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奪門之變中的于謙為啥沒有反抗,原因很簡單于謙是個忠臣

您是本帖的第 1812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奪門之變中的于謙為啥沒有反抗,原因很簡單于謙是個忠臣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奪門之變中的于謙為啥沒有反抗,原因很簡單于謙是個忠臣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初,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不起。而朝中皇儲位置尚且懸空,究竟該立何人為新帝,皇帝朱祁鈺和帝國首席重臣、兵部尚書于謙,在皇統繼承問題上各有主張,分歧甚大。

這對曾經彼此知心、配合默契,令大明帝國度過建立百年來最大一次危機的君臣,此時已經是貌合神離。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京師三大營損失過半,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皇長子朱見深尚在襁褓,而且並非正式冊立的皇太子,一個嬰兒根本沒有辦法去凝聚危城人心。

年輕的監國親王、皇弟朱祁鈺手足無措,孫太后病急亂投醫,在國難時一片迎立賢王聲音中,打算迎立「諸王中最長且賢,眾望頗屬」的皇叔、襄王朱瞻墡。

此時,是于謙力主的「立朱祁鈺為帝,朱見深為太子」之議,既符合國難立長君的現實需求,又最大限度保證了朱祁鎮、朱祁鈺兄弟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一系的權益,使帝位不致落入旁支,對得起明宣宗當年對於謙的君臣之遇。


否則襄王朱瞻墡有多名成年子孫,他若得立,則帝系轉移變成定局。豈料這令此時淪為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懷恨在心,認定是于謙勾結明代宗朱祁鈺謀奪了他的皇位,並最終導致了于謙奪門之變後的遇害。


 
其後,瓦剌首領也先以朱祁鎮為人質,屢屢要挾明廷,于謙堅決主張社稷為重,嚴詞拒絕一切寇虜妄求,才令也先手中人質失去利用價值。同時又是于謙苦口婆心勸說現任皇帝朱祁鈺「天命已定」,打消其疑慮。朱祁鎮因而得還,不用在漠北吃沙子到死。

【謙有再造功。上北狩,廷臣間主和,謙輒曰:「社稷為重,君為輕。」以故也先抱空質,上得還,然謙禍機亦萌此矣。】

于謙為何既擁立明代宗為帝,又力主迎回英宗?正如數百年前的南宋岳飛舊事。

岳飛之所以干冒武臣涉政之忌,上書宋高宗趙構求儘快立儲,正是針對金國欲立宋欽宗之太子趙諶為傀儡的圖謀。

趙諶雖曾是大宋帝國正式冊立的皇太子,本身也並無什麼罪過,但經歷「靖康之變」後,在包括岳飛在內的南宋文武重臣心裡,他就只是個辱宗廟罪人之子,絕不當立,亦不承認他是帝國皇儲,因此只以「丙午元子」稱之。

【近諜報,虜酋以丙午元子入京闕,為朝廷計,莫若正資宗之名,則虜謀沮矣。】——張戒《默記》


 
甚至對宋欽宗,岳飛隨著政治上的成熟,也從早年的「迎回二聖」,改口為「迎回天眷」,只認可他是現任皇帝的親屬,身陷虜庭是國家恥辱,理應救回,而絕不認可這種辱國罪人是值得尊敬的先帝。


因此,當瓦剌人被迫送還朱祁鎮時,大臣商輅希望朱祁鈺在皇帝正殿文華殿賜宴,以示皇帝和上皇兩宮同心,彼此無間。朱祁鈺大怒,認為此言等同於逼他馬上讓位,憤然道「我不曾要做皇帝,你們眾人勸我做,如今又要怎麼?」

大將石亨一直包藏禍心,慫恿朱祁鈺索性大開殺戒,又是于謙一句「大事已定,但要事體得宜」,暫時安了朱祁鈺之心,安了滿朝百官之心。

【鑾輿既還,護送虜使同至,眾議先一日於奉天門賜宴,次日就南內賜宴。公曰:「虜人此舉實仗大義,若令進南內宴,彼見另居一處,未免退有後言。不若兩宴俱就文華殿,示以彼此無間之意,庶可服其心。」太監興安以聞。景廟大怒,急詔公等赴文華殿,面詰曰「我不曾要做皇帝,眾人勸我做,如今又要怎麼?」眾皆不知,俱不敢言。石亨曰:「有什麼說話的,碎碎砍了他。」於公謙曰:「大事已定,便有一言半語俱不必聽,但要事體得宜便是。」】——《商文毅公言行錄》


 
表面上,整個景泰年間,朱祁鈺對於謙是言聽計從,極為禮敬,屢加封賞,多次探視,遠遠超出了一個皇帝對臣子的限度。而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由於謙一言裁決,名為兵部尚書,實為帝國的實際首相。

兩人最值得稱道的一段佳話,是御醫給於謙困擾已久的痰疾開了方子,說要用竹瀝(竹子經火烤後所流出的液汁)做藥引子。當時北方地區竹林很少,竹瀝不易取得。朱祁鈺便帶著隨從到到萬歲山,親手為于謙伐竹取瀝。

【素病痰,疾作,景帝遣興安、舒良更番往視。聞其服用過薄,詔令上方制賜,至醯菜畢備。又親幸萬歲山,伐竹取瀝以賜。】——《明史·于謙傳》

然而,身為一名專制帝王,身為朱元璋的子孫,秉承了歷代大明皇帝的雄猜本性,朱祁鈺也不可避免地對於謙有所猜忌和牽制。

當政敵上書彈劾于謙恃權結黨、舉薦私人時,朱祁鈺一方面稱「于謙專兵政,舉人亦其所宜也」,另一方面又不免敲打于謙「已往者置不問;今後如假公營私,必罪以祖宗成憲,不宥」。


 
對公而忘私、日夜辛勞只為國憂的于謙而言,這種敲打不啻於人格污辱了。

于謙奏請裁革太監監軍之制,朱祁鈺不允,命內臣監軍如故。石亨、羅通等將領心胸狹隘,嫉恨于謙的威望和大功,屢番詆毀於謙,朱祁鈺卻不顧于謙反對,將他們委以重用,參贊軍權,其目的很明顯,就是用來牽制于謙。

最後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迎朱祁鎮復位,於朱祁鈺而言,誤信小人,身死位廢,也是自作自受了。


「奪門之變」時,于謙作為景泰一朝的實際執政者,手握中樞內外大權,當真要阻止本是輕而易舉。但他卻沒有任何自保舉動,正是為了帝國社稷,大明江山。

朱祁鈺病重不起,其太子朱見濟已死,卻為了自己面子,不願復立朱見深為太子。


 
朱祁鈺身邊那幫當年力主廢立的近臣,生怕朱見深繼位後會反攻倒算,謀劃著另外迎立藩王,選中的還是那位素有賢名的皇叔襄王,此議被于謙堅決抵制。

于謙和商輅等內閣重臣商議,由商輅援筆《復儲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而當時宣宗子裔,僅剩包括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在內的,朱祁鎮的幾個兒子。

朱祁鈺願意接受此奏議,復立朱見深固然好。否則等他歸天,群臣只需上書孫太后,讓朱見深以血緣最親近、年齡最長的皇侄身份繼位亦可。

【十六日擬寫二本,伏闕投進,本稿系臣在禮部朝房內寫,主事俞欽抄謄。本內有云:陛下為宣宗章皇帝之子,當復立宣宗章皇帝之孫正位東宮,助理庶政等語。姚夔、鄒乾等皆稱善。因寫二本,大小官員僉名數多,封進不及。】——《商文毅公文集》

然而如果朱祁鈺復立朱見深為儲;或是朱祁鈺死後,朱見深正常即位;雖然是最符合朝局穩定,社稷安寧的大局,卻絕不符合朝中那些權奸宵小、如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利益。


 
他們謀劃奪門,不止是為撈取迎立之功,亦是因他們深恨的于謙在朝中主持中樞,他們就沒辦法為所欲為,得到朝中大權。

而對於謙這樣望重天下的社稷大功臣,想要致他於死地,就必須換上一個對於謙有深怨而銜恨的皇帝,並栽贓以謀反罪名。所以前太子朱見深不行,非太上皇朱祁鎮不可。

就在《復儲疏》呈於禮部,還未上報給朱祁鈺的當夜,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們聽聞風聲,迫不及待聯合朱祁鎮,發動了 「奪門之變」。

于謙同樣已發現奪門一黨的串聯端倪,以他當時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軍政的權柄,若登高一呼,撲滅此亂本是輕而易舉。但如此一來,朱祁鎮這個謀逆罪人或死,或廢為庶人;

而包括朱見深在內的所有朱祁鎮子孫,都同樣將作為罪人之子,宣宗朱瞻基一脈將永遠失去皇位繼承權。而代宗朱祁鈺已然不治垂死,迎立其他藩王,必致國勢動盪。

為了大明社稷的穩定,為了回報當年宣宗的知遇之恩,于謙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按兵不動……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病重的朱祁鈺以己度人,是萬萬想不到于謙這般幾近聖賢的高尚節操的。他聽聞變起,第一反應是「于謙耶」,生怕于謙要學王莽司馬懿,奪大明江山,自己從此成為朱氏皇族末代國君、千古罪人;

等聽說是朱祁鎮政變復位,方長舒一口氣「哥哥做,好!好!」。他被廢去帝號,繼續躺了一個月後,不明不白死去,明人筆記里說,是被明英宗派太監蔣安,用布帛勒死。


明英宗朱祁鎮,和奪門一黨達成骯髒的政治默契:一方得皇位;一方得朝權、殺于謙。

因此朱祁鎮復辟後,迫不及待將于謙及許多景泰重臣下獄。其謀害於謙聖旨曰:

「于謙……這廝每知罪惡深重,恐朕不容,……糾合心腹都督范廣等,要將總兵官(石亨)等擒殺,迎立外藩以樹私恩,搖動宗社……欽此」

商輅原系朱祁鎮東宮舊臣,本不在逮捕之列,朱祁鎮還讓他給自己起草復位詔書。可商輅為于謙力辯絕無迎立外藩事,舉此時仍在禮部的《復儲疏》為證據。

豈不知朱祁鎮對此本就心知肚明,為了完成與奪門一黨的約定、為了讓這場政變變得師出有名,他才非殺于謙不可;是以索性將商輅也下了獄,其後從寬改罷官歸鄉,終其在位之日,不復召還。

是以,《明史》和通俗讀物《明朝那些事》中「朱祁鎮受徐有貞、石亨矇騙,才害死於謙,事後悔悟」一說,何其荒謬?不過是後來的明憲宗給於謙平反時,為其生父遮醜諱過,才做的官樣文章。

本質上,朱祁鎮就是殺害於謙的頭號罪魁禍首,罪證確鑿,不容抵賴。


于謙家產下令被抄沒,家無餘資,只有正屋裡緊鎖著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等物。當日,血不曾冷,風孰與高,天下冤之……

【謙自值也先之變,誓不與賊俱生。嘗留宿直廬,不還私第。或言寵謙太過,興安等曰:"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明史·于謙傳》

又過了許多年,憲宗朱見深在位期間,不但給於謙平反昭雪,並在此時被召還為內閣首輔的商輅力主下,追復朱祁鈺「恭仁康定景皇帝」帝號,並以帝皇之禮重修其陵寢。

平心而論,朱祁鈺雖然本身能力有限,性格上也頗有心胸狹隘和優柔寡斷的弱點,但能以朝政大局為重,絕大部分時候都對於謙充分信任,鼎力支持,已經算是個相當不錯的皇帝了。

明朝能安然度過「土木堡之變」的危機,集合一群殘兵敗將,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除于謙是護國功臣、中流砥柱外,朱祁鈺作為患難天子,也同樣功不可沒。

只是汲汲於一己之利、一家一姓之私的朱祁鈺,始終難以真正理解于謙的高尚人格和偉大襟懷。

于謙和岳飛這對「西湖雙忠」,皆是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為信念的華夏社稷之臣,他們真正忠心的從不是某家某姓皇帝,而是整個華夏文明和億兆蒼生。也真因如此,方值得我輩後人,永世敬仰。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西湖于謙墓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10/12 上午 10:19:01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石亨等人有擁立之功,為何明英宗枉殺于謙後,也不放過他們

景泰八年,在正月十六日的三更時分,副都御使徐有貞提前進入朝房,提督兼太子太師石亨,率領1000餘家兵,悄悄潛入長安門。宦官曹吉祥在宮中作內應,引石亨等人進入南宮。

當朱祁鎮看到眾人衝進來,還以為是弟弟明代宗派來的殺手,當來人說明用意後,朱祁鎮才知道,這些人是來擁立他復位的。


 
等到第二天一早,上朝的官員驚訝發現,坐在龍椅上的竟是朱祁鎮,徐有貞便說道:

「太上皇帝復位矣!」


明英宗復位以後,認為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幾人有擁立之功,對他們大加封賞,讓徐有貞徐兼任翰林學士,並進入內閣。之前的兵部尚書于謙被關,又對徐有貞加兵部尚書。

曹吉祥被賜予大量財產,就連其嗣子、侄子全都升了官。

石亨更是被明英宗視為頭等功臣,甚至封其為忠國公,史書記載明英宗對石亨是:

「眷顧特異,言無不從。」

三人仗著自己的功勞,在宮中為所欲為,先是屢進讒言,讓明英宗處死了于謙、王文等大臣。之後他們便開始結黨營私,明英宗看在他們有功,也沒有加以制止,任由他們在宮中橫行霸道。

不過他們的結局卻不怎麼好,我們先來看看,這三位「忠臣」的結局如何。


 

石亨原本是明英宗眼中的頭等功臣,更是大明朝的忠國公。可天順四年,有大臣上奏彈劾石亨,說他圖謀不軌,請求明英宗重懲,不少大臣都紛紛附議。最後明英宗將石亨下獄,並下令處斬。不過還未到行刑那天,石亨就死在獄中了。

曹吉祥見到石亨的下場,心中不免有些惶恐。他開始用金錢收買人心,他的嗣子曹欽開始蠢蠢欲動。曹欽行事乖張,遭到監察官彈劾,明英宗下令徹查,曹欽心中害怕,於是決定謀反。

結果事情敗露,明英宗下令捉拿曹吉祥,曹欽連夜逃跑。明英宗派人去追捕曹欽,後者負隅頑抗,最後見謀反不成,便投井自盡了。明英宗龍顏大怒,下令對曹吉祥處以磔刑,並昭告天下。曹吉祥也是三人中死得最慘的。

 
徐有貞算是結局最好的一個,他原本深受明英宗信任,可後來遭到皇帝猜忌,接連被貶官。最終,徐有貞被明英宗貶為庶民,流放到今天的雲南一帶。石亨在獄中去世後,明英宗又想起徐有貞,認為他是被人陷害,便准許他回鄉養老。成化八年,徐有貞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可見石亨等人雖有擁立之功,但並未一直受到明英宗寵信。即使徐有貞得以善終,可在此之前,他一直受到明英宗猜忌,要不是石亨死了,他仍然還在流放。

既然石亨等人又擁立之功,為何明英宗枉殺于謙後,也不放過他們?殺于謙已經被人看成是「昏君」了,再處置三位功臣,不是讓明英宗口碑更差嗎?他為何還要這樣做?筆者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與明英宗有關


明英宗為何要殺于謙,正是因為他覺得,于謙擁立了朱祁鈺,是對他的不忠。後來朱祁鈺又廢太子,明英宗認為于謙也有份參與。等他復位以後,朱祁鈺很快就病逝了,故而不得不拿于謙開刀。


 
石亨被人誣陷,說他有謀反之心,明英宗一聽,便會覺得皇權再一次受到威脅。他好不容易才復位,絕不會允許有人圖謀不軌,所以處死石亨是必然的。曹吉祥就更是如此,石亨只是被人誣陷,而曹欽卻實實在在謀反了,因此對曹吉祥處以極刑,也是意料之中。

至於徐有貞為何得以善終,就是因為他沒有謀反,也沒有被人誣陷謀反。明英宗將徐有貞下獄,給的罪名是「圖擅威權,排斥勛舊」。也就是說,徐有貞仗著自己有功,在宮中肆無忌憚、作威作福。這一罪名比起謀反,自然就輕多了。


第二方面,與三個人自己有關


三人幫助明英宗復位後,就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都想在宮中站穩腳跟,又見不得其他兩人比自己得勢,於是便開始相互構陷。

曹吉祥與石亨二人,常常一起誣陷徐有貞,這才導致徐有貞被貶併流放。明英宗知道三人一向不和睦,所以石亨一死,他就想起被流放的徐有貞,隨即說道:


 
「有貞何大罪?為石亨輩所陷耳。其釋歸田裡。」

也就是說,明英宗斷定石亨有謀反之心,他是「亂臣賊子」。而徐有貞當初是他和曹吉祥彈劾的,如此說來,徐有貞就是被誣陷的「忠臣」。於是明英宗將徐有貞免罪,允許他回鄉安度晚年,正因為三人之間的互相排斥,才讓徐有貞僥倖逃過一劫。

再說回來,三個人擁立明英宗復辟的時候,是相當團結,所以進行得很順利。可事情成功後,他們就開始互相排擠,都在皇帝面前,說其餘兩人的壞話,時間一久,明英宗自然會厭惡。不管是誰,在皇帝心中,印象也只會越來越差。


第三方面,與群臣有關


這個「群臣」,首先就是指于謙。當初徐有貞求情賜死於謙、王文,明英宗頗為猶豫地說:

「于謙實有功。」


 
可徐有貞卻說,如果不殺于謙,今日之事就變成無名之舉了,明英宗這才做下決定。

于謙死後,皇太后才知道此事,她認為于謙實在不該死,此時明英宗也有些後悔了。等到他開始猜忌徐有貞等人時,這件事難免不會浮現出來,這三人便又多了謀害忠臣的罪名。


另一個臣,是指首輔李賢。當明英宗問李賢,對「奪門」一事有何看法時,李賢說:「迎回皇上本來就是該做的,怎麼能說是奪門呢?這個皇位本來就是有的,說成奪門,就變成原本沒有了。如今是成功了,萬一失敗,世人將如何評價您啊?況且當時郕王已經病重,他一死,您自然順理成章復位,既然皇位本就是您的,他們(石亨等人)又憑什麼邀功呢?」

李賢的話,令明英宗茅塞頓開,因為曹吉祥等人每次上書,都明里暗裡提起奪門之變。聽李賢的意思,皇位本來就是明英宗自己的,如今只不過是物歸原主,怎麼可以說是奪門呢?這幾個人揪著此事不放,實在可惡。自此便對他們漸漸疏遠。


 

筆者結語:石亨等人有此下場,全是咎由自取。他們仗著「擁立之功」,害死於謙、王文等大臣,然後在宮中肆無忌憚。他們時時提起奪門事件,是想讓明英宗知道,沒有他們,他根本沒辦法再坐上龍椅。

可正如李賢說的那樣,即使不發生奪門之變,等明代宗去世,群臣自會擁護明英宗復位,這只是時間問題。石亨等人妄想以「多此一舉」的功勞,來換取無窮的富貴和權力,最終結局可想而知。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10/12 下午 10:29:28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10/12 上午 10:27:08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明代宗無子還不想傳位英宗兒子,為何沒學宋高宗傳位給朱標后人
明代宗朱祁鈺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之弟,初為郕王,本與皇位無緣。在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俘以后,國賴長君,朱祁鈺臨危受命成為皇帝,在于謙等人協助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使得明朝沒有提前近200年成為南明。

這位力挽狂瀾之君的悲哀在于,因為是「代理」皇帝,所以一直很尷尬,始終徹底掌握不了朝局。對于哥哥明英宗,是既做不到不讓被俘的哥哥英宗歸國,也做不到在英宗歸國以后將其除掉,只能幽禁于南宮之中。

就連換個太子,想將英宗長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廢掉,以自己兒子朱見濟取而代之,都是要通過賄賂大臣,才勉強達到目標。

但是天不遂人愿,代宗完成換太子的如意算盤沒多久,僅僅一年,兒子朱見濟便早夭。而且尷尬的是,代宗之后一直生不出兒子,而太上皇英宗,則是在南宮一連生下幾個兒子。


也正因為如此,在代宗病重之際,無子還不早早立儲君,也沒有復立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被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鉆了空子,發動奪門之變,太上皇英宗復辟,代宗被廢帝號,不久后ㄙˇ去。

說起無子立儲君,明代宗其實和宋高宗類似,宋高宗也是曾經有一個兒子,立為太子,對其寄予厚望,結果兒子早夭。宋高宗之后因為身體原因,一直生不下兒子,因此收了一個養子當儲君,不過是舍棄宋太宗后人,以宋太祖后人趙昚后人為養子,再禪位于他,是為宋孝宗。

既然有宋高宗這樣的成例,代宗為何沒有效仿呢?

畢竟明代宗屬于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朱棣一脈,本來四房是不可能成為帝系,不過明成祖朱棣在明太祖朱元璋ㄙˇ后,發動靖難之役,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趕下皇位,才使得四房成為帝系。



反正不想立英宗兒子為儲君,那麼打著將皇位還給明太祖朱元璋嫡長子朱標一系的旗號,收朱標后人為養子,再立為儲君,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使得英宗一系威脅不到自己,又可以得以善終。

那麼明代宗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今天宋安之來分析一番。



先來說說明代宗為什麼會被鉆了空子,他到底想立誰為儲君?

明代宗在兒子朱見濟早夭以后,立儲再度成為朝堂大事,太上皇英宗畢竟做了14年皇帝,而且長子朱見深太子之位被廢的太過冤枉,因此很多支持或同情英宗父子的大臣都替朱見深鳴不平,不過都是被代宗一一打壓。

等到明代宗病重以后,關于立儲之事,朝堂之上主要有四種意見。

第一派是認為應該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以于謙、王直、商輅等大臣為首。



這些大臣或是一心為國或是忠于太上皇英宗,自然是認為朱見深復太子之位是理所當然。

第二派則是揣摩明代宗的心思,認為代宗不愿意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可以迎立襄王朱瞻墡的世子。


襄王是誰呢?

這麼說吧,襄王一脈,在明代宗無子狀態下,是除卻明英宗一脈,最有資格繼承帝位的一脈。

因為明宣宗子嗣不興,只有明英宗和明代宗兩個兒子。再往上來說,宣宗父親只有三個嫡子,嫡長子自然是宣宗。嫡次子是越王朱瞻墉,ㄙˇ于正統四年,而且無子。嫡三子是襄王朱瞻墡。在土木堡之變以后,襄王身為明仁宗唯一在世的嫡子,甚至孫太后起初都是想立他為帝,不過被其婉拒。



正是基于這一點,所以不少大臣認為明代宗不想以明英宗子嗣為儲君的話,襄王的世子就是最佳人選。

像大學士王文應該有此意:「景帝不豫,群臣欲乞還沂王東宮。文曰:「安知上意誰屬?」乃疏請早選元良」。

王文建議明代宗早選擇元良,而不是早建元良,其實就是在揣摩代宗的心思,想順著他的意思,讓其選擇一位宗室子弟為儲君。

當然,王文只是有此意,后來冤ㄕㄚ他的罪名是謀立外籓,就是夸大其詞了。

第三派則是認為等到明代宗ㄙˇ后,迎太上皇英宗復位,以李賢為代表。

第四派則是起了小心思,想要有擁立之功,打算發動政變讓太上皇英宗復辟,以奪門三人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為首。



這幾方是各有各的行動,奪門三人組是圖謀政變,看見明代宗態度不明,害怕會復立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到時候就名不正言不順了,于是在正月十七上早朝的日子,發動奪門之變,迎太上皇英宗復辟。

王文等人則是在正月十四上了早擇元良的奏疏,意思是可以選擇一位宗室子弟為儲君,明代宗的回復是「偶有寒疾,十七日當早朝,所請不允」。

認為應該復朱見深太子之位的大臣,以三元及第的商輅起草奏疏,考慮到明代宗之前對于朱見深的態度,所以并沒有直接要求立朱見深為儲,而是說了一句委婉的話:「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明宣宗只有兩子,代宗無子,自然就是太上皇英宗子嗣了,意思是你得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不過這道奏疏寫好已經是正月十六晚上,來不及上奏,到了第二天政變發生,明代宗也沒機會見到和批閱,也不知道到底是何想法。



參考明代宗對于早擇元良奏疏的不準,代宗很有可能會同意復立朱見深為儲君,畢竟襄王一脈距離帝系再近,但是跟太上皇英宗比起來,就不算什麼了,因為英宗一脈就是帝系,代宗舍去英宗一脈也不太現實,反而復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以為補過,反倒是更現實。

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終究是隨著奪門之變的發生,還有明代宗不久ㄙˇ去,成為了永遠的謎題。

只能說明代宗太過猶豫不決,無子病重還不立儲君,也不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使得小人鉆了空子,落得一個凄涼結局。



明代宗為什麼不能效仿宋高宗呢,主要有3點原因。

宋高宗與明代宗還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通過太后下旨的形式成為皇帝。



而且比之代宗還不如,因為靖康之恥以后,徽欽二帝及其百官、后妃、皇子、公主都被俘虜北上。 只有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廢后孟氏因遭廢黜,遷出大內,反而逃過一劫,被尊為元祐太后,垂簾聽政,因此以太后形式讓宋高宗登基為帝,這是兩者的共同點。

至于宋高宗為何無子要立宋太祖后人為繼承人?

主要在于他的帝位在名正言順方面來說其實很不穩固,因為他是宋徽宗第九子,正常來說,這個帝位怎麼都輪不到他。

他無子以后,如果選擇一位繼承人,主要有兩方面問題:

首先無論他選擇誰,肯定沒有近支侄子可選擇。這樣一來,徽欽二帝及其子孫,乃至他上面幾位哥哥的子孫,若是回來的話,說他的皇位繼承不合法,從法統上來說他及其繼承人都是理虧的,這就是一顆不定時炸彈。金國萬一哪天聰明了起來,隨便放宋高宗一個親侄子回來,到時候就是一場風波。




其次他沒有近支侄子不說,甚至只能在五服之外選擇。當然選擇還是很多的,像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一脈就在南方開枝散葉,后來的南宋名臣趙汝愚就是趙元佐七世孫。

這樣一來,沒有親近的血緣關系,立一位繼承人,往往會認為這是應該的,而不會對他感激涕零。而且南渡以后,雖然宋高宗近支宗室沒有,但宋太宗趙光義系的宗室卻很多,而且勢力龐大,諸如濮王系。

如果從中選一位太宗后人為儲君,只會讓太宗系宗室的勢力更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很容易對皇權造成威脅。

同時當時的民間和朝堂之上,也多有為宋太祖鳴不平的意見。 在靖康之恥以后,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說道金軍統帥相貌酷似宋太祖,是宋太祖回來報復弟弟宋太宗的后人。畢竟當年宋太祖身為開國皇帝,皇位卻被弟弟趙光義繼承,兩個兒子也是ㄙˇ的不明不白。朝堂之上,不少大臣都認為宋高宗既然無子,要選擇一位儲君,干脆就把皇位還給宋太祖一系。




在這種情況下,宋高宗干脆跳過宋太宗后人,以宋太祖七世孫趙昚為養子,并最終禪位于他,使得帝位的傳承回到宋太祖一系,錯開了宋太宗一系,這樣即使有徽欽二帝子孫歸來,也不會在合法性上有什麼瓜葛。

趙昚身為宋太祖后人,并非有權有勢,皇位本來距離他十萬八千里,而宋高宗卻將皇位傳給他,自然是感激涕零,對宋高宗是孝敬的無以復加。因此宋高宗在太上皇的25年之間,不只是得到養子的孝敬,更是擁有不小的權力,可謂是人生贏家。

再來說說明代宗,他沒有效仿宋高宗,其實是有三點原因:

ヾ、最關鍵在于宋高宗敢選擇宋太祖后人,是因為當時距離宋太宗上位已經過去一百多年,而且歷經靖康之恥,北宋的舊勢力已經土崩瓦解,南宋屬于重新開國,重新分配權力,所以選宋太祖后人,也沒什麼人反對,反而支持者居多。



而明代宗面對的情況可不一樣,他的年代,距離明成祖朱棣的時代不到30年。 而且明成祖當年遷都的時候,將追隨明太祖的開國元勛都留在南京,雖享榮華富貴,卻無太多實權。將追隨自己的靖難功臣,則是帶到北京,享受榮華富貴和實權。

在這種情況下,明代宗要是敢打著將皇位還給懿文太子朱標后人的旗號,將宮中幽禁的建文帝后人建庶人為儲君,那就是在否定明成祖朱棣,變相罵明成祖是亂臣賊子。別的不說,首先當年的靖難功臣后人就不答應,這些勛臣聯合在一起,都不用等到奪門之變發生,就可以推翻代宗。

ゝ、明代宗沒有宋高宗那樣的權力,畢竟宋高宗可是南宋的開國皇帝。雖然他對外不行,是一個逃跑皇帝,但他其實能力還不錯,對于南宋的控制比代宗這樣的代理皇帝強多了。

像岳飛之ㄙˇ,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視為歷經南渡開國,穩住局勢以后,宋高宗對于軍隊軍閥化的一種打壓行為,以此來收回兵權。



明代宗對于明朝可沒有這樣的控制力,不然也不至于發生奪門之變。

ゞ、明代宗和宋高宗遇到的情況大有不同,懿文太子朱標的號召力也不能與宋太祖趙匡胤同日可語。

明代宗在位期間,太上皇英宗尚在,子嗣也在宮中,長子朱見深更是曾經的太子。不像宋高宗的近支都被擄走,即使選擇宋太祖后人也沒什麼人反對。在這種情況下,明代宗就是選擇襄王世子都不一定行,更何況是選擇懿文太子朱標的后人。

話又說回來,宋太祖是開國皇帝,懿文太子朱標雖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子,但畢竟沒有當過皇帝,更不是開國皇帝,兩者的號召力天差地別。

總結來說,兩人遇到的局勢和情況不同,對于朝堂掌控力也是不同,所以也沒有辦法效仿和復制。



不過雖然明代宗個人很失敗,在立儲之事上猶豫不決,以至于被人鉆了空子失敗被廢。但是他做皇帝卻是很成功的,在土木堡之變以后,面對瓦剌軍隊,他支持于謙等主戰派,沒有南逃,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使得明朝沒有偏安一隅,繼續保有全盛之天下長達195年,這是宋高宗所遠遠不及的。




宋高宗雖然個人很成功,但是他的皇帝生涯其實很失敗。雖然將宋朝的國祚延續下去,但是因為個人懦弱和宋朝一貫的重文輕武,防內之心遠大于防外之心,使得南宋開國之初,最容易復興的時期,是回收兵權自廢武功,并且幾次錯失良機,只能偏安152年。

宋高宗贏在了一時,明代宗贏在了千秋,這是兩者的區別。也是宋明兩朝風格的區別,一個喜歡自廢武功,得以茍延殘喘過300年,一個雖過剛易折,但亦是有著276年的國祚。




https://www.bjtriz.com/doc_cEdZbjNBbndJYkR2bmNLN2MxUncrQT09?fbclid=IwAR1KUrvaKvq_Dr-50d1miItVl0Jzr6R8oXoD7kgVKqsJpzr-gT9XGrKxklA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5/18 下午 10:39:41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2/7/14 下午 12:30:5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4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12/27 上午 01:38:04

 4   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