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印度的歷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這是英國歷史學家史密斯對玄奘的評價,而讓玄奘贏得如此讚譽的是一本名為《大唐西域記》的奇書。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但是印度在古代也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並不是指一個國家。因為在南亞次大陸這塊土地上邦國林立,一波波外來入侵者占領這裡,統治這裡,沒有哪一個統治者有足夠強大的力量統一這個南亞大陸,直到近代英國人入侵,通過英國人的槍炮才勉強將南亞大陸捏合到一起,成為英屬印度的組成部分。
...
你要是問一個印度人,印度有多久的歷史,他只會說印度的歷史很長,很久遠,從某某傳說開始?
其實,他根本不知道印度的歷史,因為近代以前印度基本上沒有留下文字記載的歷史,他們留下的多是傳說故事,現在我們看到的印度歷史大都是後來重建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印度歷史是一部被外族入侵的歷史,外來入侵造成了歷史文化的斷層。南亞歷史上經過雅利安人、塞種人、鮮卑人、貴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和英國人等很多次入侵,各入侵者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對當地人實行野蠻的統治。不久之後,原來的政權又被新來的入侵者推翻,這不像中國的朝代更替,中國的朝代更替具有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性,印度的入侵勢力與以前的統治者不具有傳承性。況且,一般的歷史記錄都是由執政者任命專門的史官來完成,而這些外來的入侵者又不注重記錄歷史,因此他們也不會記錄一個與己不相關政權的歷史。
還有一點就是,印度大陸歷史上從未真正實現統一,沒有形成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國家,而是眾多邦國林立,這也決定了無法進行整個印度歷史的記錄,因為不具有操作性。
所以,印度的歷史一般都是外國人寫的,如果沒有周邊國家的詳細記錄,印度的歷史將是一片空白。而真正揭開印度中世紀黑暗面紗的,就是由玄奘口述、辯機撰文的《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分12卷,共十餘萬字,記載了東起中國新疆、西經伊朗、南達印度半島南端、北到吉爾吉斯斯坦、東北至孟加拉國這一廣闊地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科學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陸的地理概況,記述了從帕米爾高原到鹹海之間廣大地區的氣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動物等情況,是研究中世紀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等地區的重要歷史地理文獻。
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印度而言,《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印度歷史的基本史料,它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塵封已久的真實歷史。
20世紀,英國和印度的考古學家,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詳細記載,按圖索驥,陸續發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藍毗尼等眾多佛教聖地和古蹟。中世紀印度的歷史從此得以重見天日。印度歷史學家阿里曾經這樣評價:「如果沒有玄奘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銘蘇先生版本(這裡補充下,類似文章版本差不多的感覺。很難追蹤原創者)
...
你現在要是去問任何一個印度人,尤其是占印度人口大多數的印度教徒,你心中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是誰?估計有很大的幾率他們會脫口而出:阿育王。
沒辦法,就現在這個民族主義思潮流行的世道,是個民族都要找出自己歷史上的偉大君主。而在印度歷史上,只有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和奧朗則布的莫臥兒帝國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完成統一印度本土的大業,而奧朗則布,首先有點暴君的味道,而且整個莫臥兒帝國對於印度而言就是個異族異教政權,奧朗則布還以壓迫印度教聞名,想粉他印度人有點難以接受。而對於莫臥兒王朝,印度人更容易欣賞阿克巴的文治與寬厚,以及沙賈汗的情史。除此之外,信奉印度教的馬拉地帝國奠基人希瓦吉也可以是個選項,但整個馬拉地帝國時間比較靠近近代不說,完蛋的速度也太快了,粉他又不足以體現印度文明古國的逼格。而阿育王就太符合印度人心中的一代聖主形象了。首先年頭夠久遠,比秦始皇還要稍早。其次文治武功沒的說,拓展領土也足夠給力(雖然孔雀王朝真實的勢力範圍一直存疑),於是乎,但凡有點民族主義情懷的印度人,都喜歡粉他。
但一直到英屬印度時期,幾乎沒有印度人知道有阿育王這個人,其實阿育王的很多事跡也都出現在漢譯佛教經典里,但是一來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二來西方考古學家最先接觸,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是旅行家式的紀實文獻《大唐西域記》而非深奧的佛教經典。
19世紀30年代,就有個喜歡考古的英國工程師亞歷山大-康寧漢姆(Alexander Cunningham)師傅來印度開展了一些挖掘工作,但由於印度嚴重缺乏嚴謹的文獻資料,康師傅考古工作幾乎就是在瞎子摸象一般,挖掘出的文物讓康師傅根本找不到線索研究,直到他遇到了英譯本《大唐西域記》,康師傅才眼前一亮,這本書簡直就是古印度歷史和地理的系統指南啊,玄奘走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建築,當地有什麼人文掌故,有什麼歷史都記載的非常詳細(玄奘師傅如果放在今日,絕對是名遍馬蜂窩窮游網的旅行達人),康師傅就在這位導遊跨越時空的引導下,開始了一次又一次足以震撼世界的考古發現。康師傅從玄奘的著作中讀到了阿育王的故事,然後根據玄奘的記述,在佛教遺址鹿野苑挖掘出了著名的阿育王石柱,發現了當時鐫刻的阿育王敕令。這些發現,不光重塑了印度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君王,而且還極大影響了現代印度。比如,在鹿野苑發現的阿育王石柱柱頭,後來被定為印度的國徽。
而柱頭三座獅子下方的法輪圖案,也被直接用在了今日印度的國旗之上。
康師傅又根據玄奘師傅的記載,發現了桑吉佛教遺址,並根據玄奘的描述,復建了桑吉大塔。
又根據玄奘的記載,發現了玄奘曾經留學過的納蘭陀寺的遺址。
之後,康師傅欲罷不能,又根據玄奘的記錄發現了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寺,並根據玄奘的描述,重建了大菩提寺的重要建築,金剛寶座塔。
之後根據康師傅以及後來一些考古學者的研究成果,再結合部分漢譯佛教經典,以及先前希臘學者麥加斯梯尼的著作《印度史》,人們才最終重新拼接起歷史上的孔雀王朝的歷史和阿育王的故事。也進一步讓印度學成為國際上的顯學。
印度現在擁有的27項世界文化遺產中,有5項遺產的發現與研究與法顯和玄奘的記錄有關。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法顯,玄奘以及義凈這些中國僧人赴印度留學時的記錄,重塑古印度史,幾乎是不可能的。
正所謂,印度人的歷史,中國人的記載,英國人的考古發現。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了柬埔寨。感興趣的童鞋可以搜索一下周達觀與亨利-穆奧這兩個名字。
印度人的歷史:都離不開中國人的記載(轉載)
玄奘作品一覽
大般若經佛教經典。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唐玄奘譯。600卷,包括般若系16種經典(即十六會)。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梵本多數仍存。
瑜伽師地論
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古印度彌勒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
《瑜伽論》唐玄奘譯,100卷。《本地分·菩薩地》,奘譯本35∼50卷前半,發現有和闐文譯本殘篇及《菩薩戒本》1卷(相當於奘譯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菩薩善戒經》9卷(相當於奘譯本《本地分·菩薩地》,和《地持經》相仿,但另有序品)和《優婆塞五戒威儀經》1卷(為《菩薩戒本》的異譯);陳真諦譯《十七地論》5卷(相當於奘譯本第1∼3卷),《決定藏論》3卷(相當於奘譯本50∼54卷)等幾種譯本行世。
成唯識論
佛教論書,10卷。又名《凈唯識論》,簡稱《唯識論》。玄奘糅譯印度親勝、火辨、難陀、德慧、安慧、凈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分別對《唯識三十頌》所作的注釋而成。傳說玄奘留學印度時,曾廣收十家注釋(每家各10卷),並獨得玄鑒居士珍藏的護法注釋的傳本。回國後,原擬將十家注釋全文分別譯出,後採納窺基建議,改以護法注本為主,糅譯十家學說,由窺基筆受,集成一部。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我國和世界最早的國際新聞作品集。佛教史籍。又稱《西域記》。12卷。玄奘述,辯機撰
文。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646年)成書。書中綜敘了貞觀元年(一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之見聞。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有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遺蹟的重要文獻。晚近以來,印度那爛陀寺的廢墟、王舍城的舊址、鹿野苑古剎、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現其光輝,《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在這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大唐西域記》實際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實錄。玄奘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所到國家上百,山河城關成千上萬,觀禮佛寺寶塔成千上萬,親歷事故和接觸的人物不計其數,而《大唐西域記》將他每走一地所處方位、距離多少里、國體民情、風俗習慣、氣候物產、文化歷史都寫得清清楚楚,就連哪個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眾多少,是何人講什麼經,多少卷等,都寫得十分詳盡。這些記載被後來的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古所佐證。
從19世紀開始,這部書被譯為德、法、英、日等各國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玄奘也從此成為世界文化名人。他九死一生捨身求法的精神激勵著很多後來者,魯迅贊他為「民族的脊樑」,梁啓超也稱他為「千古一人」 來源百度百科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8/12/3 下午 01:28:39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