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所講的這個孝,它的內容非常地廣泛,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而且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在《論語》上記載,孔老夫子的弟子來向他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養狗、養馬而言,也同樣是養。如果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當然這一句話也有人理解為,犬和馬也能以牠們的體力來贍養主人、奉養主人,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那怎麼能夠和犬馬區別開來?無論哪一種解釋,重點都是在於要尊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還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
譬如說,一個孩子上小學,很貪玩,心思不在學習之上,功課不好,父母就擔憂,這就是不孝。等到上了初中,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這也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等到上了高中,學會了下網吧打遊戲,這還會讓父母擔憂,這仍然是不孝。走上了大學,更是心思不在學業之上了,開始出入一些娛樂場所,心思都用在了娛樂上、玩樂上、消費上、追求驕奢淫逸上,把心思用在攀比上了,這個學業也荒廢了,這還會讓父母擔憂,這仍然是不孝。等我們走上了工作崗位,我們違法亂紀、貪污受賄、以權謀私,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自己的孩子因為貪污受賄鋃鐺入獄了,這仍然是不孝。從這裡我們去觀察,一個真正能夠養父母之心的孝子,確實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樣樣都能夠讓父母放心,這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還有要養父母之志。因為父母培養兒女都是對他有期望的,希望他能夠學有所成,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奉獻。所以父母養了我們一次,並不僅僅是希望我們在他面前端茶倒水。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上大學?我們在父母身邊陪伴父母不是更好嗎?說明什麼?說明父母希望我們成為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的人。所以《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個孩子能夠立身行道,自己的自身修養得很好,處處走在道上,能夠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甚至可以名揚於後世,後世提起他,對他都非常地尊敬、非常地佩服,這會讓父母感覺到非常地安心,覺得沒有白白地養了這個孩子。所以這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期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個孝才盡到了完美。
除了養父母之志之外,也要養父母之慧,就是養父母的智慧。養父母之智,引導父母親行善積德,作利益眾生的事,更有甚者,引導父母學佛,對西方極樂世界真信切願,下一世求轉生西方淨土,永斷生死輪迴之苦,這是養父母之慧之極致!!!
另,兒女對父母的過失要委婉地勸諫。《弟子規》上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即使父母有過失的時候,我們也要和顏悅色地去勸諫父母。在《弟子規》上還說,「撻無怨」。即使是父母把自己打得頭破血流,自己都仍然沒有怨言,仍然是找到時機再委婉地勸諫。從這裡我們看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並不是說父母處處都是對的,事事都是考慮得周全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有過也是正常的,但是作為兒女,不應該把父母的過放在心上,而是以一顆柔和的心、慈悲的心去怎麼樣?善巧方便地勸說他。這顆心一定是出於對對方好的心,一定是有耐心,而不是讓習氣做主,一看勸得勸不動了,脾氣就上來了,這個就失去了為人子應盡的本分了。
提升父母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先做一個孝子,自己為人處事、待人接物能夠讓父母放心,這樣的話,他對你所說的才能夠聽得進去。這個是告訴我們,善事父母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個真正能夠善事父母的人,他確實是一個完美的人了,他在德行上沒有欠缺,而且他的智慧和慈悲全都達到了完滿的程度。
所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古人為什麼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第一,就是孝子他知恩報恩,不會忘恩負義。第二,就是孝子他能夠善事父母,他就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