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欽:小乘佛教的修行人一定是有慈悲心的。小乘佛教裡也有四無量心的修法,而且小乘修行人是在四禪八定的基礎上修四無量心。尤其是具備了四禪的禪定基礎後,再修四無量心,這與我們平時沒有禪定而修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覺得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沒有慈悲心,不去利益他人,其實並非如此,小乘佛教的修行人也有慈悲心,也會利他。比如當年佛陀身邊的一些阿羅漢,為了利他不惜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樣的公案在佛經中是有記載的。而當今南傳佛教的修行人很多時候也會非常積極地參加各種各樣的慈善活動。從這個角度講,大、小乘的修行人都有慈悲心,都有利益眾生的行為。
而我們平時講的“大乘度人,小乘度己”的意思主要是指,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最終的修行目標上有所不同,這也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小乘佛教的終極修行目標是成就阿羅漢的果位,在證悟阿羅漢之前,他們會去度化和幫助眾生,不過證悟之後,他們就會徹底地涅槃了。小乘佛教所說的涅槃,從世俗的角度看,就是完全的毀滅,這個人從此徹底消失,再也不回來了。不過從小乘佛教自己的觀點看,涅槃也不是徹底地消失或是毀滅,還有一個東西存在。但是存在與否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一旦涅槃就是徹底的入滅,他永遠都不會再回到這個世界度眾生。
大乘佛教的終極目標就不一樣了,大乘佛教的目的就是為了度眾生。表面上看,大乘佛教的最終目標是成佛;實際上成佛不是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利益眾生,成佛本身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利益眾生。
小乘佛教最終極的目標是證悟阿羅漢,那麼成為阿羅漢的目的是什麼?沒有其他目的了,成為阿羅漢就是他們的終極目的。大乘佛教的目的則是在成佛以後更好地放下所有的一切,全方位地投入和利益眾生。就像《華嚴經》講的一樣:首先要超越輪迴,同時又不脫離輪迴。所以成佛以後,還要回到這個世界來繼續度眾生。由此可見,兩者在終極目標上,具有上述很大的區別。
另外,儘管都有慈悲心,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慈悲心的力度上是不一樣的。小乘佛教的慈悲心只能叫作“慈悲心”,不能叫作“大慈大悲”;而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則是“大慈大悲”,就像我們平時常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與“慈悲”是不一樣的。小乘佛教也有慈悲心,但是這個慈悲心無法讓小乘修行人在成就之後繼續度眾生,他們沒有這樣的想法。而大乘佛教的慈悲心會讓大乘修行人有勇氣,在成就以後繼續度眾生。
堪欽慈誠羅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