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
古語說:“觀德於忍,觀福於量。”看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忍”字意味深長,它的內容也很全面。要忍什麼呢?比如說,利益現前的時候,你能夠忍住不去貪,見利思義,如果不符合道義,你能夠忍住不去獲取,這就是有德行的表現。當看到美色現前,你能忍住不去貪愛,不去放縱自己的行為,這也是有德行的表現。有人毀謗你,對你不理解,批評你,怨恨你,你能忍住不去和他分辯,不去打擊報復他,不和他一樣去搞對立,這也是有德行的表現。
所以古人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就看你在難忍處能不能忍。貧窮時,你能夠忍住貧寒的生活,奮發圖強,然後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天下。到事事如意時,處處受人恭維時,你能忍住不起歡喜心,不去貪戀。這也是一個人德行的表現。所以順境淘汰人和逆境淘汰人,都非常的嚴厲。並不是說你事事如意時,就沒什麼可提升的了。順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讓人放縱自己的情慾,尋歡作樂,享受人生。如果你能夠面對這些享樂,不去貪戀,這也是有德行的表現。所以孔老夫子的弟子顏迴向老師請教什麼是“仁”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除自己的慾望、私利,最後返回到禮的規範,依禮去做,這才是有德行,這才是仁心的表現。因此,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就看他在難忍時能不能忍。
“觀福於量”,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以後有沒有發展,就看他是不是心量很大、心胸寬廣,中國人說“量大福大”。《了凡四訓》上講,袁了凡先生年輕時仕途不順利,他後來反省到就是因為自己不能容人,認為別人對不起自己,做了很多對不起自己的事,不能寬容別人、寬恕別人,這是量不夠大。
總之,我們古人有很多觀察人的方法,觀察一個人的德行,最重要的是綜合去考慮。
《晏子》上講,齊景公向晏子請教求賢之道,晏子說:“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這個人通達時、得誌時,看看他舉薦的是什麼人,是賢德之人,還是結黨營私的人,還是自己的親屬。窮困潦倒時,就看看他不去做的事,人窮志不短。雖然一個人很窮困,但是不符合道義的事也不應該去獲取。
“富則視其所分”,他富裕時,就看他是不是會與人分享,惠施財富。孔老夫子也說,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華,但他又驕傲,又吝嗇,那其餘的方面都不值一提。一個人富裕了,不僅不吝嗇,而且還能惠施財富,這個人才有可取之處。
“貧則視其所不取”,這個人很貧困,但是他不苟取,也要看這個是不是符合道義。像范仲淹,小的時候家境非常貧寒,他就到一個寺院去讀書,在寺院中偶然發現了一壇金子。那時,他的生活非常儉樸、非常貧窮,但他得到這個金子後,知道這金子不屬於自己,他又把它埋回到樹底下。後來,他考中科舉,做了宰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命裡該有的,你丟都丟不掉。范仲淹當了宰相後,這個寺院的方丈就向他來化緣,想重修寺院。因為他以前在這個寺院讀過書,現在又當了宰相,所以這個方丈就向他來化緣。范仲淹說,其實你們寺院裡就有這樣的財寶,就告訴他這個金子埋在樹底下。他們一找,果然找到了。因此說,一個人在貧窮的時候,他還能夠不苟取,不苟得,這樣的人才是可取之人。
文轉載自網路
願此功德回向給十方有緣眾生,累世祖先冤親債主,楊柳大德,早日脫離病苦
懇請諸佛菩薩加持護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