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國正者,唯漢與明。不過與漢朝相比,明朝有一點算是開了「歷史的倒車」。
漢朝實行「推恩令」和削藩之後,劉姓王爺越分封越小,分到最後,許多直系王族已經和百姓無異,日子過得緊巴巴,比如像劉備這樣的漢室宗親,也只能織席販履,成了個市井小民。而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大搞「分封制」,大肆分封朱姓王爺,讓子子孫孫都有王爵分封,「龍子龍孫」也越來越多。
朱元璋在歷史上留下的形象至為冷酷。他對百姓、對大臣、對故交、對妻妾,都冷血無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孫面前,他卻滿面慈祥,溫柔體貼得無以復加。為了確保子孫們生活幸福,他絞盡了腦汁。既然已經當了皇帝,就決不能讓子孫們再去遭罪,於是他給子孫們每個人都發了「鐵飯碗」,讓他們不愁生計。
明初分封,「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說白了,就是朱明王爺們個個高官厚祿,由國家包養,但不能擁有地方管轄權。朱元璋規定:皇族子孫不受普通法律約束,不歸當地官府管制。諸王的府第、服飾和軍騎,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都要「伏而拜謁」。
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親王和郡王兩種爵位,明朝皇帝的兒子除太子外都封親王,親王的的兒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郡王的兒子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的後代依次降封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兒孫後代便不再降級,都是奉國中尉。
朱元璋給大明王朝的官員們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低的官員工資標準,而他給自己兒孫們制定的俸祿標準卻「唯恐不厚」,從「親王」到「奉國中尉」,八個級別都有豐厚的俸祿,遠遠高於官員。每一個皇族後代,所有消費需要都由國家承擔,10歲起開始領工資享受俸祿,結婚時國家發放房屋、冠服、婚禮費用,死時還有一大筆喪葬費。
這種無微不至的「愛護」,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以至於明人不禁感慨,「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不過明朝對藩王的管控也是極其嚴格,各地王爺們不能從事任何社會職業,沒有皇帝的親自許可,親王們終生不得相互見面,這就是著名的「二王不相見」。
這一來就有了個問題,王子王孫越封越多,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因為反正有國家發錢,多生就能多拿錢,生育致富,豈不美哉?「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如生一鎮國將軍,即得祿千石。生十將軍,即得祿萬石矣……利祿之厚如此,於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
在「制度」決定之下,明代中後期開始,皇族們展開了激烈的生殖競賽。弘治五年(1492年),山西巡撫楊澄籌向明孝宗匯報:山西慶成王朱鍾鎰生下了第94個孩子,孫輩人數已有163人,曾孫輩更是達到了510人。也就是說,僅僅朱鍾鎰一個人所傳下的嫡系子孫,就已經達到了767人!
由於兒孫實在太多,彼此甚至都已互不相識,以致朱鍾鎰一家每次家族聚會,同胞兄弟相見都不認識,「每會,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識」。後來朱鍾鎰自己都慌了,向明武宗匯報說:「本府宗支數多,各將軍所生子女或冒報歲數,無憑查考,乞令各將軍府查報。」連有沒有人冒充自己孩子都無法查考了!
慶成王朱鍾鎰,只是朱明皇室後裔人口膨脹的一個縮影。洪武年間,朱元璋的家族有58人;永樂年間,127人;正德年間,2980人;嘉靖八年,8203人;隆慶年間,28000餘人;萬曆三十二年,80000以上!
天啟、崇禎兩朝沒有具體的數據記載,據明末徐光啟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數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明亡時的1644年,粗略估計應該在二十萬人左右!皇室後裔的暴增,意味著國家財政支出的暴增,畢竟皇族們的俸祿直接來自各地的財政收入,這也就意味著老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
從明代中期開始,各地的長官驚慌地發現,他們本地的財政收入,已經不夠供養居住在本地的皇族。比如山西地方財政收入為152萬石,而山西王爺們每年消耗的俸祿為312萬石!河南年財政收入為84萬石,而需要供給王爺的是192萬石!
嘉靖年間,大臣們紛紛焦慮地指出:「王府將軍、中尉動以萬計,假令複數十年,雖損內府之積貯,竭天下之全稅,而奚足以贍乎?」「將來聖子神孫相傳萬世,以有限之土地,增無算之祿糧,作何處以善其後?」不久之後,或許舉全國之力也無法養活這一家一姓了!豈不荒唐?
只是,儘管待遇已經如此優厚,朱明皇室後裔猶有不足。他們運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響力,把觸角伸向一切有油水的領域,只要有利可圖,便想盡一切辦法搶占到自己手裡。這些王爺們用自身的治外法權,瘋狂兼并土地,甚至欺壓民眾、奸淫擄掠無惡不作,成為各地「惡勢力」的代表。因此,明朝百姓也漸漸對朱明皇族恨之入骨。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當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末起義軍開始縱橫,朱明皇室後裔們才明白,清算的時候到了:朱明後裔成了農民軍最有興趣的「獵物」!
李自成每到一地,首先捕殺皇族。儘管李自成不以「嗜殺」聞名,但是他兵鋒過處,那些朱姓王爺幾乎沒有活下來的。最有名的便是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剝光洗凈,扔進大鍋和幾頭鹿一起煮成了「福祿宴」,分而食之。
滿清執政以後,對朱家後人也採取高壓打擊的政策,一些等級較高、有一定影響力的朱家直系後人都被趕盡殺絕,以免朱家後人作亂、或者有心人利用朱家人名號謀劃反清復明,比如清初頻發的以「朱三太子」為名的起義。
朱明皇室後裔兩百多年為所欲為,積累了太多的民憤,他們已經完全站到了普通民眾的對立面,不得不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自己,也為以前數十代的「幸福生活」付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