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康熙平定台灣另有原因?並非如影視劇中施琅全力攻打的結果?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一部《康熙王朝》把康熙一生的文韜武略演繹的淋漓盡致,這其中有一部分是講述康熙如何重用施琅平定台灣的,那麼歷史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康熙能平定台灣主要是利用了天時、地利、人和。並非一人之功。台灣自從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奪得後,就成了割據政權,雖然鄭成功一心想反清復明,但由於實力有限,不可能反攻成功。在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繼位,進一步剷除了荷蘭的殘餘勢力,鞏固了統治,為台灣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這時康熙都沒有出手解決台灣問題。
康熙二十年(1681),解決台灣的時機成熟(天時),這時吳三桂等三藩叛亂已經平定,康熙可以全力攻台,而且鄭經已經去世,諸子爭奪王位,長子鄭克臧被殺,幼子鄭克爽被立為延平王。當時他只有12歲,大權被權臣馮錫范和劉國軒獨攬,康熙抓住有利時機開始攻台。
在說地利,台灣雖然身居海外,易守難攻,但是台灣的軍需錢糧需要從大陸獲得,這就是為何東南沿海如福建、廣東等地頻頻受到鄭氏官兵襲擾的原因,康熙充分利用這一條件,開始禁海,台灣孤立無援,必定軍心渙散,支持不了多久。
對於人和,台灣鄭氏的軍兵對東南沿海的襲擾已經使沿海百姓深惡痛絕,並且台灣內部人大多是大陸遷徙過去的,思歸心切,而且君臣不和,這最有名的就是早年施琅因與鄭成功政見不合,激怒鄭成功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施琅投靠清朝,施琅對台灣的情況了如指掌,而且施琅頻頻上奏康熙要平定台灣,康熙也非常看重施琅,在康熙二十一年,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準備攻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領戰船300艘,水師兩萬人,在澎湖大敗主將劉國軒,擊毀敵戰船200餘艘,鄭軍死傷12000多人,俘獲5000餘人。八月,施琅進入台灣,鄭克爽投降。台灣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