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新(1864年3月4日-1928年7月7日),字鼎臣,雲南蒙自人[1],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光緒進士。中華民國初年曾主政新疆達十七年,歷任新疆都督、督理新疆軍務、新疆督軍、督辦新疆軍務善後、新疆省主席等職銜。[2]
生平
早期經歷
楊增新生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二十八日。光緒十四年(1888年)中舉,次年中進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3]。署甘肅中衛知縣、河州知府。因處理當地回漢問題有功,又任甘肅提學使兼武備學堂總辦。1907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後在新疆布政使王樹枏的推舉下,在新疆阿克蘇、烏魯木齊、巴里坤等地歷任道台。1911年升任鎮迪道兼提法使。[2]
辛亥革命爆發,新疆省哥老會起事,革命黨人在伊犁成立軍政府。原新疆巡撫袁大化了解其才幹,任其為提刑按察使,並訓練穆斯林軍隊(回營)。後來袁大化逃離新疆,衆人推擧楊增新為督軍。袁世凱任命楊增新為新疆都督,封其為一等伯。袁世凱逝世後,楊增新長期任新疆省長。他靠老練的政治經驗與軍事實力,平定哈密、阿克蘇的動亂,分化並鎮壓了各地哥老會與農民起事,並與伊犁軍政府和談達成統一;爾後逐步排除軍政府人物的影響力,掌握實權。到他去世為止的17年中,雖然楊增新名義上接受北洋政府的管轄任命,後來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但他是新疆的實際統治者。楊增新同時調整新疆的政制,集中權力,解決了清末以來新疆巡撫、伊犁將軍、各處參贊大臣事權不統一的問題。[2]
內政
在內政方面,楊增新推行老子的「無為而治」,信奉「渾噩長為太古民」。在政治、財政上有所改革,包括更有效率的調整建制,使新疆各地更易於為省城迪化(烏魯木齊)所控制,此外整頓吏治,打擊中飽,獎勵墾荒,使財政收入大為增加,並實行裁軍,維持了較長的安定和平。但楊增新在經濟文化方面則較少建樹,使新疆雖然能保持安定,並受到許多當地人民的愛戴,但缺乏現代化建設和發展。[2]
為保證新疆的穩定,楊增新統治時期在與甘肅、外蒙古接壤的哈密、吐魯番、巴里坤駐軍設卡,嚴防甘肅、青海軍閥、外蒙古黑喇嘛與革命黨勢力向新疆境內滲透。1928年6月,楊增新電告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改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4],並就任新疆省主席。[2]
在民族和宗教的政策上,楊採用了懷柔牽制的政策以防止了動亂。一方面以對各族上層王公的籠絡支持,並使其中各集團互相牽制,少數民族之間、回漢之間也儘量使之互相牽制,在宗教方面,以不干涉一般性宗教活動為原則,但加強了政府對清真寺、伊斯蘭經學院的管理,希望維持當地伊斯蘭教現狀,用宗教來協助社會秩序的維持,並防止外來的宗教力量進入影響。[2]
外交
新疆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清末以來英國與俄國爭奪侵略的對象。民國初年,中國北洋政府因軍閥混戰而無暇顧及新疆、外蒙古、西藏等邊疆地區。外蒙古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宣布獨立後,外蒙古軍攻陷科布多,又出兵曾屬清朝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的阿爾泰(今阿勒泰地區)。楊增新多次擊退外蒙古軍隊,保全了阿爾泰。民國七年(1918年),裁撤阿爾泰辦事長官,設立阿山道,以周務學作道尹,將該區併入新疆省,免於落入蘇俄和外蒙古獨立勢力之手。[2]
楊增新在位時,多次向俄、英兩國爭取權利,包括保護俄境華僑、要求英俄商人納稅等問題等,而在俄國十月革命後與蘇俄政府訂立了較為平等的新通商條款,並趁此時機要求英國取消原有的最惠國待遇。此外在面對俄國內戰時,楊增新嚴守中立,保境安民,成功降服了逃入新疆的白俄軍隊,將其改編為歸化軍,使新疆最大程度地免受到俄國內戰的侵擾。外交上的成功使得新疆在他統治時期未受到到嚴重的侵略。[2]
逝世
1928年7月7日,楊增新在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的畢業生慶賀宴上,被當時軍務廳長、外交署長樊耀南一派刺殺。政變不久後,掌軍隊的金樹仁出兵討伐樊耀南成功,成為新疆統治者,有一種看法,認為此次暗殺實為樊、金二人所合謀。[2][5]
楊增新遺體經蘇聯運至北京。1929年,被安葬於昌平南沙河一帶。1950年代,楊增新墓被拆毀,石料用於整修河道。現僅存墓碑一塊,立於南沙河北岸,為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2]
著作
《補過齋文牘》
《補過齋日記》
《讀易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