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到全世界最愛吃小龍蝦的國家,中國絕對無人能出其右……
俗稱小龍蝦的克氏原螯蝦,在許多國家都是令人頭痛的存在,牠不僅繁殖力強、適應力高,面對拮据如旱季的生活環境,也能夠生存長達數月──也正是因為如此堅韌的特質,牠成了入侵範圍最廣泛的外來物種之一,嚴重威脅河川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對生態系的影響十分巨大。
小龍蝦屬於蝲蛄科,最大特質就是頭大、身小、肉少、殼多,加上肉質普遍充滿腥味,因此調理方式必須添以大量辣椒調製,這才漸漸地吸引不少饕客注意。
小龍蝦美味 中國人最知道
在中國非常受歡迎的小龍蝦料理
然而,若論到全世界最愛吃小龍蝦的國家,中國(China)絕對無人能出其右。早年自日本(Japan)引進小龍蝦以來,近十年小龍蝦開始在北京聲名大譟,華北、華中的省分甚至有大量的小龍蝦養殖田──因為中國客「吃爆」小龍蝦的盛況,早已讓繁殖力超強的野生小龍蝦都無法負荷。
《scmp》報導,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中國為因應市場需求而大量崛起的小龍蝦養殖業,已經正在破壞國家的糧食安全,這使得地方政府開始積極地想抑制農民的數量,目的為遏止失去平衡的供需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的數據,小龍蝦的年產量在2003年至2018年間成長了超過30倍,極盛時期一年盛產160萬噸的成果,讓小龍蝦產值高達3690億元人民幣。
土地運用過度 未來後果不堪設想
大量的小龍蝦田已經影響原本的土地規劃
研究團隊透過為期5年的追蹤調查發現,繁殖小龍蝦所需的土地,一年比一年擴張,甚至在冬季本來應該休耕的田地,全部被用來養小龍蝦用,這不僅讓土地無法自然修復,過度利用的結果,未來只是對土壤造成惡化,無法重新耕作。
傳統上,在中國華中地區的作法,農民們主要是將水稻種植結合小龍蝦養殖,特別是在稻田旁的溝渠,另外繁殖魚類與甲殼類動物,堪稱一舉兩得的作法。
不過研究人員發現,農民們為了加大養殖效益,除了把溝渠挖得更寬、更大外,還將原本應該是季節性淹水的稻田,變成永久性淹水的水田,只為了讓小龍蝦養殖能全天候不中斷。
例如,長江中游地區約有66萬7000公頃的小龍蝦田,而這傳統上,約有一半的土地被用來種植冬季乾旱作物,如今卻成了為了經濟效益而養殖龍蝦,長久下來的影響令專家堪憂。
專家強調,「長時間的淹水對土壤健康有嚴重的害處,這也會破壞國家糧食安全策略。」
昔日的鼓勵政策 讓眾多農民轉行
小龍蝦實在太好賺,讓眾多農民趨之若鶩
但事實上,之所以有大量農民們群起投資小龍蝦養殖業,不只是因為小龍蝦的高價,地方政府當年大量鼓勵和激勵的措施,也讓水稻結合小龍蝦的綜合養殖十分盛行,甚至,許多政策還跟習近平的「扶貧計畫」連接在一起,期待藉此增加農民的收入。
2019年,央視甚至還報導了中國的「十大農民」,其中就是有農民在分享養殖水稻和小龍蝦事業的成功。
如今,強烈抑制小龍蝦數量的行為和當年大肆鼓勵和扶植的政策,看來十分諷刺。
研究還發現,現在許多農民們都將小龍蝦視為優先照料的對象,在極端情況下,他們種植水稻,但完全不費心去收割作物,反倒是讓水稻自生自滅後,只關心小龍蝦的繁衍狀況。
目前估計,有效的耕地面積已經減少了40%,令人擔憂的狀況至今依然在發生。
小龍蝦繁殖能力強、適應能力又高
中國農業農村部統計,2018年,全中國用於小龍蝦養殖的土地,高達110萬公頃,而這當中有75%是稻田,預計到2020年底,這樣的面積會增加到130萬公頃。
在小龍蝦養殖的前5個省份(湖北、湖南、安徽、江蘇和江西)中,就占了全中國總產量的90%以上,養殖面積從2012年至2018年成長了2.8倍。
如今,在北京上個月正式要求各省級主管確保糧食和土地的安全程度後,地方官員也不得不重新審視激勵小龍蝦農民的措施,「如何防止耕地過於利用於其他農業和漁業生產,是有關單位目前亟需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