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神龍元年,西元705年,惠能六十八歲,他在廣東曹溪寶林寺說法近三十年。中宗對他很推崇,除了賜他摩納袈裟及絹五百匹,還在廣東新州,今日新興縣之南,惠能故居龍山的山麓上,為他蓋一座報恩寺。這是惠能首次受到朝廷重視,聲名始傳中原。
高僧能預知自己的死期,提早一兩年為法脈、為圓寂做準備。在唐代,佛教開山的方丈會蓋塔來放置自己的真身,那麼惠能蓋塔安置自己真身,是選擇寶林寺?還是報恩寺?惠能圓寂於西元713年農曆八月三日,壽七十六。圓寂一年多前,即712年七月,他下令徒弟到新州報恩寺建塔,看來他選擇了報恩寺,他父母的墳都埋在寺後面。弟子們一想到正在建造的塔,就害怕師父真的離開人間,不願接受事實。要知道,徒弟對師父的依賴很深,因為追隨師父出家,放棄世間一切,修行靠師父、了生脫死更靠師父,所以不能想像沒有師父的出家生涯如何前進。
713年夏真身塔完工,七月八日惠能對當家弟子說:「快去安排到新州的船。」
由韶州南下到新州,要乘船由北江,轉西江,再轉新興江。他出家弟子大都住在寶林寺,一聽師父要去新州,兩百多人把方丈寮擠爆了,全都垂淚。惠能說:「佛陀在世上多年,也要涅槃的。有來必有去。我的形骸也一定有個去處。」
弟子們聽不進去,搶著說:「師父去新州,要快快回來。」
弟子都想,他們要勸師父駐世,要把師父勸回寶林寺,所以一大堆人跟去新州,人多到乘十幾艘船。到了報恩寺惠能在法堂對弟子說法,解答他們修行上的問題,還安排後事,明示法衣不再傳。惠能又說:「你們要小心,我滅後會有人要取我人頭。」
八月三日晚上在報恩寺禪堂,十大弟子陪著惠能一同打坐,午夜他們聽見師父說:「我走了。」弟子睜開眼,惠能已經坐化,面帶微笑。他們都聞到異香滿堂,寺外東岩傳來上千隻鳥的哀鳴。弟子們把惠能的真身放入神龕中的瓦缸裡,並封了龕。
十一月初舉行真身入塔大典,由報恩寺的新方丈,惠能的弟子志誠,主持典禮,並邀請新州刺史、新州各寺住持、全州各地居士來觀禮,冠蓋雲集。忽然寺門出現兩百多人,是由韶州南下的僧俗眾,包括寶林寺新方丈,即惠能的大弟子法海、韶州刺史韋璩及其屬下、廣州府官員,以及出家、在家眾。志誠還以為他們來觀禮,哪知法海見面就說:「誠方丈,我們是來接師父回寶林寺。」
兩寺人馬在佛殿前的廣場相持不下。最後志誠和法海請師父決定,他們兩人在案上銅爐各上三炷香,兩股香煙裊裊直線上升,忽然兩股煙匯成一縷,直貫向東北韶州的方向。六祖惠能為什麼改變了主意?是他的神識感應到寶林寺的能量較強?十一月十三日,寶林寺僧俗眾把惠能真身迎回韶州。惠能的決定很對,寶林寺近大庾嶺驛道,方便中原人士來參拜,香火鼎盛一千多年。
一年後714年,惠能的真身在寶林寺出龕,果然遺體不壞。因為惠能曾預言未來有人盜頭,弟子才辯巧匠出身,用鐵葉和漆布固護真身的頸部,全身塗泥和漆後,置真身入塔中的神龕。
開元二十七年,西元739年,惠能圓寂後二十六年一個深夜,寶林寺禪堂有八位年輕的僧人在練不倒單,忽然他們聽見鏗鏗金屬相碰聲,猶如他們練武時戒刀撞擊的聲音,靜坐中聽覺特別敏銳,由六祖真身塔那裡傳來。他們追去,月光下有一個穿麻衣的人持刀往山下奔去。在塔前的石地上六祖真身背著地,脖子下還墊了石頭,但是真身無恙。
一千兩百多年過去了。1966年的秋天,韶關城的大街上,一個穿軍服、戴紅臂章、十三、四歲的紅衛兵,推著手推車前進,後面跟著兩百多個紅衛兵,他們震天價響地大呼:「壞蛋!」「是假的!」「要鬥!」
手推車上放著六祖的真身,皮膚褐色,面目栩栩如生,身披袈裟。路兩邊圍觀的人也大喊:「騙人的!」「要燒掉!」
紅衛兵把真身運回南華寺(即寶林寺)的大雄寶殿。他們剝掉真身的衣服,用鐵棒在胸上打了碗口大的洞,將五臟六腑掏出來丟在大殿地上,肋骨、脊梁也丟滿地。口中還叫:「是假的!」「是豬骨頭!」
那天半夜一個瘦小的僧人偷偷溜入大雄寶殿,走路一拐一拐的,他是四十四歲的佛源,曾任雲門寺住持,是虛雲的弟子。1958年佛源被劃為右派,鬥得半死,全身是傷。他拿著個麻袋,在地上摸索著收集六祖的遺骨,一面收一面哭。他把遺骨放在一個大瓦罐中,悄悄埋在寺後山九龍井旁的大樹下。
十三年後1980年,文化大革命成為過去,佛源赴北京向趙樸初報告這件事,趙樸初寫信給廣東省省長習仲勳,才由省政府下令復原六祖真身。佛源取出靈骨時,肋骨、脊骨已經發黴,他用木炭把靈骨烘乾,把脊骨、肋骨黏在一塊檀香木上,放入真身的胸腔。把六祖的內臟烘乾成末,跟檀香末混合塑形後,置入胸內。佛源說:「我親眼見到六祖靈骨千二百多年後,仍是金黃色,堅硬如金,分量也沉重如金。」
以上材料見《佛源老和尚法匯》一書中的〈自述傳略〉。2007年七月我在香港的願炯法師引介下,到韶關乳源縣雲門寺親訪八十五歲的佛源方丈,他身體虛弱得像落葉,精神卻堅強如百煉鋼。我把這次跟佛源方丈參禪的經驗發展成小說〈禪機〉。願炯還帶我去南華寺的六祖殿參拜真身。六祖在神龕中,臉深褐色,是塗了漆的緣故,身著黃色法衣,朱色袈裟,雙目低垂,厚重慈祥,殿中瀰漫一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