友交往也當作一種交易:如果我對你有五分好,那你對我得有七分好,如果做不到,至少也要對我有五分好,否則我就虧本了。
其實,按照佛經中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輪回中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我們獨自一人來到這個世界,死時也是依靠自己的業力而離開人間。
沒有另一個人的性格、業力會與我們的相同,但現在很多年輕人,經常要求別人與自己的愛好、思維一樣,喜歡將自己的模式強加於人,因此很多人的感情關係、同事關係經常有摩擦和矛盾。如果懂得佛教的一些道理,比如每個人習氣和業力是不同的,那很多矛盾就可以避免。
此外,家人之間也完全沒必要吵架。吵架往往都是因為一些很簡單的小事,跟國與國之間的事情相比,不值一提。而且家人之間吵架,往往都是覺得對方說話不中自己的意。
我們出家人在因明辯論的過程中,對語言的要求十分嚴格,不能讓對方有絲毫的可乘之機,但家人之間說話又不是因明辯論,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不應該像辯論一樣揪著對方的語言漏洞不放。
雖然我們身處一個「微」時代,但很多人都有一些「大」痛苦。其實,人生雖然會有一些情況難以面對,比如身體上的疾病、經濟上的困難,但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是不錯。因此,大家應該時常帶有微笑,這是一種心底智慧的光芒。
如果整天愁眉苦臉,那麼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得索然無味,包括吃飯、睡覺,甚至連做夢都是惡夢;但如果能調整好心態,心很清淨,臉上就會出現微笑,不但給別人心裡帶來溫暖,自己也會心情舒暢,甚至做夢都是美夢。因此,我們應該處處調整自己,否則,人生就會不斷地面對痛苦和問題。
有些大學生非常期待畢業,認為畢業後可以成家立業。其實,畢業後的生活壓力遠遠大過現在的壓力。當你工作時,可能又非常期待退休,退休後又往往有一種失落……這樣的人生,一直處於追逐和困惑中。
其實人活一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利他的心態。佛教所講的利他,不僅僅能幫助別人,更能為自身帶來廣大的利益。
最後,希望大家在這個微妙的時代,能行持微妙的善法,為自己的生活帶來微妙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