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唐朝一直都是一個強大的王朝。所謂的「盛唐」就是指唐朝的時候帝國疆域遼闊、四方來朝。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強盛的唐朝,卻在多次與吐蕃的戰爭當中落敗,甚至首都長安都兩次被吐蕃人占領,仿佛吐蕃就是唐朝天生的剋星。
吐蕃與唐朝說起來還真是淵源甚深,兩個政權的成立時間都是在公元618年。同時誕生、同時崛起,早在唐太宗時期,吐蕃就組織過大軍侵擾大唐疆域,後來被李世民擊潰。潰敗的吐蕃只得暫時臣服於唐朝,並請求聯姻,之後便有了文成公主入藏,兩國也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穩定關係。
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唐朝因為忙於跟高句麗、突厥的爭霸,而對吐蕃的入侵選擇了隱忍、忽視,讓吐蕃逐漸坐大。後來文成公主入藏給吐蕃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讓吐蕃的國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所以到了唐高宗之後,吐蕃才足以與唐朝抗衡。
到了唐高宗時期,實力日漸強大的吐蕃又動起了東進占領唐朝西部邊境的心思。高宗咸亨元年,吐蕃攻陷了唐朝西域十八州,唐朝被迫放棄了安西四鎮。大非川之戰後,唐軍被吐蕃軍隊突襲,更是傷亡殆盡。自此以後,西域的控制權就輪番在大唐跟吐蕃之間輾轉。
安史之亂的時候,吐蕃大軍更是占領長安半月之久,後來雖然被郭子儀趕出長安,但是唐朝西部邊境卻大部分被吐蕃給吞併。
強大的唐朝東平高句麗、北驅突厥,卻啃不下西邊的吐蕃。這個中緣由,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其實唐朝之所以打不過吐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實在太「大」了,我們都知道唐朝幅員遼闊、國力強盛。但也恰恰是因為他太大了,導致四面樹敵,兵力過於分散。很多人沒注意,史書上記載的唐朝前期擴張,很少有出動超過10萬以上的軍隊。因為唐朝疆域的擴張,都要派軍隊守衛那些地方,使得唐朝能動用的軍隊非常少,最後反而大大耗盡了唐朝的國力。
反過來吐蕃四周就唐朝一個強敵,所以每一次唐朝與吐蕃對戰當中,吐蕃都可以傾全國之兵力對戰唐朝的西部兵力,相當於唐朝以「一省之力」對吐蕃「一國之力」,自然唐朝敗多勝少。
如果說唐朝是因為「大」而敗,那麼吐蕃則是因為「高」而勝。青藏高原素來就有世界屋脊之稱,這樣的地理環境對於唐軍而言是艱難險阻,當時對於吐蕃大軍確實輕車熟路。面對這樣的地理條件,唐朝大軍無論是軍隊戰鬥力、還是後勤補給都處以絕對的弱勢。而吐蕃大軍則相反,從高海拔地區到黃土高原,雖然也會有不適應,但是卻沒有唐軍上青藏高原那麼大的不適應。再加上遊牧民族的補給向來就是以戰養戰(到了關中平原哪裡不是補給地)。這種高原的天然因素成就了吐蕃的輝煌,也讓盛唐無計可施。
一:命懸一線的大唐
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傷痕累累且麻煩不斷,西邊的“老鄰居”吐蕃王朝,卻是生死大威脅。
自從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唐朝西北精鋭大多入援平叛,先前一直被摁着打的吐蕃,這下像脱韁的猛獸般撲來。待到安史之亂結束時的762年,吐蕃幾乎完全佔據了河西走廊,富饒的關中平原已然被架在吐蕃刀尖上。762年十月,吐蕃更悍然以二十萬大軍東進,輕鬆拿下大唐都城長安,殺得唐代宗倉皇逃走。雖説這場浩劫,最後還是以十五天後吐蕃軍匆匆撤退告終,但內憂外患的大唐,西北邊防已經被捅開了大窟窿。
對照下丟失遼東大地的晚明,被清軍八旗數次破關南下,深陷兩線作戰泥潭的悲劇。丟失了河西走廊,且藩鎮一言不合就叛亂的中唐,困境顥然是加強版。
尤其叫唐王朝頭疼的是,此時的吐蕃,雖説是趁着安史之亂“撿現成“,但實力卻是迅速膨脹:中唐以來,吐蕃累計佔領唐朝包括河西安西在內的國土五十多州,其版圖向西跨過葱嶺,向北併吞唐朝安西四鎮,向南更一度抵達恆河流域,軍事實力當然也猛漲。以至於當羞憤的唐代宗,問郭子儀怎樣才能雪恥吐蕃時,這位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神只是連連歎息:“今吐蕃充斥,勢強十倍”,“欲求制勝,豈易為力”。
既然大唐“豈易為力”,實力如日中天的吐蕃,自然也生出了新目標:趁大唐病,要大唐命。
於是,也正是從唐代宗年間起,大肆侵吞唐朝國土的吐蕃,也盯緊了關中平原。每年秋收時節,吐蕃要麼組織大軍,瘋狂殺入關中平原劫掠,要麼重兵攻打唐朝西北堅城,曾一度深入到寧夏鹽池一帶。甚至唐德宗年間,吐蕃還透過《清水會盟》,迫使唐朝收縮邊界,退守到陝西隴縣一帶。正苦於中原藩鎮割據的大唐,西北邊防就這樣動輒遭殃,一如明末時雙線作戰的泥潭,隔些年就是一頓風雨飄搖。
但奇特的是,被吐蕃“趁病要命”的唐朝,不但頑強的堅挺過來,而且國祚又綿延了近一個半世紀,期間更締造了幾次輝煌中興的年代。為什麼能挺過來?首先一個毛病,就在吐蕃自家身上——虛胖。
二:“虛胖”的吐蕃
實力如日中天的吐蕃,首先“虛胖”的,正是版圖。
乍一看去,中唐年間的吐蕃,版圖擴張到恐怖, 但其中的大部分土地,比如青藏高原和葱嶺山地,都是以氣候條件惡劣着稱,能用於耕作生產的土地極少,而且偌大的區域,人口勞動力也嚴重不足。特別是吐蕃大軍橫掃南北的年月裏,大批的吐蕃青壯被徵調從軍,生產破壞也十分嚴重。
當然,吐蕃治下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隴右地區,是盛唐年間“天下富出隴右”的寶地,更是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但問題在於,吐蕃比土地水準還“虛胖”的,就是其落後的生產治理水平。
對於吐蕃這樣的奴隸制政權來説,管理經濟發達的隴右等地區,原本就是個大考驗。但吐蕃的做法,卻是簡單粗暴:直接把當地的百姓盡數變成耕奴,各族部落也被充做兵源,原先商旅往來繁榮的河西走廊,迅速衰敗蕭條下去。
如此一來,實力強大的吐蕃軍隊,縱是一度拿下長安,卻也面臨嚴重的糧草問題。打下的城池,經常是守不住。一旦戰事拖得久,糧草就常見不夠用。為解決這毛病,吐蕃曾多次發起對唐朝靈州地區的進攻,意圖拿下生產發達的河套地區。但唐朝河朔守軍浴血奮戰,硬是把吐蕃大軍狠懟回去。後來吐蕃動血本,幾十萬大軍猛撲過來,但還沒摸着靈州城牆,就因糧草不足匆匆撤兵:要糧食?就要打下靈州。要靈州?打不下來!
以這段歷史來説,後來北宋君臣們不識戰局,輕易就把靈州城扔給党項李繼遷的昏聵一幕,生動詮釋蠢字如何寫。
而吐蕃本身,生產治理水平有限,產糧的好地也沒有,這就註定了他們再兇猛的攻勢,往往都無法持久。
但指望吐蕃犯錯誤,顯然不是辦法,所以更為關鍵的,就是唐王朝出色的戰略應對。
三:精準戰略佈局
一場安史之亂,唐王朝國力被大放血,藩鎮內亂更不斷,奸臣坑貨也常有,但幸好有件事,唐王朝一直還算靠譜:合理的戰略制定與執行。
就以內政來説,雖説內亂一直不停,朝臣也常見互掐互坑,但唐王朝的税制與漕運改革,終於頑強堅持下來。長安與東南之間的漕運信道總算暢通,兩税法推廣全國,土地兼併也得到遏制,國家收入年年增加。手裏有了錢糧,應對邊防危機才不慌。
而面對吐蕃的囂張攻勢,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唐朝六十五歲的宰相李泌,終於精準抓住吐蕃國土“虛胖”的弱點,制定了一個強大反制計劃:《貞元之盟》。
《貞元之盟》,就是針對吐蕃空前的版圖,認真打一場外交戰。先是結好回紇,不但要通過回紇壓制吐蕃,更要從回紇的領地上,重新開闢絲綢之路,打通唐朝與中亞各國的聯繫。然後拉攏吐蕃的盟友南詔,且儘可能的拉攏西南各部落,作為遏制吐蕃的棋子。這個空前的戰略謀劃,又稱“困蕃之策”: 吐蕃夠強,那就編一個強大外交網,把你牢牢困住!
但在當時,這個戰略的最大難題,倒還不是吐蕃回紇,卻是此時在位的唐德宗。唐德宗做皇子時,曾遭到回紇可汗的羞辱,只要一提“回紇”兩字,他就當場爆表。但李泌卻絲毫不懼,硬是十五次直言進諫,勸得唐德宗咬牙點頭。然後又一番脣槍舌劍,以最有利於大唐的條款,成功與回紇修好。
參照明末崇禎君臣們,面對“戰和問題”時互相甩鍋拆台的鬧劇,必須説:中唐的君臣們,無論口碑好壞,確是負責任的政治家。
負責任的態度,也就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回紇履行諾言,重新給大唐架起絲綢之路,更多次出擊吐蕃,緩解唐朝的壓力。西南原本依附吐蕃的各部落,也紛紛向唐朝投誠。到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吐蕃的鐵桿盟友南詔,正式向大唐朝貢。以前指哪打哪的吐蕃,這下陷入到被“圍毆”的境地裏,以《舊唐書》的形容説,那真是“西逼大食之強,北病回紇之眾,東有南詔之防”。實力損耗十分嚴重。
當然,要想國防安全,只靠外交反制顯然不夠,關鍵還是打鐵還要自身硬——打造強大的軍隊。
於是,從八世紀末開始,精心打造強兵的唐朝,更演示了何為“積極防禦”:西北方向是李晟和渾瑊,西南方向是韋皋,從兩個方向鎖死了吐蕃。每當吐蕃向關中一帶入侵時,唐朝就果斷以劍南(四川)為跳板,向吐蕃的腹地進擊。正面碰得頭破血流的吐蕃,還常被唐朝長驅直入。比如貞元十七年(801)的維州之戰,在吐蕃進逼鹽州的危局下,唐朝名將韋皋從劍南出擊,陸續擊敗吐蕃十六萬大軍,俘虜六千多人。吐蕃的進犯,就這樣招來唐朝的反擊重拳。
如此一來,戰略處處受制的吐蕃,當然也無力再戰,從九世紀初起,就不停的遣使通好。西北邊防安定的大唐呢?也得以騰出手來,陸續掃平淮西等跋扈藩鎮,打出中唐的“中興”時代。唐穆宗長慶元年,大唐與吐蕃終於實現了《長慶會盟》,再次確認了雙方“和同為一家”的“舅甥親誼”,安史之亂後唐朝西北慘烈的烽煙,終於漸熄。
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如何以負責的擔當與正確的戰略執行,成功破解艱難的困局。安史之亂後的中唐,在半個世紀與吐蕃的博弈裏,顯然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範本。
唐朝疆域變遷圖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1163&page=1
唐 VS 吐蕃百年戰爭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9985&page=1
大非川戰役:盛唐遭遇最大軍事失敗,戰鬥力爆表的薛仁貴為什麼會敗得那麼狼狽?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7786
將軍被俘虜,敵人看了他一眼:長得像我爸,送他安全回去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0638&page=4
孤懸海外有遺忠:安史之亂後孤守西域的唐軍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3146&page=2
大唐的英雄之城,被強敵圍困攻打百年不倒,宋朝弄丟從此望馬淚流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0273&page=1
吐蕃一條反間計將唐軍三員名將拉下馬,令君臣興奮的和談成恥辱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0645&page=1
導致唐朝外交政策陷入混亂的「陝州之辱」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0811&page=1
諸葛亮轉生到唐朝,完成了一件千古不朽之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9787&page=1
吐蕃王朝:大唐帝國的死對頭,正是它的存在減緩了伊斯蘭東進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0648&page=1
吐蕃王朝崩潰後的亂局——迷霧重重的歲月
https://kknews.cc/history/amn9eo6.html
吐蕃王朝崩潰後的亂局——伍約之爭和流散的王系
https://kknews.cc/history/qleay28.html
晚唐戰神張議潮,還我河山歸義軍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8062&page=1
唐朝與吐蕃百年國戰的5個階段
https://kknews.cc/history/q9z4rbb.html
文成公主都進藏了,為何大唐和吐蕃還在201年裡打了179場仗?
唐朝人和吐蕃人,怎麼看待公主和親?
https://kknews.cc/history/pbr8yje.html
據敦煌莫高窟中發現的藏文《吐蕃大事紀年》第十條記載,藏曆羊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蘇定方在青藏高原烏海一帶與吐蕃軍展開了一次作戰。此次戰爭沒有被記載在唐朝一方的史料之中。[94][95]白桂思猜測此役與資治通鑑卷200所說論欽陵攻吐谷渾是同一戰役,但是年代錯亂。才讓《吐蕃史稿》於659-660年只寫吐蕃攻吐谷渾,沒有提到與唐交戰。學者對此役史料解讀(如地點、勝負及兵力)沒有共識,如王堯解讀為唐軍一千擊敗藏軍八萬;更敦群培《白史》解讀為藏軍一千擊敗唐軍八萬;黃正建主張《吐蕃大事紀年》慣例不紀錄吐蕃戰敗,而且漢文文獻沒有蘇定方當年與吐蕃交戰的記載,因此或許是藏軍八萬戰勝唐軍一千的一場小戰役。達延莽布支的身份,胡小鵬認為是烏海一帶親吐蕃的吐谷渾首領,王忠認為是駐守鄯善的慕容尊王。[96][97][98][99] 《吐蕃地名研究》也認為所謂烏海東茹,實際上是位於唐朝隴右道附近的孟達天池,即東茹措那。《道幃藏族社區志》說「達延莽布支大臣率蕃軍,前往董岱措納湖(即冬日措納)一帶,與漢兵(唐軍)交戰,達延莽布支不幸犧牲,部下為了紀念他,將其葬在阿尼達延山,此後,達延莽布支被敬為山神,同時成為具有神力的家鄉神 。」
顯慶四年,鐵勒和疏勒舉兵背叛唐朝,下屬有疏勒(今新疆西南部喀什一帶)、朱具波(今新疆西南部葉城一帶)、喝般陀(又稱蔥嶺國)三國,蘇定方受命對其進行征討。[100][101][102]當唐軍行軍至葉葉水時,敵軍在馬頭川已經建立好了防禦工事。於是蘇定方攜三千匹馬跨越帕米爾高原突襲,他們經過一整天的奔襲抵達了敵城西十里處。由於都曼震驚於唐軍的出現,他率部分守軍在城門外試圖阻攔唐軍,卻被打敗,只能退守在城內,而城門則被唐軍順利占領。[103][104][105][106]
等到晚上,唐軍主力陸續抵達,在圍住城池後伐木製作攻城器械。都曼知道他無法避免戰敗的結果,於是自縛投降。蘇定方解送都曼回到了洛陽,在乾陽殿上獻俘於高宗,他因此功被升為左武衛大將軍、加食邑五百戶。[107][108][109]
龍朔三年(663年),吐谷渾被吐蕃祿東贊所破,蘇定方奉命任涼州安集大使節度諸軍,鄭仁泰、獨孤卿雲、辛文陵等,負責對吐蕃的守備。[174]此外18世紀中葉成書的《如意寶樹》就予以引用說:「芒松贊時期與漢人交戰,漢兵來藏時,大臣噶爾(祿東贊)戰死疆場, 布達拉宮被燒毀。」但從敦煌遺書、《西藏王臣記》和《新紅史》的記載可看出,670年唐蕃雙方在大非川交戰前幾年便爆發了衝突
乾封二年(667年),蘇定方病死,終年七十六歲。高宗在最初時尚不知情,等從他處聽說了蘇定方逝世的消息後,頗為悲傷痛惜,責備侍臣道:「蘇定方對國家有功,按例應當褒獎封贈,卿等不說,致使死後榮寵未能及時頒下。言及於此,不禁哀傷悲嘆。」於是立即下詔,追贈蘇定方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諡號「莊」。[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