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深刻地影響著人類亞洲文明的進程。古南越國(越南)、古高麗(朝鮮)、古扶桑(日本)都曾奉華夏文明為正朔,無論是典章規制,還是禮樂教化,儼然是中原王朝的翻版。
然而效仿中原漢制最深的日本,卻有一項「長處」連中原王朝都羨慕不已。日本的皇室能夠穩坐江山2600年不倒,中國朝代往往不出300年更換一次,這是為何。
天皇是虛銜,皇帝是實權
日本的天皇非常有意思,也反映出日本人與眾不同的心態。順德天皇在皇家實錄《禁秘抄》一書中說道「先神事,後他事」。日本天皇最重要的職責是搞祭祀活動,這與華夏中原如出一轍,天皇作為神與人溝通的樞紐,形成一條「神—神的孩子—天皇」的關係。
既然天皇的主要職責是帶領大家拜天祭祀,那麼它的存在相當於原始部落的薩滿祭司,是一個部族的信仰核心。最為重要的是,日本實行宗教與權力分離,作為最高信仰的天皇不是王朝的實際掌權者。所以,2600年過去,天皇和國民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次衝突。
中原王朝則完全不同。自西漢武帝與董仲舒合夥搞出一套「天人三策」後,賦予皇帝以人格神的形象,中原王朝的皇帝成為政教合一的化身,獨享整個帝國的權力,也因此中原華夏開始進入長久穩定的封建階段。如此一來,權力越大越迷人,只會增加其他人鋌而走險的野心。
大家的天皇,一家的江山
日本的皇室非常有趣,天皇都是「有名無姓」。以前的日本皇家叫「天王」,後來中國的道家興起,中原王朝出現「玉皇大帝」的神位,日本皇家由此改名為「天皇」。無論天王和天皇怎麼變化,日本的天皇從來沒有姓氏。下到普通平民,上到各家幕府,比如德川氏、豐臣氏、藤原氏等等,天皇只有一個名。
因為按照日本人的觀點,天皇是一種神的化身,它與所有人的親疏關係相等,也就是說天皇屬於大家共有,不是某一家所有。這樣的好處是,不管是哪家幕府崛起,哪股勢力做大,即便是雙方火拚到你死我活,他們也沒有必要為難天皇。
自從舜傳位給大禹,大禹體會到權力的快樂,廢除禪讓制開始「兄終弟及,父死子繼」,華夏王朝進入「家天下」的階段。「老子打天下,兒子坐江山」天經地義,也沒有人會去質疑它是否合理。
華夏四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永遠都是一朝一家制,周朝是姬姓,漢朝是劉姓,唐朝是李姓,宋朝是趙姓……每當遇到新老皇帝交替時,輕則朝堂內鬥,重則引起藩王叛亂,西晉八王之亂、西漢的七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最搞笑的是明朝靖難之役,地方藩王居然贏得勝利。
天皇的壽命是中原皇帝超過一倍
日本歷史學家大室干雄曾做過研究。自漢高祖劉邦到清朝光緒,中原王朝一共有208位皇帝(五代十國更有意思,53年出現過14位皇帝),他們的平均壽命是38歲左右。日本天皇從有史書記載開始,能夠查到的皇帝便是45歲起步,直到明治時期平均年齡達到66歲。
常言道,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地。社會結構的不同,是造成天皇與皇帝壽命差別巨大的直接原因。天皇的生活過得比較輕鬆,不需要他處理朝政,整體遊手好閒,要不日本歷史上曾有40位天皇選擇剃度出家,主要原因就是生活過得太清淡,衣食無憂又不需要做事,所以才會出家找點事做。
中原王朝的皇帝沒有那麼輕鬆,先不說坐擁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女人、財富、土地、權力等等,只要世上有的東西,皇帝必須有,也沒有理由不該擁有,這些「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好東西放在眼前,換做誰想不累都難。
再者,能夠抵住誘惑的中原皇帝,大傢伙稱之為「勤政」。歷史上,這樣的皇帝也不少。雍正皇帝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每年給自己放假兩天,一是母親過生日,二是過年。諾大的王朝所有的大事小事全部壓在一個人身上,身為皇帝不累才怪。
千古社稷事,留給後人評。中原王朝已經徹底消失於歷史長河,只留下一段段殘缺的史料記載。青案殘卷,知古覺今。朝代沒有好壞,歷史不能重來。每一段歷史都有特定的生長土壤,同樣是什麼類型的土壤造就什麼樣的歷史。日本的天皇雖然延綿百代,卻只是幕府世家的木偶,中原的皇帝雖然難以跳出三百年的怪圈,卻也風光無限。