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的一天,英德兩軍在北非戰場上展開坦克大戰。但當英軍坦克以排山倒海之勢直撲德軍陣地,甚至已經勝利在望時,卻聽德軍陣地上傳來一陣連發炮聲,英軍5輛坦克瞬間被擊毀。激戰之下,英軍損失坦克達91輛,最後不得不停止進攻。
德軍的「反坦克火炮」如此厲害,令英軍指揮官百思不得其解。但實際上,德軍的所謂「秘密武器」並非什麼新型反坦克炮,而是88毫米口徑的高射炮。也就是說,德軍是用打飛機的高射炮來打英軍坦克。德軍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的是因為對手中武器的深入理解。
人們常說,要實現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但結合的前提之一,恐怕就是對武器的深入理解。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卻並非一蹴而就的容易事。事實上,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那些高精尖武器,都曾不同程度遭遇過「不被理解」的窘境。
坦克產生之初,人們認為,坦克在戰場上所起的作用僅僅是支援步兵,將坦克視為一種「機槍破壞器」和輔助騎兵進攻火力。基於這種認識,將坦克分散配備在步兵連隊就成了通行做法。直到德國成功實施「閃擊戰」,坦克才成為機械化作戰的主攻平台和斬關奪隘的利刃之一。與此類似的是,一戰以前歐洲各主要軍事國家普遍認為,飛機的作用主要在於實施空中偵察並支援地面作戰,因此僅僅將其當成空中觀察哨來使用。法國軍事家福煦甚至說,飛機「對軍隊來說沒有什麼用處」。直到杜黑制空權理論問世,人類對飛機軍事價值的理解才發生質變。同樣,有記載表明,核武器剛剛產生時,絕大多數人都將其看成一種可以在戰場上隨意使用的「超級大炮」。只有見識過其在廣島、長崎的巨大威力後,人們才明白核戰爭沒有贏家,核武器是一種互相摧毀的戰略威懾力量。
恩格斯曾經說:「當技術浪潮在四周洶湧澎湃的時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頭腦。」在軍事領域,武器始終是由人主導的。但人類主導武器的程度如何,與人對武器的理解程度密切相關。同樣的武器在不同的人手中,其價值體現也有很大不同。先進的武器只有在善於使用它的人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威力。歷史上那些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戰例,某種程度上說,並不真正是劣勢裝備戰勝了優勢裝備,而是對武器理解更深、對戰略戰術運用更嫻熟的人的勝利。歷史地看,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使用的全部是最先進的武器。即使是一些已開發國家軍隊的某些軍兵種中,往往也是幾代武器同時服役。但有時恰恰是這種新舊武器的配合使用,爆發出出人意料的作戰威力,真正實現了立足現有裝備打仗。原因無他,理解深入,武器才會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