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尊貴的上師
嘎瑪仁波切
佛法是教人行善的,一個團體中多一些能夠不分親疏為他人奉獻與付出的善良的人,整個團體的修養就會提高。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的內心,除去內心的黑暗,從心中生起智慧的光明,為我們生存的世界、國家、社會、乃至每個需要心靈光明的眾生而祈禱。
如果天上失去了璀璨的太陽和皎潔的月亮,世界將陷入一片可怕的黑暗;如果人們失去了善良的心,世間將被邪魔外道所駕馭。人類缺乏的,不是物質文明,世人急需的,是精神良藥。純凈的佛法,可以喚起人性本具的光明,珍貴的佛法,可以帶來真正美麗的心世界。
漢地有句話,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與其費盡心機尋求好風水,不如多積德行善。如果祖上有德,子孫會興旺,否則,單靠一點風水是改變不了什麼的。古人告訴我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才能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災殃。好風水一定來自善良的心。
好風水當然有,但也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若想留住好風水,最好的辦法是棄惡行善,積德行善。建寺廟的功德非常大,一群清凈的僧寶在寺廟裡虔誠修行,能夠去護持建設廟宇殿堂,供養僧人的飲食起居,這種積福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人心向善比風水寶地更重要。不斷積德行善的人,腳下的道路是平坦的,子孫也有福報。如果心不善良,住再好的風水寶地,也壓不住,因為德行根本載不動。
如果一個家庭有個善良的人,便可維持家庭的運作;如果社會上多一群善良的人,能先反省自己,不抱怨國家社會,社會就會祥和許多。如果自我反省的教育沒有根深蒂固做好,就需要付出更多社會資源來關懷出問題的家庭。應該擁有每個家庭、每個成員都息息相關的理念,先從家庭開始關懷,繼而發展到關懷社會上需要的人群。當付出有愛、行善的人愈來愈多,一個地方的生命層次就會愈來愈高,心靈境界也會愈來愈升華。
如果一個人的心是善良的,經常說美好的語言,做善美的事,不去傷害別人,這樣的付出一定會結出很多善的果實。
很多佛法的道理,聽起來好像既廣大又深奧,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依法而行雖然很好、但真要付諸行動似乎困難重重。四無量心,簡單地說就是希望我們有一副好心腸,心地善良,說出來的語言、做出來的事情都變成是良善美好的,而別人為你所做的也會是令人悅意的,這就是你的善報。
四無量心的要義,總括起來,都在「善良的心」中。心地善良,功德才圓滿;心地惡劣,罪業不斷增長。阿底峽尊者特別重視心地善良,對弟子問安時會說:「有沒有生起善意?」在所有教導中也特彆強調:「心地要善良啊!」因為心的善惡,會讓業力的善惡、強弱產生變化。若心善,則身體所作、語言所說都會變成善法。若心存惡意,就算表面善行,實際都會變成惡業。總之,所有五毒煩惱,全都可以用四無量心來對治,對自己和眾生都有利益。
善良的心就像肥沃的土地,可以用善良的心做好事,也可能因為缺乏智慧,善良的心地被壞人利用去做壞事。很多人因愚昧,不清楚什麼是正統的宗教,什麼是邪教,這些人的善良之心常被利用誤導。世間有很多人,善良到不太使用大腦去思考。現實生活中,因為心地善良,輕信別人,誤入歧途的人也特別多。所以說,有善良的心,還必須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善良跟愚昧是同等的。
佛經裡把善良提升到了慈悲的高度。也就是說,希望每個眾生都不要受苦,要先切斷苦的來源,才能得到快樂的心境,要想讓快樂長久,也要從快樂之源做起,無私利他。
當我們從心底喊出「改變」,呼喚「善良」,一切就會開始變化。讓自己快樂的源泉,就是無私的付出,所有以前不相信的人,也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大多數都會變得快樂起來。通過系統聞思修行,不僅為心找到了家,而且有更高的目標,即「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修持善法,直到成佛為止,信心永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