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心誠則靈」,原來是這個意思!

您是本帖的第 94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心誠則靈」,原來是這個意思!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心誠則靈」,原來是這個意思!

 

 

「心誠則靈」,原來是這個意思!

 

  太橋旦曾堪布

 

    虔敬心有兩種,第一種是僅僅由信心而引發的虔敬心。比如說現在藏地全民信仰,藏地很多普通人的心中與生俱來、生下來之後受到全民信仰的環境、父母、家族的影響而生起的比較根深蒂固的一種信心,比如一看到佛像,一聽到念珠、誦經的聲音,一到寺廟,看到經幡、佛塔,聽到法器、法螺,看到僧眾在修法、跳金剛舞等等,沒有任何理由而生起信心,這純粹是信心而產生的虔敬心。這個虔敬心很難得。這個虔敬心來自於什麼?來自於他過去世對三寶生起信心、種下了一個深厚的信心的種子,再加上他投生到一個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家庭。這需要相當的福報,才會自身就有過去世的信心的相續,生下來就有信心,這個生下來就有的信心又依靠他緣,比如環境、家族、寺廟,慢慢地更加引發,讓信心更加強大、增長。比如藏地很多女人心中,這種信心、虔敬心特別強。就像我們看到《岡仁波齊》的記錄片當中,這樣的信心非常強大,任何障礙也阻礙不了。

 

    有些人雖然過去世有信心的種子,但是他投生這樣一個環境,他看到的都與三寶無關,包括高樓大廈、很多商店、娛樂場所,他身邊很多人、他的家庭都不信佛,這樣即使過去世對上師三寶的信心的種子是有的,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後天沒有具備條件,沒有他緣,所以他的信心發揮不出來,而且他曾經擁有的種子也會慢慢薄弱。但是在藏地就不一樣,自身就有信心的種子,然後在這樣的佛教環境當中、家庭之中,信心慢慢發揮出來。

 

    當然,也不一定所有的藏人都是這樣的,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有的藏人小時候在佛教環境中成長,有很天真、很純淨的虔敬心,但是十五、二十歲以後接受了各種教育,去了很多城市、國家、接觸了各種各樣的民族、宗教,在成長過程中他就變了,對自己的信仰、民族、傳統都不滿,覺得自己的民族多麼地落後啊,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民族這些人多麼地傻啊。他認為自己接受了那麼多的教育、學了那麼多的文化知識,自己是很先進的。在現實生活中,的的確確他想的是對的。但是對於解脫和成就方面,他的想法完全是很大的魔障,這是特別可惜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他可能比藏地很多人生活得更文明,生活條件比其他人好,他有很多的科學知識,講究衛生,很多人覺得他是比較富裕、成熟、先進的。但是純粹對解脫成就來說,他曾經有的天真、曾經有的虔敬心、曾經有的很單純的思想,都已經徹底消失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第一種虔敬心是由信心而引發的,這種信心就像剛剛我們提到的例子,小時候那麼天真、純淨、善良、單純,那麼有虔敬心,但是因為他這個虔敬心是由信心而引發出來的,所以長大之後隨時都會動搖。因為他的虔敬心沒有任何理由,只是因為他生在藏傳佛教的環境當中,有這樣一個傳統,他的家族有信仰,所以他有信心,一旦他離開了這個環境,很多福報不夠的人,慢慢會覺得自己家族、自己傳統中的信仰是落後的,甚至認為這樣的信心是迷信。這就是他福報不夠的表現,非常容易動搖。但是不一定所有由信心而引發出來的虔敬心都是這樣的,有些非常地成功,就像藏地偏僻地區的人,就像《岡仁波齊》裡的朝聖者,因為這樣一種信心的力量,才會不論遇到什麼,無論日曬、暴雨,都堅持完成艱難的朝聖。密勒日巴尊者也是一樣,密勒日巴尊者對因果的深信不疑,發自內心的懺悔,他必須要找一個具德的上師,終生地苦修,這都是他的信心之上產生的虔敬心的動力而引發的,後來才生起真正的虔敬心。

 

    純粹由信心而產生的虔敬心,需要特別大的福報,中等的福報不夠。因為中等的福報,小時候有信心,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沒有信心,這就是福報不夠,不是說福報沒有,福報不夠,因為他的信心是半途而廢了。雖然具備這樣的虔敬心很難,需要特別大的福報,但也不是最可靠的虔敬心。最可靠的虔敬心,一定要通過佛法的聞思,在心中樹立一個不動搖的見地,這就是真正的虔敬心。這個虔敬心,無論你去哪裡,無論你受任何教育,無論你接觸什麼,無論你擁有什麼,比如擁有權力、財產,你對三寶的虔敬心是永遠不動搖的。

 

    這樣的信心,我們可以在第一世大寶法王的故事中看到。岡波巴大師是第一世大寶法王的根本上師,讓他閉關修行。大寶法王在禪修過程中,是八百位禪修行者中最了不起、最有韌性、艱苦修行的行者。後來大寶法王把他禪修過程中的覺受彙報給岡波巴大師。岡波巴大師說:「我對你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很可惜,你修錯了。你還繼續修六個月。」實際上他沒有錯,岡波巴大師是故意考驗他的。大寶法王自己很有信心,知道自己沒有錯,但是上師是這麼說的,就接受上師的話,繼續禪修。他閉關六個月之後又找上師。上師問他怎麼樣,他說:「雖然我沒有錯,即使我錯了,我也還是這樣修,也不會改變。」上師看到他的見地有這樣的把握,就跟他說:「哦,徒兒啊,你已經斬斷輪回的因素了。」然後上師把手放在他的頭上,說:「以前我說對你抱著那麼大的希望,但是很可惜你錯了,這是考驗你的見地,考驗你的虔敬心。第一個是考驗你的見地有沒有把握,第二個是看你能不能接受我的指導。」大寶法王都做到了,這就是真正的虔敬心的表現。為什麼?首先,雖然他知道自己沒有錯,但是上師教導他,告訴他還要繼續禪修六個月的時候,他很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代表兩種虔敬心裡面第一種虔敬心——由信心產生的虔敬心。然後,他自己修再長久,他覺得他的見地也不會改變,即使他修錯了,他也繼續會修,這說明他對自己的見地有很大的確信。

 

    第一種虔敬心是在信心的基礎上產生的。虔敬心和信心之間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在小乘修行者的相續中有信心,在大乘顯教修行者的相續中也有信心,但是這些都不是虔敬心,只是純粹的信心,只有在金剛乘修行者、尤其是無上密法修行者的相續中產生的是真正的虔敬心。信心是虔敬心的因,虔敬心是信心的果。相同的地方是:虔敬心是信心的一種昇華。虔敬心沒有強大的時候,是信心;信心特別強大、無上提升的時候,是虔敬心。

 

    不用說虔敬心,連具備信心都要一定的福報才行。瞭解佛法的知識,不一定需要具備很大的福報,因為現在很多學者,對佛法的知識是不缺的,但是缺乏信心,所以他知道的佛法知識不能成為解脫和成佛的條件。信心是特別重要的。佛法當中說:任何一個人入佛門的時候,入口就是信心。我們說皈依的人是佛教徒,沒有皈依的人不是佛教徒,但是,皈依不是佛門的入口,因為皈依的前提是信心。所以說,信心是入佛門的唯一的入口、唯一的條件。《大智度論》中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心是相當有福報的人才具備,虔敬心就更不用說了。有些人沒有學佛之前有信心,學佛之後信心更加地強大;有些人沒有學佛之前有信心,學佛之後沒有信心,變成法油子。

 

    真正具備福報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信心成為入佛門的基礎;中間,信心加強聞思佛法的動力;最終,因為信心,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剛入佛門的時候,信心只是純粹的信心而已;然後福報具備,因為信心的動力,所以不停地聞思佛法;因為聞思佛法,所以他的信心不僅僅停頓在信心的層面,信心和智慧彙聚在一起,信心變成了聞思的動力,聞思為信心提供智慧,它們兩個相輔相成,最後把他送到至高無上的境界。剛開始的信心可能只是純粹的信心,沒有任何智慧的成分。如果我們一直念經、磕頭、燒香拜佛,我們的信心永遠是信心,沒有智慧的成分。但是如果在有信心的同時,加強聞思,在聞思引發的實修上勇猛精進,我們的信心會擁有很多智慧的成分,這時候我們的信心越強大,我們的智慧越爆發;我們的智慧越爆發,我們的見地越穩固加深、越根深蒂固、越無上增長。

 

    舉個例子來說,剛開始的信心就像淩晨之前天空微弱的光,雖然不夠明亮,越接近天亮的時候,越會引發日出、陽光普照。這樣的信心當中有智慧的本質,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看書、聞思,停頓在信心的層面,這個信心有可能持之以恆,也有可能半途而廢。所以古代的成就者說:要麼你的信心裡面有特別大的智慧成分,要麼你有比較傻傻的信心就更好,這兩者中間的特別不好,上也無法上升,下也下不來。打比喻的話,要麼你拿一個空碗,很好帶,要麼一個碗裝滿了水,用蓋子蓋起來,也好帶,但是一半水一半空的碗的不好帶。要麼你是特別有智慧的,要麼你有特別傻傻的、單純的、天真的信心,這樣的人成就快。所以我經常說,我們學佛修行,不是得到我們所沒有的東西,而是讓我們的雜念、不好的東西,一直減少、減少、降低到變零的時候,不得了。所以我們現在是四十、五十歲的思想,慢慢通過修行變成三十歲的思想,再慢慢變成二十歲的思想,再慢慢變成十歲、八歲的思想,最後變成兩歲、三歲的思想的時候,如此地天真、純淨、淳樸,已經離成就不是很遠了。

 

    具有真正的大智慧、通達經律論,對我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還不如變成一個小孩,對我們來說不太困難。我們只需要保持單純一點,有時候觀察自己:我是不是想得太多了。這樣信心的一個特別要求是:思維上師三寶的優點,對上師三寶、金剛師兄,千萬不要從缺點的角度分析研究。因為我們所看到的、所聽聞到的很多缺點,不是對方有缺點,都是因為我們自己心裡不夠清淨、不夠單純,所以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不清淨。我們用這個方式來訓練,慢慢有一天才會真正變成一個天真、實在的人。現在很多實在的人,在社會上、工作上很可能沒有特別大的前途,很可能養家糊口都很困難,但是對於真正的佛法修行來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實實在在,很難生起虔敬心。

 

    有一個成語「心誠則靈」,意思是如果你的心足夠虔誠,得到加持很快,「靈」就是加持。雖然這個成語我們常用,但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如果我們想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前提條件是我們的心要誠。我們可以想一想,現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心誠的人有多少?我們的親戚、朋友中,哪怕是一個小孩,多少是心誠的?現在很多小孩非常聰明,但是聰明小孩的心裡面,誠心少。我不是特別喜歡聰明的人,因為聰明人的心裡面缺少誠心。比如有人說,我這個珍貴的東西可以放在他那邊,因為他很實在、老實、誠懇。沒有人會說:這個東西一定要放在他那裡,完全放心,因為他很聰明。聰明人的心中,誠懇不夠,很重要的一個本質是缺乏的。所以我們要減少聰明的思想,發揮本來具有的、誠懇的思想。誠懇是信心和虔敬心的一部分。因為聰明人沒有誠懇、實在、老實的基礎,信心很難建立。比如說,上師給一個人講一些道理,如果他很聰明,他不一定會相信,如果他很誠懇,上師說什麼都會相信。在信心建立之前,這個人要足夠地誠懇、老實、實在,這是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信心建立之後,虔敬心更有希望。虔敬心,從狹義的角度說,只是虔敬心而已;從廣義的角度說,虔敬心包括一切法。宗薩仁波切在《人間是劇場》中說過:「理解什麼是虔誠很容易,但要有虔誠心,則需要具備很大的福德。在有福德之前,你是不可能有虔誠心的。當虔誠心增長時,就會轉成智慧」。

 

    我們要昇華虔敬心,必須要加強聞思。但是加強聞思的時候,要特別特別謹慎。有些人佛法知識越通達,虔敬心越穩固加深。有些人,比如有些格西,越通達佛法、辯論無礙的時候,虔敬心越薄弱。虔敬心和聞思佛法就像鳥的兩個翅膀一樣,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學習佛法的理論知識,沒有加強虔敬心,那麼佛法知識通達得越深,虔敬心越薄弱。如果只是執著於虔敬心,沒有聞思佛法的話,虔敬心就成為了流轉輪回的因素,因為它缺乏了智慧的成分。有時候,想一想人為什麼有兩隻眼睛,為什麼有兩隻手,為什麼有兩隻腳,我覺得很有道理。一隻腳走路的話,不能到達目的地,一定要兩隻腳配合。手和眼睛也是一樣,一定要兩隻手、兩隻眼睛配合。這說明,佛法的理論知識為虔敬心的發展提供條件,虔敬心又成為了勇猛精進聞思佛法理論知識的動力,這才是非常健康的發展。我們付出一份代價,就得到一份證悟的力量。否則,有時候我們自以為已經學佛很久了,為佛法付出了很大代價,其實沒有任何進展,如果我們做的一切沒有成為流轉輪回的因素,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1/23 上午 06:51:14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70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