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樓
【轉貼】是「仁孝」斷送了大清最後的希望還是聰明耽誤了他?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咸豐帝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奕訢
正所謂功高蓋主,如果臣子的能力比皇帝還大,即使是立下天大的功勞皇帝還是不會露出一絲的微笑。嫉於臣功妒己無力。稍一冒頭必會引來殺身之禍。咸豐死的那年洋務運動也隨之而來。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過去十餘載為何以「自強」為口號的強國興邦理念才出來?奕訢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被逼得這麼做嗎?是頭腦發熱還是臨時抱佛腳?遙想道光十二年,一聲驚雷,這個道光最喜愛的六皇子從天而降,自此打開了中國命運的新篇章。奕訢從小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智慧。但他驕傲自滿,到哪做事都想方設想表現自己,可以說奕訢得不到皇位的主要原因還是太聰明了。
有一次道光帶著他與奕詝到南苑圍獵場打獵,奕訢有能耐而且喜歡這種場合。但奕詝不喜歡,因為他既沒有什麼本事,身子骨也不怎麼好。他的老師杜受田就給他出個主意,他一箭不發,道光帝問他何故?他說:「冬天剛過去,正是動物繁殖的時候,如果不小心射到了剛懷孕的母鹿那豈不是一屍兩命?所以不忍心下手。」正是他的這種仁愛之心引起了道光對他的注意,不但不生氣反而認為奕詝有仁慈仁愛之心。而奕訢收穫滿滿,滿懷欣喜地等著道光的獎賞,哪知自己已經輸了一籌,而這次打獵的另一目的是為道光選下任皇帝做的一場測試。奕訢聰明反被聰明誤,奕詝聽從老師指導耍心機將了他一軍。
如果說打獵之事咸豐表現得過於做作,那麼在道光臨死前的皇位爭奪戰中就可以看出奕訢的失敗是命中注定的。道光命不久矣,但是太子還未立,自己的兒子那麼多他也糾結立誰。奕詝與奕訢在他印象中是比較突出的。遂下旨讓這兩個皇子去看他目的就是最後一次測試。下旨後兩個皇子心裡就有數了,紛紛請教自己的老師下步該如何走?奕訢的老師卓秉恬有才氣卻得不到同僚的認同,思想上就偏激點,他告訴奕訢:「如果皇帝問你的話你就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杜受田卻告誡奕詝:「如果談國事政務,阿哥是比不過六爺奕訢的,這時就只有一條計策,只要皇上說自己快死了,不等他問國家交給你該怎麼辦時,你就只管趴地上哭。」奕詝言聽計從,他的表現再一次讓道光感到仁孝之心,而奕訢高談闊論雖然說得非常好,但在快要老死的道光帝面前忠孝才是最能打動他的。有時我們會感覺奕詝的種種都很做作,但等到風燭殘年的時候人的感情世界是最豐富的,能打動老人的心無非就是一個「孝」字嘛!
奕詝登上皇帝後改年號為咸豐。他自知能力不如奕訢就處處防著他。很少把重任寄以託付。後來太平天國起義,朝堂之上無人應付無奈只能起用他而且奕訢身邊有一大批跟隨者,咸豐帝這時想不用他都難。有了這個眼中釘,肉中刺,咸豐整天是睡不著吃不下,他總想找茬整一整奕訢。說時遲那時快,機會來了。奕訢的母親快死了,求咸豐給他母親冊封為皇太后。當時咸豐是同意的但遲遲不封,奕訢急了,想儘快盡孝就自己整個註冊給他母親冊封,對所有人說這事已經定了。咸豐知道後大發雷霆,心想你奕訢想幹嘛啊?還把我這個皇帝放在眼裡嗎?但因為他早前已經承諾過了所以只能同意冊封奕訢母親為皇太后。後來藉此將奕訢趕出軍機處,罷免了他所有的重要職位。我們說奕訢這事幹得太差勁了,所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咸豐不以謀反罪把他殺了也是他的萬幸了。
1860年,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咸豐帝倉惶逃到熱河將所有爛攤子都交給奕訢,奕訢臨危受命。他草草與英法議和為的就是想儘快把咸豐從熱河接回來。但咸豐這時快不行了,要召見所有的皇親國戚。他的寵臣肅順在他耳邊嚼奕訢的舌頭,說奕訢這不好那不好的。咸豐聽後就信了,結果所有人都召見了唯獨沒叫奕訢,奕訢也識趣,自己躲起來了。後來發生辛酉政變,慈禧上台,雖然中間又被啟用一段時間但再也到不了政治舞台,1898年帶著遺憾離世,享年66歲。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