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樓
…………《 迎江住持 勤學不倦 》…………
一九二七年出關,慈航三十三歲,由於深感腹笥甚窘,未能解讀佛經,於是前往廈門南普陀太虛大師主持的閩南佛學院就讀。
當時由於慈航的國文程度不及同窗,曾遭大醒法師嚴厲批評,慈航慚愧之餘,更加奮發向上,三個月後,他的作文一日千里,進步神速。慈航的忍辱、勤學,使得太虛大師對他另眼相待,將慈航和法舫、印順、法尊等同視為四位得意門生。
三個月後,慈航告別恩師離開佛學院。次年,協助中國佛學會的總務工作。一九二九年,慈航受聘為安慶迎江寺住持。對於擔任一寺之要職,慈航並不驕矜,反而謙言自己學養不足。此時,恰逢法舫法師與唐大圓居士在武昌辦佛學函授班,慈航立即匯款報名,然而對於函授的「唯識講義」卻全然無法理解。翌年,慈航頓興參學海外之意,辭去住持一職。
海外求學時,慈航隨身攜帶「唯識講義」,無論到香港、緬甸或新加坡,隨時隨地手不釋卷,日日研讀,多年之後,終於在新加坡時全然瞭解大義,從此奠定了唯識根柢。
…………《 海外施教 不忘初衷 》…………
慈航到南洋各地弘法,抵達緬甸仰光後,一面閱藏,一面佈教。由於慈航善說法要,並能隨機施教,很快獲得當地僑胞的護持與信仰。一九三三年佛誕日,慈航把握因緣,在仰光創辦「中國佛學會」,定期舉辦演講,眾人的講詞後由佛學會輯為《仰光中國佛學會通俗演講錄》;該會並開設流通處,提供國內出版的佛學書籍,一時教務興隆,遠景可盼。
兩年後,慈航再創「中國佛學青年會」作為接引佛教青年的機構。是年,取道香港準備返國,經廣東、上海,溯長江而歷無錫、南京、漢口等沿岸大城,所到之處,無不開示教化、循循善誘。此時,他了解到文教事業的重要性,以為文化、教育、慈善為佛教的三個救命圈。於是計畫編纂一系列佛學白話、百科、英文、各宗叢書及各種註疏,創辦佛教的大學、小學、孤兒叢林,並廣設佛教養老病院。
一九三九年冬,政府任命太虛大師為「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團長,慈航為團員之一,訪問南洋各佛教國家。一行人由緬甸開始,次第成立中緬、中印、中錫、中越等文化協會,負責兩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工作,成功地完成一次國民外交。
隔年太虛大師返國覆命,慈航則應四眾弟子的挽留,繼續留在南洋。往後七年裡,慈航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南洋各國,推行佛學社會化,實現其文教興學的理想,他在海外所成立的佛學團體有:星洲菩提學院暨學校、檳城菩提學院暨學校,及星洲、檳城、怡保、麻六甲、雪洲、吉隆坡等地佛學會,並創「佛教人間月刊社」,發行《人間月刊雜誌》。由於這些社團的成立,南洋各國信奉並皈依三寶者與日俱增,數以萬計各階層人士莫不以信仰佛教為榮,南洋佛教基礎自此益加穩固。
…………《 來台興學 屢仆屢起 》…………
一九四四年,慈航在新加坡靈峰開始第二次為期三年的閉關閱藏。期間獲悉太虛大師於上海玉佛寺圓寂,悲痛逾恆,投稿《中國佛學月刊》以追悼大師;又撰寫紀念歌詞,並在日用信箋印上「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以永懷太虛教誨之恩。
一九四八年,圓瑛法師在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中傳法慈航。是年秋天,台灣中壢圓光寺妙果和尚慕名邀請慈航來台創辦「台灣佛學院」,希望藉由慈航的盛名,帶動台灣佛教教育,這與慈航提倡文教的理想不謀而合,於是慈航滿懷教學熱忱,歡喜來台。台灣佛學院開學後,一日六堂課皆由慈航獨自教授,所有學生的講義及筆墨紙費也由慈航自掏腰包,自己卻無薪可支,慈航對教育的奉獻可謂鞠躬盡瘁。
台灣佛學院最終因經費短絀,僅辦一期即宣告終止。雖然如此,卻無改慈航興教救國的赤忱,他帶著唯一的弟子律航法師(即黃臚初中將)開始環遊全島,四處講經,呼籲僧俗二眾應以文化、教育、慈善挽救佛教危機,直到次年夏天才回到圓光寺。
一九四九年大陸淪陷,大陸僧青年逃難來台,紛紛聞風投靠慈航,妙果和尚擔心未來將有更多的逃難僧,遂以圓光寺經濟能力薄弱為由,堅持不再收留。慈航思及自己亦是「客卿」,無以憑藉,為了不讓青年學僧受經濟打擊而還俗或流失,慈航毅然帶領這批僧青年離開圓光寺,投向茫茫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