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觀賞。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您是本帖的第 722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阿貴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817
積分:1156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4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阿貴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 慈舟法師開示 *
要說明這一旬經文,先分兩段。
一、略說全經綱要
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地和弟子們講起極樂世界裡,佛菩薩們的修
道、度生、清淨、大自在;又說極樂國土裡金地樓閣蓮池行樹,形形
色色快樂景象。好比
華嚴經中「信解行證」四分的第一,舉起毗盧遮
那佛果位上華藏世界裡正報依報快樂景象,勸人歡樂生信,是一樣的


  信心生起了,接著勸人發願、修行;勸發願說:「
應當發願,生
彼國土
」等的,勸勉人發起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願。

  從這「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以下九十五個字,就勸
「解行」往生極樂,得「證」等覺果位;「解」義含在勸信文裡,「
證」義攝在勸行文中,又和『
華嚴經』的「解行證」三分是一樣的。
華嚴經』是廣華嚴,彌陀經是略華嚴了。

  這句經文是先反說,要生彼極樂國,少善根福德因緣是不可以的
。後又正說,念佛一行,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哪!

  這一句經,我覺得是全經的咽喉,最關緊要的。有人以念佛為正
行,餘行都是助行,指這些助行的不可少,說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
緣,也很有理。但是,我願意惟就經文以念佛的義理來說明此句。

  能夠在這難信處生信,更能發願立行;才不辜負釋迦、彌陀兩世
尊,以及六方讚歎的諸佛大慈大悲。也就是不辜負各各所具的善根因
-「本覺」,與善根果-「究竟覺」。這因果不二,兩覺無二的妙法
了!同道們,願共勉!
二、廣顯此句義理 
 (1)約事明
			

  釋迦、彌陀都證到了「離垢妙極法身」和「圓滿報身」了;都住
在「寂光無相土」和「實報莊嚴土」裡。果海離言,是不可以說的。
所以唯就兩尊的本願,度生在化土,所示現的淨穢不同來說說是了。
實在就是眾生順著自己的業力淨穢發現有所不同,而不能自知啊!

  此土眾生,三乘聖人外,大都是穢業的。淫殺盜妄,多感惡道;
較比平正的人,為了衣食的謀求,名利的爭執,連天、人善道,都難
再得。就是有修上品十善得生天的,我見不忘,也不能出世!

  彼極樂的眾生,縱然就是凡夫,也沒有惡業,因為有天然的衣食
住,不用執業爭奪;天人相通,我見易化,沒有爭訟,慈悲博愛,無
有殺傷;黃金為地,盜賊不起;又無女人與淫事,都是蓮華化生大丈
夫相;都有六通,對誰妄言;諸菩薩眾,常為伴侶,時時可聞法音,
處處自由於道,壽命無量,一生成辦佛果。

  我娑婆的鈍根,則染緣易就,道業難成,三大阿僧祇劫,不退不
轉,幾人能之。所以釋迦無問自說、彌陀攝受、諸佛稱讚的念佛法門
,既費力少,又收功大,但能念佛名號,一心不亂,就是往生彼國的
善根福德因緣。

  佛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我們要體感這平等的大慈。可惜眾生
,多是為煩惱所逼,在生死輪迴中,作長夜大夢,好像喪家之犬;不
但不見不信釋迦、彌陀寂光實報之土,並也不見不信極樂世界的依正
莊嚴,更那裡知道佛的慈悲-可憐憫的眾生,當思彌陀慈父,為著我
們發了四十八大願莊嚴成就的極樂,是極可欣樂的家鄉啊!

  因念家鄉,而念慈父;因念慈父,可歸家鄉。若是眾生雖念彌陀
,彌陀不為眾生,是有因無緣;彌陀雖為眾生,眾生不念慈父,也是
有因無緣:生佛互為因緣,佛已發願接引念佛人們了,我們只要念佛
,定會因緣和合被接引往生彼國土的。

  念佛時,心要懇切,像嬰兒求乳、乞士求食的一心懇求-才是心
念佛時,心即是佛,因源的心,與果海的心,契合徹通,這個因緣,
就是多福德善根。

  這個法門之妙,就在聖賢也出不了這個範圍,愚夫愚婦也可有資
格來修持;不明其中妙義,但能老實念佛的愚夫愚婦,乃至鸚鵡、八
哥,都得佛接引,往生彼國的事證,不是很多嗎?

  若生彼國,見佛聞法,悟無生滅的道理,永久不退道心和修持,
一生可得補處佛位,什麼利益比這還大呢?我們於此善根福德因緣的
大事,能不注意麼?

 
(2)約理明

  一切眾生,個個都有自性,這自性是成佛的正因,和彌陀佛成佛
的自性是一般無二的,所以說人人本具自性彌陀啊!又這自性,就是
理體,理體就是清淨的世界,所以說人人本具唯心淨土。這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亦名「法身佛」、「常寂光土」。

  但是一切眾生卻又從無始以來,迷失了自性;不認本有心性,固
執虛妄的身心,起惑、造業、受苦,沒有了期。

  然而這本有的心性,雖隨緣在六道裡,而仍不變;倘能一念覺悟
,遇善知識說法,皈依事相三寶,例如自心的三寶,念自他不二的自
性彌陀唯心淨土,求生自他不二的法報化即三而一的極樂世界,久久
功深,必能得證自心三寶,生自心三土的本有家鄉。同諸佛的以三身
住三土是無差別的-這就是佛教的真平等。

  什麼道理?眾生的因心,本具恆河沙數的性德;彌陀的果心,修
顯了恆河沙數的性德;眾生的因心,念佛果心,因緣和合,就是多善
根福德因緣。

  但是若單恃理具的法性身土,而不念佛求生報化身土,是有因無
緣(也可說因緣俱無,但言理有,事未顯故)。

  可是,說念自性,自性本是無念,故念自性,當向無念處念。自
性亦無塵境,當向無見聞覺知處念。也不可妄生分別,說沒有「妙有
」的依正境界啊!

  說到這兒,念佛的念,參禪的參,修觀的觀,都是始覺的異名;
自性彌陀,本來面目,真空理體,無非實相無相的本覺的異名。執名
迷義,就分了門戶,是-非餘,實在是不應該的。

  這本覺,是自他不二,十界平等,各各圓便遍,互融無礙的,也
就是法身,雖然說的理體,也不在事外,然而又不可執事相以迷理體
。如經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乃佛破遍計所執者的著住事相
為實有的;並不是破依他如幻的妙有事相啊!

  又:「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又:「
若謂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都是破執實有的;執佛法為實有,
尚且不可,況執其他九界?

  若信得自性隨造作緣而成十法界之妙,就能隨念佛之緣,而造佛
法界了!

 
(3)理事合明

  原來一真法界心,豎窮橫遍的,為十界依正色心大總相法門體;
生佛平等,無有增減,不可思議的。

  諸佛證得了此心,知道十界色心一切如幻,成大涅槃,無有佛法
可說了。可是為了憐愍眾生,不得不於總中開別,說四法界,使一般
未明了的人,都得信解行證這一真法界心。

  所說四法界:
一、理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在理上說,以心即理,
對色名心,對事名理。
二、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在事上說,事是十
界依正,隨事大小,無非一真法界心,全體所成,不是分成。理無形
相,真空不在事外,事無大小,妙有也不在理外;妙有事能顯真空理
,真空理能成妙有事,這一真法界,雙收事理,所以
第三名理事無礙
法界
。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小大相容,而成第四事事無礙法界。真空
就是妙有,所以凡聖相即,而成理理無礙法界。四法界以外,無理理
無礙法界的說法,以人易知曉,不用言說,如空不礙空的道理。說總
,說別,法界融通,本來如是。

  諸佛既然能證,眾生還是在迷,若想翻迷為悟,當發菩提心,用
始覺智。或念或參或觀;若論所念的,如上第一約事,是從妙有入手
,念極樂報化身佛,可當「假觀」;觀事法界,知事實不在真空法身
理外。第二約理,是從真空入手,念常寂光土法身佛,可當空觀,觀
理法界,即是法身也不在報化身外。若知空有不二,可當中觀,舉一
句彌陀,即一佛法報化三身,也就是三世諸佛的三身,乃至三大三德
等。這一多(佛)是事,不二(一多)是理,亦當中觀了,觀理事無
礙法界。

  諸佛法身,就是理理無礙法界,色身各毛孔都有光明相,隨一毛
孔即一法界,就是事事無礙法界。

  行人觀念自性彌陀,應當要先知道自心所具的三德,開廣來就是
恆沙性德,所以叫不空如來藏心。此心體上所起的「智」,還念此心
體,和念此心智所知的彌陀;觀念自性本覺彌陀,而與究竟覺彌陀,
實在自他不二,自他是事,不二是理,亦理事無礙。

  此心非少善根福德可知,自德雖具猶迷,須以究竟圓滿的果德為
緣;以本覺心及究竟覺心,都無遍計執我分別妄見,及對六塵之見聞
覺知等念,而成空如來藏;其功勞,在念佛時,都攝六根,不染於塵
境,惟有真我(本覺)所起無分別的正見,見佛妙色,聞佛妙聲,嗅
佛妙香,嘗佛妙味,觸佛妙光,知佛妙法,念這樣的諸善功德,而成
不空如來藏妙有事;其功勞在念佛時,六根都為增上緣,幫助念佛。

  這空、不空如來藏,原來不二,仍歸中道,即空不空如來藏。此
法三根普被,何止但接齋公齋婆!若說念佛是齋公齋婆的生活,這謗
法的重罪,我們當代他懺悔的!實在因為齋公齋婆未解圓法而行圓法
了!謗法的人,行解都談不到的。

  我們要知道,這樣念佛因緣,不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吧!普通常說
:圓人受法,無法不圓,況這本來圓融的法門,十方三世佛,身毛塵
剎,事無大小,各各互攝互融,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法界,和極樂
依正的莊嚴,一一都是無量光啊!我們要心能轉境,理論與實踐契合
,則十方三世,十界依正,都是妙有的大光明藏!

  希望念佛同之,都能信解行證這淨土法門吧!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4/1 下午 03:50:46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4/1 上午 03:50:06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