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一切惡得須陀洹、 然後布施遠離諸苦
受苦眾生令得解脫、怖畏眾生令得遠離 南無僧伽吒!!!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十三集)
「受持」,我們對佛的教誨要接受,要認真做到,那叫受持。「讀誦」是天天溫習經典,天天聽佛教誨,把經讀一遍就是佛教導我們一遍,天天要讀,天天要接受佛的教誨,你要一天不讀,就忘記了。說實在話天天讀誦,我們還犯過失,那要不讀誦還得了!為什麼天天讀誦還犯過失?這裡面的原因,第一個經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第二個自己煩惱習氣太重,降伏不了,所以天天讀誦大乘還造罪業。這怎麼辦?造罪業不怕,加功用行,如果不加功夫必定墮落。怎樣加功?一定要有正信、正解、正行,佛教給我們努力去做到,這真修、真幹!從哪裡做起?我們在前面講過,佛在《觀經》教我們從三福做起,而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三福詳細的說明。三福總共十一句那就是《地藏經》的綱領,全經所說都沒有離開這十一句,你要曉得這十一句怎樣作法,要熟讀《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一部經裡面將業因果報說得很詳細,特別是五逆十惡的業,我們決定不能去犯,犯了決定墮惡道,在惡道裡面出離很難很難,這一定要曉得。
「克己復禮」,克服自己的煩惱,克服自己的習氣,你才叫真修行。說老實話真正修行,不是說你每一天讀多少部經,《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有什麼用處?還造罪業。真正修行功夫得力是一念回心,把輪迴心轉回來變成菩提心,叫真修行;平常我們造的輪迴業,轉過頭來變成菩薩業。換句話說,我們在沒學佛之前,過的是六道輪迴生活,學佛之後,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那就對了。諸佛菩薩在境界裡面有沒有歡喜?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裡面有沒有懊惱?沒有!決定沒有。可是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諸佛菩薩示現的現相,他也有歡喜、也有煩惱,那是什麼?那是教化眾生的手段,不是真的,正如永嘉所講「分別亦非意」,他是表演,舞台上表演,演給舞台下面的人看的,不是自己真的喜歡、真的煩惱。種種表演幫助眾生覺悟,心裡面確實一塵不染,確實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念念示現這個身在世間,為誰?為一切眾生,絕不是為我,絕不是為我這個身,這是菩薩的思想、菩薩的行為,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我們要學佛,斷盡一切煩惱,斷盡一切習氣,
造作極重罪業,臨終念佛往生屬於懺悔往生,品位高下看他懺悔的功德,要是究竟圓滿的懺悔,那當然是上品上生。阿闍世王懺悔的功夫相當不錯了,真的是一般造罪業的人做不到。但是只要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就是真實的成就,所以我們要勸導一切造作重罪的眾生,要知道回頭,改過自新。
「論」就是一切經的註解
過去在印度天親菩薩就毀謗三寶。他最初學小乘,在小乘法裡面他造五百部論,這個人是聰明絕頂他毀謗大乘。他的哥哥無著菩薩是學大乘,哥哥有善巧方便,誘導他契入大乘,他修學大乘之後,才知道自己犯了很大的罪業,他求懺悔。因為用言語毀謗,所以他在佛面前想割自己的舌頭懺悔;手寫文章,把手斬掉來懺悔。哥哥說不必,你過去用你的舌頭毀謗大乘,你現在為什麼不用你的舌頭再讚歎大乘?你過去這手寫文字毀謗大乘,現在為什麼不用手再寫文字讚歎大乘?他從這裡覺悟過來,所以又為大乘造五百部論,歷史上稱為「千部論師」,可見得佛氏門中真的回頭是岸。這個例子幾乎代代都有。
《印光大師行業記》,就是印光大師的傳記,在《全集》裡頭有
福德跟功德不一樣,《六祖壇經》裡面講得很好,了生死、出三界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德也不過是到天上去享福而已,出不了三界,功德可以出三界,功德、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以清淨心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是功德,以雜染心斷惡修善是福德,關鍵在此地。
這個人聞名,『志心瞻禮』,這就是受持了,若不受持不可能叫志心瞻禮。可能有「瞻禮」,但沒有「志心」。這是真心,真誠心瞻禮。『或復讚歎』,「讚歎」是利他,自行化他。『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大梵天王」,這個福報就大了,為什麼?他能斷惡修善。當然跟前面講是一個道理,實際上說這個人是真正菩薩,菩薩跟凡夫是一念之間,一念轉過來就是菩薩,轉不過來就是凡夫,佛菩薩跟凡夫就是一個觀念不一樣。一念轉過來了他是菩薩,菩薩為什麼去當大梵天王?以大梵天王的身分,幫助這些天人斷煩惱,天人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盡,所以出不了
三界。他能斷,再現身說法為別人斷,所以『得授上記』,「上記」是成佛之記。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毘婆尸』是梵語音譯的,意思叫「勝觀」,勝是殊勝,觀是觀察。我們凡夫對於一切萬物往往看偏差、看錯了,換句話說就是不殊勝。這個殊勝是對於一切諸法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觀就叫勝觀。
實在講「觀」就是你的觀念。《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什麼樣的觀才是真正殊勝之觀,交光大師在註解裡面教給我們「捨識用根」,那真正是名實相應的勝觀。說得雖然不錯,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用的是第六識,用的是意識,捨識用根那就不用意識了。根是根中之性,也就是說我們用「見性」見色,這個觀就殊勝。諸位要曉得楞嚴會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觀世音菩薩他所修的法門就是這個,「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提出的修學報告,他怎麼修行成功的?就是用根中之性,根中之性是真心;換句話說,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用見性見色,見色那就不是色塵,我們用「眼識」見色是色塵,塵是染污;如果用「見性」見色,就見色性,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他們本事大,我們非常差勁。用「聞性」聞聲性,用「鼻性」嗅香性,「舌性」嘗味性,明心見性。我們很糟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是六種污染,人家六根接觸外面六種是見性,所以見性之後才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那當然,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真如本性,見性成佛。
見性的是什麼人?給諸位說圓教初住菩薩,所以我們就曉得,《楞嚴經》上二十五位菩薩都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是我們從《楞嚴經》上去看,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示現都是說他們自己,用什麼方法修行證果的,他們做一個代表。這二十五是二十五大類,每一類裡面數量很多很多,他們就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將無量法門歸納為二十五類,不是法門就是二十五種,你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二十五個人都是圓初住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的身分,是初住菩薩;在《華嚴經》上示現的身分,將來到五十三參諸位讀到是第七迴向;在《法華經普門品》裡面地位是等覺菩薩,所以在哪一會他用什麼樣身分來示現。
這個地方我們把話再說回來,應該從哪裡下手?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用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第一念是見性見,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的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是第一念,這一念佛知佛見,這一念是見性。可是凡夫沒有辦法保持,到第二念就起分別執著,第二念就落到意識裡頭去,你能夠永遠保持第一念,你不就成佛了嗎?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眼睛睜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時候是見性見色性,你的見是真實的,外面色也是真實的,諸位曉得這就是一真法界。可是第二念起來他就有分別、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現前。為什麼人家是一真法界?因為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時空是一不是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十方,是在這個境界裡頭。第二念起來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現前,就把一真裡頭變現出無量無邊的障礙。不只十法界,十法界是講大別,「十」,實在講不是數字,「十」表無盡、表無量,道理在此地。
大乘佛法裡面叫修行,修行叫修觀,不僅僅是宗門修觀,教下也修觀,止觀。所以修觀在我們佛法修行,也是一個總綱領,在佛門裡術語叫「大陀羅尼門」,是個總綱領。不會修觀的,才教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修觀就不帶業。你念念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佛家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應?清淨平等覺。清淨,不執著,沒有執著;平等,沒有分別。不分別就平等,不執著就清淨,沒有妄想就覺了。清淨、平等、覺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你能與這個相應,那當然成佛了,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所以一個念頭起來就壞了,那個速度之快,比光、比電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快速墮落,快速的在變化。
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生佛不隔毫端,就在一念之間」。
「無病第一利」,利是利益,什麼叫真實的利益?沒有病。「知足第一富」,世間人追求富貴,什麼是富?知足是富。「善友第一親」,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友。「涅槃第一樂」,涅槃跟前面講過,涅槃的意思玄奘大師翻得好,「圓寂」,功德圓滿,清淨寂滅,這是第一樂。
「此乃受即不受,無受即受也」,這兩句話的味道很長、意義很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果然能回頭、能覺悟、能認真的學習,說這個『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他當然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他這個「勝妙樂」,就是末後這個偈子所講,絕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絕不是世間名聞利養之樂,你要把這個看作樂,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種樂,佛法裡面講樂是壞苦,不是真樂。勝妙樂是真樂,末後這首偈子實際上就是解釋「受勝妙樂」,他說「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才是真正的勝妙樂,與前面因行裡頭「勝觀」相應,勝觀才得勝妙樂。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寶勝如來』,「寶」是珍寶,我們世間世人重視所謂七寶,這是佛經裡面常說的。
寶此地註解裡面所說的四寶:「常、樂、我、淨」,這是出世間的四寶,也是大家都希望得到的,比配物質上來說。而實際上講應當說三寶,佛、法、僧三寶,三寶裡面才有常樂我淨。離開三寶,常樂我淨到哪裡去求?求不到。
三寶,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好,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我們受持三皈的時候,有沒有得到自性的覺、正、淨?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時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經上講皈依是講這個,不是講形式。「皈」是回頭,從哪裡回頭?從過去迷、邪、染回頭。「依」什麼?依自性覺、正、淨,這真皈依,這一念回歸了,這是真佛弟子。如果沒有捨迷、邪、染,不依覺、正、淨,那這個皈依是冒名的,
自性覺、正、淨才是三寶,這是佛家修行證果的總原則、總綱領,一入佛門第一堂課,就把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皈,
《壇經》裡面給我們啟示,六祖傳授皈依,他居然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這個解釋,他說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早年讀這個經的時候,這給我很大的啟示,他為什麼這麼說法?他是唐朝時候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個時代,大家對於三寶就已經迷了,迷在佛、法、僧裡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又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這個說法。他之所以這樣說法,對那個時代的人,必定是那個時代人已經對於佛、法、僧真正的意義迷失了,所以能大師傳授三皈,有他另外一種講法,喚醒大家回頭,
佛法是覺悟之法,你有一念私情夾在裡面,你是迷法,是迷惑顛倒之法不是佛法。我們今天將迷染法看作佛法,你在佛法修學會有什麼成就?
覺正淨是三寶,叫自性三寶。
對於形相上的三寶要懂得尊重,為什麼?沒有形相的三寶,你怎麼會知道自性三寶,必須要用形相的三寶常常啟發你、誘導你,讓你時時回歸自性三寶,所以形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見到佛像、聽到佛名,立刻就回歸自性覺,看到經書、看到法物,就能回歸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相,就知道回歸自性淨,所以形相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形相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如果沒有這個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顛倒、又造業,繼續還要受苦報,這才是真正的三寶,真實三寶。
以上摘錄自淨空法師講解的地藏經第33集逐字稿,以下為逐字稿下載連結網址,若摘要中有不清楚的部分或想要更深入了解,可自行查閱逐字稿原文,本篇有標示本摘要出自第幾集,以方便大家查閱,願大家深入佛法經藏,智慧如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http://www.amtb.org.tw/bt/amtb_jindian.asp?web_choice=14&web_amtb_index=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