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似乎是專門為了噁心唐朝而存在的。在唐朝之前和之後,它都處於四分五裂狀態,老實巴交地在青藏高原上放羊,從來沒對中原王朝造成過威脅。唯獨跟唐朝「伴生」這200多年,它象吃多了菠菜的「大力水手」,動不動就跑下來搶地盤。
大唐建國後,打遍天下無敵手,四周的少數民族政權紛紛表示服氣,或稱臣,或納貢,將唐太宗李世民尊為「天可汗」。吐蕃卻嘴服心不服,經常越界找碴,雖然雙方曾有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兩次入藏形成的短暫甜蜜的「甥舅關係」,但從唐初到唐末雙方共會盟八次,約架六回,磕磕碰碰不計其數,翻臉比翻書都快。趁著「安史之亂」後唐朝疲軟的工夫,吐蕃還一度洗劫了長安城。
因此,唐朝中後期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部族小弟,一塊兒打吐蕃。特別是在「安史之亂」中,回紇不僅出工出力打安祿山,還幫忙收拾趁火打劫的吐蕃,成為唐朝的鐵桿盟友。
然而因一次缺乏溝通的外交事件,幾乎毀滅了唐回關係,讓唐朝的外交政策一度失去方向,差點提前100多年關張大吉。
吐蕃攻占長安那次,唐代宗跑路走人,命太子李适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聯合回紇共擊吐蕃。李适在陝州(今三門峽市陝縣)進入回紇牟羽可汗大營會面。事先雙方沒有就見面的禮儀進行溝通,由於唐代宗曾在「安史之亂」中與回紇葉護王子結為兄弟,而牟羽可汗是葉護之弟,因而在李适面前擺起了「叔父」的架子,要求李适行拜舞之禮,所謂拜舞,就是下跪叩首然後再跳個舞,這在唐朝是臣子拜見君王的禮節,身為皇子的李适自然不樂意。
陪同李适前往的韋少華等官員認為大唐太子不能下拜,並且在現場大聲喝斥回紇人。這個牟羽可汗本來就有點驕狂,聽到後大怒,竟命人將韋少華等四名唐朝官員各打了一百鞭。牟羽可汗的母親知道後趕緊道歉,親手向李适獻上貂皮大衣以示賠罪,並陪同李适返回唐營,但次日韋少華與另一名官員因傷重不治身亡。
大局為重,這事讓唐代宗壓了下來,沒有追究。不久代宗病逝,李适繼位(唐德宗),牟羽可汗竟認為唐朝衰弱可欺,趁國喪之際舉兵內犯。他的堂兄國相頓莫賀達干勸諫要珍惜唐回友誼,但牟羽不聽,於是頓莫賀達干帶人斬殺了牟羽,自立為「合骨咄祿毗伽可汗」,並主動向唐朝廷表示願意成為蕃臣(之前唐回之間並無臣屬關係),甚至改變剃髮習俗,像唐人一樣蓄髮。
但德宗始終難於忘懷「陝州之辱」。他即位後,改變了傳統的外交政策,謀求與吐蕃和解,視回紇為仇敵。
因為對唐朝有功勞,回紇商人特別得到許多優惠照顧,但德宗下令在唐朝的回紇商人全部返鄉,不得滯留。許多西域胡人打著回紇的旗號在唐朝做生意,現在一併被趕回西域。回紇商人突董等900多人在返鄉途中被唐朝地方官員張光晟截殺殆盡,德宗竟睜隻眼閉隻眼,沒做任何處理。
回紇人聽說此事後很憤怒,要求「以血洗血」,殺死唐朝使臣,然後興兵動武。但合骨咄祿毗伽可汗硬是將此事壓下,對唐朝使者說:我不想追究這件事,只想「以水洗血」,化解兩國之間的矛盾,希望唐朝把歷年來欠我們的馬債(唐回間以馬換絹)趕緊償還!
就在與回紇關係日趨緊張之際,唐德宗又在吐蕃跟前栽了個大跟頭。吐蕃以在平涼結盟為藉口,突然劫持唐朝多名官員和將士,主盟人名將渾瑊僥倖逃脫。面臨吐蕃的反覆無常和貪婪狡詐,唐德宗一籌莫展,真可謂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宰相李泌為勸說德宗返回原來的外交政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前後十五次跟皇帝吵架都不起作用。好幾次李泌急得揚言撂挑子不幹了。唐德宗也氣得破口大罵:咱們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有本事你說服我,動不動就辭職算什麼!?
李泌於是從代宗跟葉護結為兄弟談起,耐心講解了唐與回紇老一輩領導人之間的深厚友情,並從回紇與吐蕃、大食與吐蕃、南詔與吐蕃等多邊關係詳細地描述了唐朝對外政策的連續性和可行性,努力幫皇帝搞清楚「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
唐德宗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花崗岩腦殼,李泌只能用重錘猛敲:吐蕃趁我們內亂,洗劫長安,逼得你爹代宗皇帝蒙塵荒野,這是百代必報之仇;回紇前任可汗對你不恭敬,但已經讓現任可汗給宰掉了,而且人家沒有計較劫殺商團的事件,充分釋出善意,這是就坡下驢的最好時機。
為了照顧德宗的面子,李泌還拍著胸脯保證:跟回紇和好後,明確讓其稱臣(以前是兄弟之國),讓可汗給您當兒子(德宗的輩分一下子提高了兩代),為避免他們用劣馬換中國貨物,每次回紇來使團不得超過200人,馬不過千匹,不准攜帶唐人及胡商出塞。如果他們答應這五個條件,陛下就可以許以公主和親。
李泌的自信是有根據的。回紇跟吐蕃關係早已成了死結,無力承受來自唐與吐蕃兩個方向的壓力,同時又貪圖大唐的財物,一心想發展雙邊貿易。果然,回紇很痛快地答應了唐朝的條件,合骨咄祿可汗上表唐德宗稱兒稱臣,迎娶咸安公主時更是謙恭地表示忠心: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
隨著唐朝外交關係的重新理順,唐與回紇、南詔、大食等國都建立了同盟關係,合圍吐蕃。國際形勢迅速朝著有利於唐朝的方向轉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唐朝度過了一劫。而驕狂一時的吐蕃王朝則四面受敵,國力耗盡,內部矛盾不斷激化。
公元822年,曾經強大一時的吐蕃王朝內亂爆發,土崩瓦解,不得不又一次厚著臉皮向唐朝乞和。而此時唐朝也已經陷入藩鎮割據的泥潭不能自拔,無力再清算陳年舊帳,一對筋疲力盡的老冤家最後搞了次「長慶會盟」,在互掐了近200年後手挽手走向墳墓。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任性地選擇朋友和敵人,唯獨帝王不能,因為他的好惡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唐德宗不懂,他僥倖沒翻船,是因為有個倚老賣老、苦口婆心的好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