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我國歷史上為什麼從來沒有過神權壓制王權的現象?

您是本帖的第 160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我國歷史上為什麼從來沒有過神權壓制王權的現象?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我國歷史上為什麼從來沒有過神權壓制王權的現象?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好很多種說法,比如文化特性說;皇權獨大說;諸子百家(文明程度)說等等,在很多人都說過了,我就不做贅述。

但我們有一種說法: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很多大事件,大結局,是有一些小事件為開端的,我就把這些「小事件」列出來,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我國歷史上的皇權大於神權的現象。


 

第一個小事件:武乙射天。

要理解神權和皇權的區別,不能從今天看過去,而要從過去看今天。

什麼意思呢?

大家知道,幾乎在各個民族/國家/社會的最原始階段:部落,內部都有兩股勢力:第一股,解決實際問題的組織者;第二股,解決眾人疑問的解釋者。

組織者帶領大家捕獵,採集等等;後者告訴人們為什麼又下雨了,又打雷了等等這些疑問。

組織者在後續的歷史上發展成了國王以及官僚階級。

解釋者在後續發展成了巫,祭祀,神等不同方式。

好,到此時,華夏文明與西方的文明還沒有大的區別,也就是說,華夏文明和西方文明在最初一樣,都有過皇權和神權共存的種子。

大家知道,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都是同樣的民眾,如此兩種權力都存在的地方,必然出現「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現象。


 
所以在殷商時期,出現了著名的「武乙射天」事件。

這個故事百度可以查到,我簡單說一下,武乙是當時殷商的王,他看不慣神權對王權的干涉,於是把獸皮裡面裝滿了血,對大家說,這個獸皮包就是上帝(上帝是咱們的詞兒,基督教進來的時候翻譯時借用了這個詞),我今天就和他比試一下誰厲害。說完就用弓箭把這個皮囊射穿,血一下子就流了下來。

這就是武乙射天。

當然,對這個故事的後續解讀很多,比如武乙射天之後就被雷劈死了之類的。但是無論如何,這個殷商時期的故事告訴我們一件事情:

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王權與神權的爭鬥,並且這場爭鬥的結果,是王權占據上風。

武乙射天或許是根據歷史事實的傳說,但不論如何,任何傳說都有一定的事實作為依據,而且這個事件從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到結果,那就是殷商之後周朝的封建結構。

今天我們知道,西方長期處於封建時期,而我國的所謂封建時期,其實只到周朝就結束了,隨後的兩千年的華夏帝國時代,其實應該叫做郡縣制,稍有割據,也不能叫做封建制。


 
但是即便如此,周朝的封建制,與西方的封建制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每一個被封地區的「王」的冊封方式。

由於東西方歷史並不是完全一樣,我們只能做簡單類比,而不是細緻對比。我們知道,很長一段時間裡,西方的國王的冊封,是需要教會,教皇的承認的,如果教皇不承認,你就算再有本事,你也不是這片國土的王。最典型的例子是1077年左右,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四世,在一片大雪中跪著求教皇寬恕,這才最終獲得教皇的承認——這在我們的國土是不可想像的,這就好比趙國的王要稱王,還需要白馬寺的大和尚承認一樣(例子不恰當,有些關公戰秦瓊的意思,大家理解就好)

而早在周朝,我們就知道了,所有的王,都是周天子冊封的,哪怕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吞併那個,那個要打這個,都是要舉著「周天子」的旗號,甚至在周天子極其式微的時候,也會有周天子的使者對某個國家的王下旨「代天子出征」。

大家看出區別了麼?這意味著,即使是封建時期,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經是天子來冊封其他的「王權」了,而在距今1000年前的歐洲,一個國家的王(實際上神聖羅馬帝國還挺牛逼的),還需要神權來承認其合法性。


 
換句話說,從殷商的武乙射天開始,到周朝結束,我國已經完成了王權大於神權的徹底演變。

以上,都是歷史記載中的隻字片語,當時人們記載這些事情也不是為了說明神權與王權爭鬥的記錄,但是我們從這些「小事情」可以看出我國兩千多年前(實際上都快3000年了)所奠定的種子。

以上是第一個小事件。


下面我們來說第二個「小事件」:書同文。

沒錯,就是那個被罵了兩千年的秦始皇搞的書同文。

我在其他答案里回答了漢語言體系的問題,在這裡就不再重複,只拿出對這個問題有幫助的地方。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書同文對我們的好處是可以在一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地方上我們用一種文字交流,誰也知道誰的意思。同時我們可以和幾千年前的古人交流,知道他們的精華。但如果從西方神權的角度看,這還有一種新的功能。

要知道這點,我們必須和西方的一次大的「書同文」事件作對比,這個事件叫做「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馬丁路德,不是那個「我有一個夢想」的馬丁路德金,而是1600年代的馬丁路德,他做的事情是宗教改革,創立了新教。


 
馬丁路德做了什麼事情呢?他做的最偉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把《聖經》翻譯成德語,讓德國民眾看的懂。(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把教義做了一些「更改」,比如「信仰就可以得救」。)

大家會不會很奇怪,為什麼把《聖經》翻譯成德語就這麼偉大?

還就真這麼偉大!

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民眾是不認識《聖經》里的文字的,所以誰來給人們解釋聖經呢?教會,神父等等,這就會造成什麼呢?

沒錯,曲解教義,信息封鎖。

我們知道,但凡你要把持某些東西的神秘化,最好的辦法就是「你是唯一的解釋者」,而從客觀情況來說,「書不同文」的歐洲眾多小國,是這種在一個地方保持只有「神父,教會的唯一解釋者」的最好土壤。

這中間的區別在哪裡呢?我們用我國的一個例子來說吧:程朱理學。

我們都知道,朱熹是由於對孔子的著作非常精深,並且有所發展所以被稱為朱子。但是在後世對朱熹多有評判,認為他曲解了孔孟之道——注意!這就是關鍵!為什麼後世可以認為朱熹曲解了孔孟之道呢?因為朱熹和孔孟之道用的是同一套文字!任何讀書人只要認識這套文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對照朱熹和孔孟原文,這樣的話,總會有人發現問題。


 
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德國人(其實應該叫德語系的人)壓根不能真正的知道《聖經》里說了什麼,只能選擇相信,而這種相信,在歷史的長河裡,逐漸變成了迷信——而這迷信的根源,就是這些人根本無法知道原文是什麼。

沒錯,書同文無法直接導致神權與王權的鬥爭誰高於誰,但是只要有了書同文,民智便會大開,換言之,在思想層面的進化會加快,同時再加上我國歷史上早就有了王權大於神權的結果,書同文無疑使得這種趨勢更大。


下面我們再來說第三個「小事件」:造紙術

實際上確切的說,應該叫做文字傳播方式。

有了商周王權勝於神權,有了書同文,這只是上層建築搭建完畢,偌大一個帝國,還需要把這些意志和內容傳播,而這種傳播方式是否便利,在過去幾千年里,毫無疑問的中國高於西方,這也是為王權最終鞏固地位,而神權淪為附屬造就了最後一擊。

我們先不看我們習以為常的華夏大地,先看看歐洲是什麼情況。

歐洲在很長一段時間,基本是把文字記錄在各種動物的皮上,最常見的是羊皮。——當然,也有說用埃及的莎草紙,但是大家可以去看真正的莎草紙,其實是很難記錄東西的——用羊皮的最大問題是太貴,舉個例子,抄寫一部《聖經》,需要250隻羊!


 
250隻羊!就為了一部書,大家想一想,在遙遠的古代,這是一個多麼可怕又奢侈的數字!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在造紙術沒有進入歐洲的時期,歐洲的文字記錄資源是遠遠不足的。

文字記錄資源不足,會導致什麼呢?會導致社會資源向原本已經傾斜的神權更加傾斜。換言之,整個社會的羊皮,幾乎都用來抄《聖經》了!

當然這麼說有些誇張,但是我們想想,這無疑會讓其他產生的思想內容很難保留下來,更別說還能傳播到其他地方了——當然也有,但是比我們就少很多。

知道這些事情,再看看我們吧!

我們歷史上的文字記錄,從甲骨,到竹簡,到絲綢,到紙,除了甲骨的成本高一些之外,竹簡,絲綢,紙的成本,應該說都低於羊皮——這裡的成本最高的應該就是絲綢,但那個也就是一段時間的「高逼格」產物,你要願意,還是可以自己劈竹子自己記錄的。

換句話說,華夏文明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只要有精英,只要有思想,一個普通人有些小錢,都付得起記錄成本。(說到這裡我想到個有意思的事情,我們總喜歡到哪裡都刻上某某到此一游,是不是跟我們過去的記錄成本不高也有關係,哈哈哈,這個屬於瞎猜,各位莫認真)

這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文獻量極大,思想內容極多。理越辨越明,謠言止於智者,任何一個讀書人,都可以在識字之後(書同文的結果),花費遠遠低於羊皮紙的成本,得到一本千年前的《論語》等經典著作,自己研讀,並且記錄自己的認識——想像一下,如果你是歐洲的某個讀書人(呃,歐洲很長時間裡似乎沒有這個行當……),你想有一本《聖經》讀一讀,對不起了您哪,那本咱們小鎮里唯一的一本聖經還在教堂里供著哪,您拿不回去,不認識,還得聽神父告訴你,神父怎麼說,您就只能信著!想有自己的想法,不好意思,您用什麼記錄下來呢?

第二,文明難以被銷毀。都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我們今天為何還能讀到《道德經》《論語》《鬼谷子》等等先秦著作?除了秦始皇是有選擇的焚書之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咱們民族的文字記錄成本低,導致同一種書籍,根本不知道還有多少記錄的副本。——如果秦始皇在歐洲打算「焚書坑儒」,就很簡單了:焚書麼,只要算一算這個國家每年有多少羊,然後除以250,就知道每年最多能產生多少本《聖經》,再乘以這個國家的年代,就知道《聖經》的上限了,然後就挨家挨戶找,找到這麼多本聖經,燒了就了事,然後下令未來30年內,所有的羊殺了之後羊皮都歸秦始皇,只要三十年,記得聖經的老人們去世,這個聖經文明,就斷的七七八八了。從此保證再也沒有《聖經》內容傳下來了。至於坑儒麼,他們哪兒有儒啊……

而在華夏呢?抱歉,這是任何一個帝王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只要大家想,我劈竹子都可以記錄東西,您皇帝總不可能讓天下的竹子不長吧?失心瘋了您哪?

第三,藝術形式記錄量不同。中國的藝術形式,基本以書法,繪畫為主。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不論書法還是繪畫,都是在一張紙上一次性畫出來的。——有人說沐雨你這不是廢話嗎?難道不是一次性畫出來,還是兩次性麼?沒錯,西方的油畫就是這樣。大家知道,西方的油畫是塗在布上的,畫錯了沒關係,再用新的油畫塗上去蓋著就好。而我們呢?這張紙沒畫好,再換一張,這張大字沒寫好,再換一張紙(不知道同時代的西方人看到了之後會不會覺得暴殄天物……),這樣一來,記錄成本的降低,會有各種不同的圖畫記錄時代的史實,最典型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實際上《清明上河圖》在當時不算什麼特別牛逼的畫作,因為他用的是工筆法,而傳統的畫作講究寫意。但不論如何,工筆畫法也給我們留下了宋朝的真實景色,我們知道整個城市的狀況是什麼樣的——但是看看西方的繪畫著作,除了畫個水果風景可能是真的,基本上畫人物的,尤其是國王級別的,都是想出來的,比如在宮廷里看著國王的姿勢,要畫出這個國王騎著高頭大馬的樣子(這特麼不是造假麼?)當然這也有好處,達文西就是為了畫活靈活現的馬,殺了一百多頭馬,知道馬的每根肌肉才畫了出來。同樣,他為了畫人,也去停屍房去解剖人體,這無意中推動了解剖學的發展。

但無論如何,中國的神權與王權的鬥爭基本脈絡如下:

1、從商朝的「武乙射日」開始,到周朝的天子分封,奠定了中國王權大於神權的基礎基調;

2、由於秦始皇的「書同文」策略,導致自春秋戰國到今天,任何偉大的文字我們都可以看的懂,能夠把從周開始,歷經諸子百家以及後世的神也好,人也好的文字留下來,讓後人選擇。

3、由於以造紙術為代表的文字記錄和傳播成本極大降低,造成了我國歷史上的文化成果不斷增加,再在這個時候,本身就有壓制神權的王權完全有動機,有能力在這些文化成果中挑選對自己最有利的內容發揚光大(反正發揚光大的成本也不高……),最終造成神權的邊緣化。

至於其他的一些說法,比如文化特性,農耕特性等等,都有道理,沐雨提出這些「小事件」,是想說,我們在說這些「大道理」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這些「小基礎」,正是這些一個個看起來不起眼(實際很起眼啦)的內容,雖然他們的發明並不是要壓制神權,但是正是因為這些物質基礎,造就了這樣的結果。

這些小事件,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就仿佛鑲嵌在黑夜裡的一顆顆明星,雖然很小,但是如果我們仔細靠近看,它或許是一顆巨大的恆星,照亮了它的一片天地,我們不能因為他們過於小而忽視他們的作用,實際上,他們不小,只是我們沒有離近了看而已。

我是江南沐雨,縱橫《眾神聊齋》作者。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10/27 下午 11:28:49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8/11/21 上午 01:27:40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781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