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學問與佛法,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尊貴的上師
嘎瑪仁波切
我們很幸運,在一生之中能夠聞思修佛法,念經持咒,修五加行,做慈善之事等等,即使是參與「一元善願」這麼一個每天發願的功德,大到蓋廟、造佛像、供僧、造佛塔、印經等等,都是在家居士,善親們可以用自己的財富所做的功德,而且這些都是大家可以帶走的功德。
財富用在佛身上,佛並不需要;用在僧人身上,僧人有這個需要,因為供僧可以使其生存,努力修行,成為人天師。佛不需要豪華的殿堂,但是眾生需要。佛不需要精裝,黃金打造的佛像和爛泥巴打造的佛像,或破木棍、破石頭打造的佛像,對佛來講沒有任何差別,因為那只是佛的象徵,不是真實的佛。但是眾生有此需求。一尊金光閃閃的佛像,會讓很多人產生虔誠心,一個破銅爛鐵打造的佛像,則很多人的虔誠心會下降。佛,還是佛,只是凡夫俗子的分別心導致了虔誠心的差別。當大家有分別心時,沒辦法把一尊金佛與一尊破銅打造的佛同等看待時,說明還沒達到那麼高的境界。因此,當大家還是凡夫俗子的時候,就要用凡夫俗子的方式,依據世俗的理念,用佛陀告訴我們的方法,去作一個世俗人可以做的善功德,這也叫「轉事業之輪」。
有些人認為,建造寺廟與紅塵中建造房子相差無幾,與做一些雕塑品也類似。但實際上,建造寺廟,是建造一個讓我們可以修行的地方,建造一個可以讓我們淨化自己貪、嗔、癡、嫉妒、傲慢、疑心病的地方。紅塵中的別墅、殿堂,即使是非常漂亮的美術館、藝術館,也只是所謂藝術家們在其中互相攀比與較量的地方,誰的能力強,誰的畫價錢賣得高,誰是什麼派系,畫風的優劣等等,這些只會讓人產生更強烈的欲望,增長彼此的妒忌心。有一些人去看藝術品、畫展,帶著很強的佔有欲,算計著多少錢能把它們占為己有,拿回家裡能給自己掙多少面子,未來賣出去,又能賺多少錢。如此延伸出來,連我們佛教的佛像、佛經、佛塔等等,很多都進入了商人們欲望的口袋。本來是為了大眾產生虔誠心而供奉的對境,卻因為人的欲望,想的都是據為私有,值多少錢。如此,世界上所謂的文化館、博物館、收藏館,很多最後就變成增強欲望的地方。這與佛教的寺廟截然不同。佛教的寺廟,如果建得非常豪華、莊嚴,進來的人因此而產生虔誠心,發出對諸佛菩薩虔誠的信心,即使只有一點點,這樣清淨的信仰,都可以讓你幾萬年的業力得以淨化,並累積無量的福德。因此,世俗上的建築和寺廟是無法同日而語的。
世俗上的書,無論包裝得多麼高級,世界上很多學者堪稱著作等身,可對人類真正有貢獻的又有幾本?所謂名著,有哪一本書是能夠真正造福人類的?全部都在助長人的欲望與貪婪,使人不願面對現實,讓人產生更重的幻覺,而實際上人們本來就已經在重重迷幻當中了。這些所謂的優秀作品,經常會使人想入非非。而佛經能夠破除我們進入三惡道之門,能夠救助我們脫離輪回之苦,能夠照亮我們內心深處的迷茫和黑暗。所以,世俗上的書籍和佛經是無法相比的。
人世間的種種學科或專業,很多都是教我們如何向外去分析別人,教我們通過計算或猜測的方式,向外產生更多的貪嗔癡慢疑,卻沒有哪一個學科是教導我們向內來淨化自己心靈的。即使是所謂的心理學,也只是在理工科的範圍內,教人怎麼去分析別人而已,不能深入地解決人們心中的痛苦,最多也只是一碗心靈雞湯,暫時過過乾癮而已。就像一個人受傷了,暫時在傷口上抹了點止痛藥,卻沒有真正治療傷口。因為很多講授心理學的人,自己還充滿著貪嗔癡慢疑,學了心理學,並不能讓人解決煩惱和痛苦的問題。但是佛法,是偉大的佛陀淨化了自己以後,把他淨化的過程,究竟離苦得樂的經驗告訴了我們。因此,世間學問和佛法是不能相提並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