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樓
總之,佛教說,長壽是由不殺生所感的,短命是由殺生所感的;貧窮是由偷盜所感的,財富是由不偷盜所感的;獲得一個忠貞不二的妻子或丈夫,是由前世的不邪淫所感的;好的名聲是由於我們不騙人、不誹謗他人感得的。
這些就是改變命運的樞紐和關鍵!
因此,我們自己多多努力的同時,也還可多求三寶加持,誠懇禱之,勤修懺悔,一切善願皆能應遂。人生命運的大部分都是過去業報所感,多做善事,可感樂果,儘量做去,達到一定量度,自會慢慢轉變。
注意事項:
我們在祈福行善的時候,如果注重以下幾個方面,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加速實現如法的善願:
一、心理動機和思想狀態(意樂)
帶著沒有貪嗔癡的心,乃至帶著廣為利益他人的慈悲心、饒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所造的善業,比在一般心理狀態下、單為了自己或個別人所造的善業更殊勝。
二、對象(對境)
對有恩的師父師長、佛法僧三寶、父母所造的善業,比對一般人所造的善業更殊勝。對這些福田,即使沒有帶著很強的心理動機而行善,也會感得很大的果報。而如果帶著對他們的強烈的恭敬信心、報恩之心而行善,感果就更迅速有力了,可以是現世報。
三、身份(所依身)
受持皈依戒、五戒乃至八戒的在家居士,以及受比丘戒、菩薩戒者所造的善業,比沒受戒者所造的善業更殊勝。
四、過程(加行、正行、結行)
在造善業前帶著歡喜踴躍的心,進行長期精心的策劃和細緻、認真的準備,思考如何才能克服行善的困難、把事情做到最好;在自己做的同時勸他人也做,隨喜稱讚他人的做法;在行善時專心致志,殷重猛厲地去做;做完時高興地回味,隨喜和肯定自己,並且回向大願。這樣所造的善業比隨隨便便所造的善業更殊勝。
五、內容(事物)
以佈施和供養為例,對很多人作佈施,比對一個人、少數人做佈施殊勝;法佈施比財佈施殊勝;法供養比財物供養殊勝。
六、時數(串習)
長期持續堅持行善,比偶然短暫行善作惡更殊勝。
七、懺悔業障(對治)
如果在行善培福的同時,猛厲懺悔自己往昔所造的十惡業,會大大消除善業果報成熟的障礙。對於自己往昔的惡業要用「四力」進行懺悔:
追悔力:認識到惡業會帶來苦果,而對自己所造惡業發露懺悔。
對治力:念誦《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等甚深佛經,念誦佛號咒語;建造佛像、塔寺,供養三寶;廣做放生、佈施等培福善行。
遮止力:防護自己的言行舉止,發誓不再重犯惡業。
依止力:皈依三寶和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