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行到水窮處

您是本帖的第 817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行到水窮處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行到水窮處

 

 

行到水窮處

 

  明海法師

 

    參禪不要落在思維、妄想、分別、情識中,應該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地方去見。

 

    「心行處滅」,只有言語道——我們的言語、分別、情識——在這個地方斷了,才叫心行處滅。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塵勞,不能證得。」這是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後在菩提樹下講的。

 

    這說明釋迦牟尼佛證道並不是他新發明了什麼,也不是在他自己的本分上經過長時間的修行積累增加了什麼,而是發現了從來沒有缺少、失去過、也從來沒有被染汙過的佛性。

 

    這個佛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釋迦牟尼佛有,十方三世諸佛有,一切眾生也有,從人道眾生、天道眾生乃至地上的昆蟲、螞蟻,無不同此佛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佛不是修來的。為什麼呢?本具!只是去發現它。

 

    天臺宗講,本具的佛性,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叫性德。那麼性德要發現、要顯露,要通過修德。所以修行是發現顯露本具佛性的緣,並不是說我們所修的功業積累起來,成了我們的法身。不是的,如果是那樣的話,法身就是有為法,還會壞,不是如此。

 

    《趙州禪師語錄》裡也有這樣一個對話:有一個師父問趙州禪師:如何是衲衣下事?衲衣是出家人穿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出家人的本分是什麼?穿這一件出家人的僧袍,在這一件僧袍下面我們應該做什麼?趙州禪師說了三個字:「莫自瞞」。

 

    瞞是欺瞞的瞞,瞞天過海的瞞。什麼意思呢?就是穿這一件出家衣服的本分事,不要自個兒把自個兒埋沒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自己本來有的東西不知道,那也就是埋沒了,這是最大的冤枉。

 

    我們的修行就是要認取本具佛性。要認取這個本具的佛性,是刹那間的事,就像我們看見一個東西,見就是見、不見就是不見,所以它是頓見、頓明、頓悟,這就是佛陀所傳的心法裡頓門這個法。那麼禪宗就屬於頓門,這個頓是從什麼意義上講的呢?頓是從修行的方法上說的,從見地上說的。

 

    我們已經講過,參禪不要落在思維、妄想、分別、情識中,應該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地方去見。言語道,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證實了人的語言和思維具有對等性,人是用語言思維的。

 

    如果用唯識心理學來講,人的語言和第六意識是對等的,所以言語道是思維分別之道,那麼在這條道上你怎麼走,怎麼跑,怎麼弄一下,加一下、減一下,加減乘除啊,都無濟於事,只是一種知識、一種見解,難以見到本有的佛性。

 

    打個比方,我們想要飛到天上去,但如果總在地上跑,不管跑多快,也飛不上去。你說你騎自行車,再快你也飛不起來;你坐汽車,再快你也飛不起來;坐火車,無論多快,你都飛不起來。要想飛,必須放棄所有這些工具,另外找工具,找飛機。所以在言語道這個範疇內,我們沒有辦法超越分別心。

 

    「心行處滅」,只有言語道——我們的言語、分別、情識——在這個地方斷了,才叫心行處滅。那麼在這個地方斷了究竟是什麼境況,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唐朝的王維有兩句詩,往往被很多禪師用來描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它描述的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突破,一個大發現。說的是沿著一條河走,走到沒路了,一屁股坐下來,抬頭一看:哇!天上有白雲片片,萬里晴空,更宏大、更開闊、更無邊無際的一個境界出現了。

 

    這兩句話比較形象地描述了我們的分別情識斷的地方、言語道斷的地方的情景,以及在這個地方往前透一步之後我們心中發生的變化,那個變化可以說就是我們心靈本來面目的呈現,是我們本來心光的展現。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參「無」的時候,不要去分別是不是有無的「無」,不要在思維上去推理、去猜測,不能這樣做。也不能把「無」當成沒有、空,我的頭無了,我的手無了,我的腳無了,什麼都無了,這也不對。

 

    要是這樣的話你幹嗎參禪呀?不用參禪,去學天臺教觀好了。天臺教觀有空觀、假觀、中觀。去觀空、觀假、觀中道第一義諦,不就行了嗎?幹嘛還來參這個「無」呢?所以說不是這樣用功的。

 

    參這個「無」,有它不共的奇妙之處。這個奇妙之處就是你用你以前所習慣的思維、分別、猜測,乃至佛法裡的依文作觀——依仗這個文、依仗這個意來觀都不對,都不是,奇妙就在這兒。你所有的伎倆都沒法兒,就像剛才的比喻,你想上天,用自行車、汽車、火車都不行,只能放下。

 

    這時候沒辦法了,古人說這個時候就像咬一個鐵球一樣,又像一條狗咬一個熱糍粑——糍粑是糯米做的,南方有,剛出鍋的很熱很燙,狗不懂,一下就咬上了,咬上了咽也咽不下去,吐也吐不出來。為什麼?糍粑黏乎。就是這種情形。在趙州的這個「無」字下,平生所有的伎倆都用不上、都歇下來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態往前進。

 

    這種狀態,有人說那不是很累嗎?恰恰相反,你去分別、推理、猜測不累嗎?這個地方恰恰不累,恰恰省力氣。你平時活躍的這些思維、情緒、妄想、分別都歇下來,那不省力氣嗎?所以古人說,參這個「無」什麼時候用功得力呀?用功得力在哪裡呀?用功得力就在你省力的時候。

 

    你什麼時候省力,什麼時候一提這個「無」,所有的妄想、分別、情識都歇下來,單單只跟這個「無」混到一起,孤明歷歷,這個時候就省力了,這個時候也正是參這個「無」得力的時候。就有可能是「行到水窮處」,驀地一抬頭,「坐看雲起時」了。

 

    有的人問,什麼時候能有那一下啊?你有這個念頭,就絕對不會有那一下。你看古人開悟多省事啊,頭往柱子上一碰開悟了,一看到什麼就開悟了——看到桃花開悟了,師父一棒打過來開悟了。你只要有這個念頭:什麼時候我能來這樣一下呢?你只要有這個念頭,一邊待著去吧!

 

    為什麼?這個念頭就把你障礙住了。任何的等待、期盼都是障礙。只有在孤明歷歷、不期然的狀態下才有可能。這個不期然的狀態也就是無心,無心地用功,開悟的事想都不想——已經走在那條路上了,還想它幹什麼?

 

    所以這個「無」是讓我們放下武器,把所有以前用過的武器都放下,這個時候我們才有可能粗粗地體會到回到自心的狀態。我們把後天所學的一切知識、分別,以及種種的見解都扔到地上去的時候,才是真正跟自己的心在一起的時候。

 

    這裡需要信心,你要相信如來智慧德相本來就在你自心裡——或者說就是我們的自心,不是在的問題了——從來就沒有離開我們:阿彌陀佛在這裡,十方諸佛也在這裡,五眼六通在這裡,放光動地也在這裡,四生六道、一切諸法、一切諸佛菩薩神通妙用、三藏十二部都在這裡,就看你敢不敢擔當了。所謂的「頓」,意義就在於此。

 

    從修行的方法論上講,這個頓的法門確實非同小可。可能你們也會看一些書,有一些善知識也會這樣講,頓就像金字塔的尖,下面是有基礎的。

 

    毫無疑問,我剛才說了,講到頓這個修行法門,連佛學的ABC、禪宗的意思、佛教的意思、出離心、菩提心、清淨持戒這些都沒有,當然也就說不上頓了,但是頓之為頓,不在前面所說的金字塔尖必須從下面開始,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對的。表面上聽起來是對的,金字塔下面沒有東西怎麼會有金字塔尖呢?不是如此的。

 

    頓是要我們相信本具智慧德相,是要我們認識當下,要直接地去認取自己本具的佛性。任何一個當下,不在你把這個當下安排到未來的某個時侯。我先怎樣,然後怎樣,最後再怎樣,那是不對的,你把它安排在未來,安排在其他的地方、其他的時候,經過一個過程然後才怎樣,那就不是頓了。

 

    頓是什麼呢?頓就是當下,也可以說頓就是不可思議——才講怎樣怎樣,就已經不頓了。那麼這種狀態並不是玄談,而是一種方法。參禪的方法就是頓的方法,就是這種見地。

 

    前面我給大家分析過,一切的妄想、情執、推度、分別、知見全部放下,單提那一念,就像一個人對著萬丈峭壁,又像一個人拿著倚天長劍,那就是頓的意思,所以頓是一個方法。

 

    這裡就需要信心,依照我們中國佛教,它的殊勝之處恰恰就在於我們中國人能夠信得了這個法門,修得了這個法門。

 

    我們中國文化就是普通人也知道這樣一句話,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就是頓——剛剛還拿著屠刀做壞事呢,放下就能成佛。絕對是這樣,這是真實不虛的,本具嘛!所以隨時都有可能契入。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一個拿著屠刀的人他能放下,另外放下的時候,他有能遇到佛法的因緣,那也不是小可的事,也不是每個拿著屠刀的人都有這種因緣的。

 

    不過從修行的方法論上說,我們眾生從無量劫以來輪回生死,每個人在遇到佛法之前都犯過錯誤,造過業,造過善業,也造過惡業。惡業毫無疑問使我們墮落,就是人天善法、有為的善法對我們又何嘗不是一種纏縛呢?這個頓就是指全體放下。全體放下,不是說經過一個積累以後再放下。這裡就要有信心。

 

    講到放下屠刀還真有這樣一個公案:宋代有一位禪師叫思業,出家以前是一個殺豬的。有一天他殺豬的時候,拿著刀對著豬的喉嚨一刀過去,然後那個血噴湧而出。

 

    他看見這個血噴湧而出的刹那開悟了,就把刀扔了,隨口說出一首偈子:昨日夜叉心(昨天還是夜叉心,因為是殺豬的嘛),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不幹了!出家了。

 

    這是歷史上的真人真事。這也是對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的一個最生動的說明。當然這個禪師自有他的因緣,我們看不到的因緣。

 

    自心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要顯現是需要修德、需要清淨持戒、需要發心的,是需要這些緣的,並不是說我們可以隨便,可以不持戒,然後突然有一天頓見佛性——如果這樣想,那就錯了,就已經是墮落了。

 

    我們應該怎樣想呢?應該這樣想:哦,原來人人本具此一段光明啊!所以從我們聽到這句話,聽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講的這句話的刹那,每個人就要振作,不要自瞞,要如法去行。要把自己本具的這段光明發現、發揮、運用,這才是佛陀頓教的本意。

 

    有居士跟我講參「無」的心得,實際上不用講,你的這些分別讓自己沒有什麼改變。我們參「無」,是要在我們心靈深處鬧一個大革命,把我們心裡原來的顛倒,再顛倒過來。

 

    所以它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心裡運作方式的一個徹底的革命,經過這一下,是要換一個人的,而不是師父給你出個題目,讓你猜一猜,考考你,坐在那裡想一想為什麼他要說「無」,讓你說出個一二三四來。

 

    如果是這樣,你也不用進禪堂,在教室裡發一張考卷,大家都寫出自己的答案不就得了嗎?不是的!我們需要用這個「無」斬斷所有分別妄想,親自見一回,換一個人!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2/8 上午 05:47:34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937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