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貪瞋癡的眾生聚到哪裡,聚到娑婆世界。《悲華經》就說,貪瞋癡強盛,業障深重的眾生都聚集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眾生是一千四佛所擯棄、放捨的。一千四佛代表諸佛,也就是說,娑婆眾生難以救度,諸佛都感嘆,搖頭而去。
《地藏經》就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舉止就是動靜的意思,一動一靜之間所起的念頭非常的多,所謂「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十生滅」,念頭非常的多,這些念頭都是業,業就是行為,不只是身體動作行為,嘴巴所講的話是行為,起心動念也是行為。身體、言語等有形的行為都是出自無形的起心動念,身業、口業的行為叫做有表業,一般人看得到的;起心動念的意業叫做無表業,也是業。一般人看不到無表業,但鬼神看得到,諸佛菩薩都看得到,而且每一念、每一念都能夠形成一個果報。
南閻浮提眾生具足貪瞋癡,追尋五欲,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是業,都是罪,《地藏經》講的很露骨、很徹底、很不客氣,可是我們眾生的本質就是這樣。
一般沒有學佛的人因為沒有想要修行,所以也就沒去嚴格檢討自己,不曉得自己的身口意到底是善還是惡?是善多惡少?還是惡多善少?以世間而言,用鏡子照自己的容貌,才曉得自己的容貌是美麗還是醜陋,是乾淨還是污穢,如果不照鏡子,就不曉得。而我們內心是善是惡,必須要用佛法這面鏡子來對照,一照之下,才發現,原來自己內心的面貌非常的醜惡,都是業、都是罪。
一個學佛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是一個罪業之身,像善導大師所講的是「罪惡生死凡夫」的話,就表示他還不是真正在學佛,好像還沒照鏡子一樣。否則,既然照了鏡子,為什麼沒有看出自己面貌的美醜淨穢呢?自己既然學佛了,用佛法鏡子照自己了,怎麼不曉得自己內心是善是惡?是會修行、不會修行呢?也就是說,學佛然後經過實踐之後,嚴格檢討自己,那你本身是善是惡,會修行不會修行,自然就當下一目瞭然了。
所以一個人如果有智慧,而且精進修行,嚴格檢討的話,就不敢說自己是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