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6年,元軍攻占了南宋都城臨安,俘獲了5歲小皇帝恭宗。就在臨安城淪陷前夜,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南宋遺臣護送下潛逃城外,一路南奔,為趙宋王朝保留了一絲血脈。當他們逃到福州後,張世傑率軍由海路至此,與文天祥、陸秀夫等擁立益王趙昰為端宗。鑒於元軍兵鋒強大,他們決意建立海上行朝,實行「乘海舟以避敵……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並希望以泉州作為復興基地。
張世傑意欲選擇定都泉州,是有長遠考慮的。因為早在宋高宗時期,三百多名大宋宗室子弟就跟隨南外宗正司遷至泉州,上百年來在這裡繁衍生息,宗室成員多達數千人。因此泉州當地趙氏宗族根基深厚,應該是建都理想之選。除此之外,張世傑也看準了蒲壽庚在泉州擁有大量船舶及資財,於是朝廷授蒲壽庚「福建廣東招撫使,總海舶」,希能藉此拉攏蒲氏。然而,張世傑等人並未料到,此時蒲壽庚已經暗中通敵,端宗等人無法進入泉州城,只好待在東海法石寺。
蒲壽庚何許人也?據後世學者考證,其先輩系定居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10世紀先後遷居廣州港。到了蒲壽庚父親蒲開宗這一代,泉州已超過廣州成為" 東方第一大港 " ,蒲開宗於是舉家自廣州徙居泉州,繼續從事以運販大宗香料為主的海外貿易。因為金蒙兩國入侵,南宋大力發展海路貿易以增加國庫,為鼓勵蒲氏從事中外貿易活動,南宋政府曾賜「承節郎」的官銜,對蒲氏家族待遇優渥。蒲開宗死後,蒲壽庚繼承父業,一度提舉泉州市舶使。
憑藉南宋朝廷賦予的顯赫權力,以及與雄厚海上實力相結合,蒲氏家族「擅番舶利者三十年」,蒲壽庚成為泉州的土皇帝。然而在趙宋王室遇難之際,蒲壽庚不思報恩,竟然拒絕接納端宗入城。張世傑把心一橫,沒收了蒲氏一些船隊及貨品,引起蒲壽庚震怒。蒲壽庚擔心城內趙宋宗室與張世傑響應,竟將城內數千趙氏子孫殺得一個不留。蒲壽庚真面目暴露後,張世傑以兵圍城,蒲壽庚勾引元將索多南下,宋軍被迫解圍南退。1277年,張世傑從潮州回師泉州,「欲得蒲壽庚而甘心」。
然而,張世傑儘管得到當地百姓和士族武裝的支持,但苦戰70天仍未打下泉州,隨著元兵增援,宋軍腹背受敵,圍城未果撤回。蒲壽庚聯同泉州知府獻城正式降元,此後,蒲壽庚則以其龐大船隊配合元軍一路南下,直至崖山決戰南宋滅亡。因為賣主求榮,蒲壽庚於宋元轉變之際顯赫一時,其子孫在元朝亦頗得志。終元代一朝,蒲壽庚家族掌控著海上貿易,獨霸市舶,繼續扮演著泉州土皇帝的角色。
不過到了元末,蒲壽庚家族又故伎重演,他們勾結當時的提舉泉州市舶使色目人那兀納作亂。叛亂遭到元軍強力鎮壓,當地蒲家乃至許多西域人都被滅門,蒲壽庚等人被「掘墳戮屍」。蒲氏家族的噩運並沒有隨著元朝滅亡而告終,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對蒲壽庚投敵賣國的行徑深惡痛絕,斥責其後人為「餘孽」,並將男子全部充軍流放,女的為娼為奴,「世世無得登仕籍」,嚇得蒲氏家族紛紛改姓,蒲氏從此淪為賤族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