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一手打造的鐵血之師戚家軍,曾在東南沿海讓倭寇聞風喪膽。然而,這支鐵軍卻在「渾河之戰」中徹底消失了。張廷玉編撰的《明史》中對戚家軍最後一戰極盡讚美之詞:「力盡矢竭,揮刀殺17人。大清兵萬矢齊發,童仲揆與戚金、張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死焉。」
南平倭寇 北鎮蒙古 鮮有敗績
戚繼光靠嚴明的軍紀、艱苦的訓練、科學的陣法、獨特的武器,以及強悍的戰力,南征北戰三十餘年,南平倭寇,北鎮蒙古,戰無不勝,鮮有敗績。戚繼光曾在《紀效新書》中自述:「從軍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遭一劫。」
據《明史》記載,戚家軍最大的一次傷亡是林墩戰役,戚家軍陣亡90餘人,但淹死和燒死倭寇3000多人,斬敵首級690顆。而在奇襲牛田等戰鬥中,戚家軍更是無一傷亡。縱觀戚家軍的數十年戰鬥,殲敵超過15萬人,而自身傷亡不過區區200人,這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是一個奇蹟。
不過,就是這樣的一支常勝之軍、虎狼之師,卻在「渾河之戰」中全軍覆沒,這是為什麼呢?
增援瀋陽 川浙援軍進退維谷
公元1588年,60歲的一代名將戚繼光染病去世,將戚家軍的旗幟交到了侄兒戚金的手裡。這位跟隨伯父浴血沙場十幾年的後起之秀,完全繼承了戚繼光的血性和勇猛,在戰場上一往無前,戰功卓著,「練兵頗有父(指伯父)風」。
正是這位戚家後人,在戚家軍的最後一戰渾河血戰中,縱然面臨生死絕境,戰至最後一人,仍然讓從未倒下的戚家軍旗幟獵獵生風,高高飄揚。
那是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八旗鐵騎圍攻瀋陽。據守瀋陽的主將派人向明廷求援。遼東經略袁應泰急調川浙精兵萬餘人,火速增援瀋陽,並下令三萬遼東明軍作為後援趕赴前線。其中的浙軍,就是戚金率領的赫赫有名的戚家軍。
戚家軍剛剛抵達渾河南岸,就聽聞瀋陽失守的消息。原來守城明將貿然出擊,中了後金軍的埋伏。在退回城內時,又被城內的蒙古人砍斷了吊橋。固若金湯的瀋陽城就這樣在瞬間城門大開,被努爾哈赤輕易地攻破了。
這時的川浙援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但還是迅速達成了絕不後退的統一意見。川軍為了給戚家軍爭取佈陣的時間,在將領周敦吉的帶領下,義無反顧地度過渾河,向北岸的後金軍發起了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